萧景珩的脚步没有停,穿过丞相府前最后一道石阶时,谢昭宁在他臂弯里轻轻动了一下。她的指尖仍贴着他渗血的布条,掌心微热,却不再说话。玄影已退至檐下,手中那份名单被风掀起一角,纸面泛着晨露未干的暗光。
她闭着眼,袖中古琴弦面轻震,一缕极细的音波如丝线扫过街角茶棚、巷口杂货摊、屋脊瓦片下的缝隙。三处心跳节奏紊乱——一处在西市豆腐坊拐角卖糖粥的老翁,一处是抱着竹筐穿街而过的脚夫,还有一人藏在药铺后窗,呼吸刻意压得极平,却掩不住情绪深处那一丝焦躁的颤动。
她将左手三指屈起,在他腕上敲了两短一长。
萧景珩脚步微顿,随即继续前行,仿佛只是调整步伐。但他右肩微微一沉,将她护得更紧了些。玄影立刻会意,悄然转身,身影没入窄巷。
回到王府东阁,谢昭宁自行坐到案侧琴台前,指尖抚过琴身裂痕,低声:“他们还在等指令。”
萧景珩解开铠甲,露出右臂重新包扎的伤口,声音低稳:“那就给他们一个。”
玄影很快归来,禀报西市豆腐坊确有异动,原皇后贴身绣娘李氏已于昨夜迁居至此,守门者非寻常仆役,而是五名身披旧制黑甲的男子,兵器为前朝禁用的双钩短刃,行动时步伐一致,宛如共用一息。
“不是江湖人。”萧景珩摩挲剑柄,“是死士。”
谢昭宁点头,取下耳坠中的银丝缠于指尖,轻拨琴弦。一段低频音律无声扩散,似风掠地表,又似脉搏潜行。片刻后,她眸光微凝:“他们不怕死……但他们怕‘背叛’。”
“忠诚?”萧景珩问。
“不是对活人。”她摇头,“是对一座碑,一段名。”
萧景珩下令围而不攻,断水断粮,封锁所有通风口。暗卫伪装成挑水工、送炭人、收旧衣的贩子,在四周布网。他亲自坐镇东阁偏厅,火盆燃着无烟炭,墙上挂着刚绘出的西市布防图。
夜半,豆腐坊内传来第一声撞击。
一名死士撞向墙垣,头破血流仍不停歇,口中喃喃:“守陵者不得见天日……守陵者不得归乡……”
随后四人皆跪地叩首,以额触地,发出沉闷回响。
玄影欲强行破门,被谢昭宁拦下。
“他们不是被控制,是自愿赴死。”她说,“要用他们的记忆,唤醒他们自己。”
她披衣起身,提琴而出,在距豆腐坊三十步外的空地上设案焚香。月光洒落,她十指轻按琴弦,奏出《哀郢》开篇三音。那是一段早已失传的楚地挽歌,唯有《心音谱》能还原其真实频率。
琴音一起,坊内五人动作齐滞。
其中年长者猛然抬头,眼中有泪滑落。
谢昭宁继续弹奏,旋律缓慢下沉,如江水倒流,带人回溯故城崩塌之日。她借《心音谱》感知对方心绪波动,随其起伏调整音高与节奏,仿佛牵着一只迷失的手,一步步走回旧梦深处。
死士们开始颤抖。
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撕扯胸前铠甲,露出胸口烙印——一道逆写的“归”字。
“我们守的是皇陵封钥……”年长死士突然嘶吼,“可陛下已死三十年!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他扑倒在地,双手抓土,“可我们不能走……命令说,只要京城还有火光,就得守住第七棺下的铜铃!”
谢昭宁指尖一颤,琴音骤收。
她看向萧景珩:“义庄第七口棺材,不是藏密令,是镇魂铃。他们以为皇后还在延续前朝血脉,实则早已沦为棋子。”
萧景珩当即下令全面收网。
七处据点同时突袭,皆为前朝遗民藏身之所:一间地下书斋堆满旧册,记录历代帝王生辰八字;一处废弃染坊藏有三百套宫制服饰,针脚皆按旧规;最深的一处在城北枯井之下,十二具棺木环列,中央供奉一块无字碑。
每处窝点均缴获密信,笔迹各异,内容统一:煽动饥民暴乱,火烧粮仓嫁祸镇北王府,再借民怨逼宫废帝,立“纯血之后”重启前朝宗庙。
天将明时,玄影归来,面罩染尘,右臂新伤包扎未紧,血迹渗出。他默默将七枚刻有编号的死士腰牌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得他眼中光影跳动。
萧景珩站在东阁窗前,手中握着最后一份清剿报告,墨迹未干的“全部肃清”四字静静躺在纸上。他右臂换药完毕,纱布洁白,窗外晨风拂动帷帘,远处钟楼尚未敲响。
谢昭宁坐在琴台前,收琴入匣。指尖薄茧破裂处渗出血珠,滴落在琴匣边缘,晕开一小片红。她未擦拭,只轻轻合上盖子,发出一声轻响。
“你还撑得住?”萧景珩回头。
她抬眼看他,目光清明:“只要琴还在,就能听见最后一丝杂音。”
他走近几步,伸手替她拂去鬓边碎发,动作极轻。她没有躲,反而微微仰脸,像是承接某种久违的暖意。
就在此时,院外传来急促脚步。
玄影推门而入,手中多了一只陶碗,底纹逆刻“生”字,内壁残留灰烬。他将其置于案上,目光沉沉。
谢昭宁伸手触碰碗底,指尖刚触及那道刻痕——
琴匣忽然震动。
她闭着眼,袖中古琴弦面轻震,一缕极细的音波如丝线扫过街角茶棚、巷口杂货摊、屋脊瓦片下的缝隙。三处心跳节奏紊乱——一处在西市豆腐坊拐角卖糖粥的老翁,一处是抱着竹筐穿街而过的脚夫,还有一人藏在药铺后窗,呼吸刻意压得极平,却掩不住情绪深处那一丝焦躁的颤动。
她将左手三指屈起,在他腕上敲了两短一长。
萧景珩脚步微顿,随即继续前行,仿佛只是调整步伐。但他右肩微微一沉,将她护得更紧了些。玄影立刻会意,悄然转身,身影没入窄巷。
回到王府东阁,谢昭宁自行坐到案侧琴台前,指尖抚过琴身裂痕,低声:“他们还在等指令。”
萧景珩解开铠甲,露出右臂重新包扎的伤口,声音低稳:“那就给他们一个。”
玄影很快归来,禀报西市豆腐坊确有异动,原皇后贴身绣娘李氏已于昨夜迁居至此,守门者非寻常仆役,而是五名身披旧制黑甲的男子,兵器为前朝禁用的双钩短刃,行动时步伐一致,宛如共用一息。
“不是江湖人。”萧景珩摩挲剑柄,“是死士。”
谢昭宁点头,取下耳坠中的银丝缠于指尖,轻拨琴弦。一段低频音律无声扩散,似风掠地表,又似脉搏潜行。片刻后,她眸光微凝:“他们不怕死……但他们怕‘背叛’。”
“忠诚?”萧景珩问。
“不是对活人。”她摇头,“是对一座碑,一段名。”
萧景珩下令围而不攻,断水断粮,封锁所有通风口。暗卫伪装成挑水工、送炭人、收旧衣的贩子,在四周布网。他亲自坐镇东阁偏厅,火盆燃着无烟炭,墙上挂着刚绘出的西市布防图。
夜半,豆腐坊内传来第一声撞击。
一名死士撞向墙垣,头破血流仍不停歇,口中喃喃:“守陵者不得见天日……守陵者不得归乡……”
随后四人皆跪地叩首,以额触地,发出沉闷回响。
玄影欲强行破门,被谢昭宁拦下。
“他们不是被控制,是自愿赴死。”她说,“要用他们的记忆,唤醒他们自己。”
她披衣起身,提琴而出,在距豆腐坊三十步外的空地上设案焚香。月光洒落,她十指轻按琴弦,奏出《哀郢》开篇三音。那是一段早已失传的楚地挽歌,唯有《心音谱》能还原其真实频率。
琴音一起,坊内五人动作齐滞。
其中年长者猛然抬头,眼中有泪滑落。
谢昭宁继续弹奏,旋律缓慢下沉,如江水倒流,带人回溯故城崩塌之日。她借《心音谱》感知对方心绪波动,随其起伏调整音高与节奏,仿佛牵着一只迷失的手,一步步走回旧梦深处。
死士们开始颤抖。
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撕扯胸前铠甲,露出胸口烙印——一道逆写的“归”字。
“我们守的是皇陵封钥……”年长死士突然嘶吼,“可陛下已死三十年!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他扑倒在地,双手抓土,“可我们不能走……命令说,只要京城还有火光,就得守住第七棺下的铜铃!”
谢昭宁指尖一颤,琴音骤收。
她看向萧景珩:“义庄第七口棺材,不是藏密令,是镇魂铃。他们以为皇后还在延续前朝血脉,实则早已沦为棋子。”
萧景珩当即下令全面收网。
七处据点同时突袭,皆为前朝遗民藏身之所:一间地下书斋堆满旧册,记录历代帝王生辰八字;一处废弃染坊藏有三百套宫制服饰,针脚皆按旧规;最深的一处在城北枯井之下,十二具棺木环列,中央供奉一块无字碑。
每处窝点均缴获密信,笔迹各异,内容统一:煽动饥民暴乱,火烧粮仓嫁祸镇北王府,再借民怨逼宫废帝,立“纯血之后”重启前朝宗庙。
天将明时,玄影归来,面罩染尘,右臂新伤包扎未紧,血迹渗出。他默默将七枚刻有编号的死士腰牌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得他眼中光影跳动。
萧景珩站在东阁窗前,手中握着最后一份清剿报告,墨迹未干的“全部肃清”四字静静躺在纸上。他右臂换药完毕,纱布洁白,窗外晨风拂动帷帘,远处钟楼尚未敲响。
谢昭宁坐在琴台前,收琴入匣。指尖薄茧破裂处渗出血珠,滴落在琴匣边缘,晕开一小片红。她未擦拭,只轻轻合上盖子,发出一声轻响。
“你还撑得住?”萧景珩回头。
她抬眼看他,目光清明:“只要琴还在,就能听见最后一丝杂音。”
他走近几步,伸手替她拂去鬓边碎发,动作极轻。她没有躲,反而微微仰脸,像是承接某种久违的暖意。
就在此时,院外传来急促脚步。
玄影推门而入,手中多了一只陶碗,底纹逆刻“生”字,内壁残留灰烬。他将其置于案上,目光沉沉。
谢昭宁伸手触碰碗底,指尖刚触及那道刻痕——
琴匣忽然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