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的宫门在铁甲映照下泛着冷光,萧景珩抬步而入,右臂内侧一道裂口随动作牵动,血已浸透中衣袖缘。他未作停留,玄色披风垂落肩甲,腰封上的蛟纹在灯笼晃动间若隐若现。通州运银船燃起的火光尚在城外翻腾,他却已在内侍引领下穿过三重宫禁,直抵紫宸宫密殿。
殿内烛火幽微,宗人令端坐主位,两侧亲王分列,气氛沉滞如铅。一名老亲王正言“天命归正”,语调低缓却字字如钉,话音未落,已有三人附议,提议由宗室推举摄政王暂掌兵权。萧景珩立于末席,指尖轻压剑柄,未发一言。直到那句“边军统辖权宜收归中枢”出口,他缓缓起身,将“玄冥”横置于案,剑锋与石面相触,发出一声清响。
“镇北军三十万将士,只认一道虎符、一人执令。”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满殿低语,“若陛下明日驾崩,我亦不退半步。”
话音落下,殿内骤静。宗人令身后垂帘微微晃动,一道黑影掠过,袖角露出半截骨杖,其上刻满扭曲梵文。萧景珩目光微凝,未动声色。他知道那人是谁——独孤漠虽未现身,其势已渗入皇族血脉。那些所谓“天命”之论,不过是前朝余孽借宗室之口播下的蛊种。
会议未久即散,无果而终。萧景珩转身离殿,脚步稳健,实则右臂伤处愈发灼痛。他未召太医,也未归府,而是径直登车,命车夫绕行朱雀桥。
夜风渐紧,马车行至桥心,轮轴突断,车身倾斜欲坠。他一手撑住厢壁,另一手按剑而出,稳立桥面。随从惊呼间,三队巡夜禁军持灯逼近,皆佩凤仪宫旧印,却无兵符。为首者高声喝令查验身份,萧景珩不动,只将王府腰牌递出。
对方接牌细看,神情微变,脱口而出:“奉四殿下密令……”随即顿住,脸色骤白。
萧景珩垂眸,记下此人面容。四皇子尚未被囚,仍有党羽在外奔走。他冷笑一声,命随从不必纠缠,步行过桥。
柳林深处,他取出贴身玉哨,轻吹三声。片刻后,玄影自树影间现身,单膝点地,递上一封血书密报。纸上字迹潦草,却字字惊心:北邙山设坛祭旗,十二铜人眼嵌谢家祖地罗盘碎片,阴气聚而不散,恐引前朝怨灵复苏。
萧景珩指尖划过纸面,沉默良久。他从袖中抽出一张素笺,提笔写下三道指令,分别封入不同信囊。第一封送往礼部致仕的沈老尚书府邸,第二封交予御林军旧统领李崇安,第三封则寄往城西隐居的前太常卿周元朗。三人皆曾与谢尚书共事,手中握有旧部人脉,如今正是重启之时。
“传令下去,三日后太庙秋祭,礼乐需复旧制。”他低声吩咐,“尤其是《九阙同鸣》那一章,不可遗漏。”
玄影点头,身影再度没入夜色。
萧景珩继续前行,脚步略显沉重。他知此刻归府,必有人窥探虚实。果然,刚至王府门前,守卫慌忙迎上,称灯笼无风自灭,两名值夜侍卫昏睡不醒。他抬手止住禀报,鼻尖微动,嗅到一丝甜腻香气,极淡,却熟悉——是迷香混着蛊虫粉的气息。
他屏息,抬手抽出袖中铁尺,猛然挥向屋檐。一只机械木鸢被击落,翅上铃铛碎裂,露出内部细小铜管,内藏活体蛊虫数只,尚在蠕动。他冷冷注视片刻,命人取铜盆焚毁,灰烬倒入井中,滴水冲净。
随后,他立于门廊之下,仰望夜空。星河寂寥,不见月影。他低声开口,似对虚空,又似自语:“告诉沈先生,三日后太庙秋祭,我会让‘遗风’重现。”
话音落定,他转身步入内庭。脚步踏过青石阶,每一步都带着疲惫与隐忍。右臂伤口早已撕裂,血顺着指尖滴落,在石面上留下断续红痕。他未唤医官,也未更衣,只是缓步前行,身影逐渐融入庭院深处的暗影。
内院灯火未熄,琴室窗棂透出微光。他知道她还在等。可此刻他不能见她,至少不能以这副模样。
他停在回廊拐角,靠柱稍歇,左手扶住额角,冷汗滑落鬓边。右手仍紧握剑柄,指节发白。剑未归鞘,血未止住,局势未定。
远处传来更鼓,三更将尽。
他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眸底已无波澜。他抬步继续前行,走向书房方向。途中经过一处水池,池面浮着几片落叶,其中一片边缘焦黑,似被火燎过。
他脚步微顿,俯身拾起,叶脉间残留一丝蓝光,与密信背水印吻合。他捏住叶片,力道渐增,直至碎成粉末,从指缝飘落。
此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他未回头,只低声问:“谁?”
“王爷。”是府中老管家的声音,“药炉已备好,在东厢暖阁。”
他未应,只将残叶彻底碾碎,然后继续前行。剑柄上的血渍在灯光下泛着暗红光泽,像某种未完成的誓约。
他走进书房,反手关门。桌案上摊着一幅地图,正是北邙山地形图。他提笔欲批注,右手却忽然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片。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伤不只是皮肉之痛,更深的是经络被蛊毒侵蚀的征兆。但他没有停下,用左手稳住右手,继续书写。
最后一个字落笔时,门外传来轻轻叩响。
“王爷,”是青霜的声音,“小姐说……请您务必用药。”
他握笔的手一顿,未答。
窗外,一片梧桐叶悄然飘落,砸在窗纸上,发出轻微声响。
他抬头,目光穿透窗纸,仿佛看见那抹素衣身影正坐在琴前,指尖轻抚弦线,等待一个未归的人。
殿内烛火幽微,宗人令端坐主位,两侧亲王分列,气氛沉滞如铅。一名老亲王正言“天命归正”,语调低缓却字字如钉,话音未落,已有三人附议,提议由宗室推举摄政王暂掌兵权。萧景珩立于末席,指尖轻压剑柄,未发一言。直到那句“边军统辖权宜收归中枢”出口,他缓缓起身,将“玄冥”横置于案,剑锋与石面相触,发出一声清响。
“镇北军三十万将士,只认一道虎符、一人执令。”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满殿低语,“若陛下明日驾崩,我亦不退半步。”
话音落下,殿内骤静。宗人令身后垂帘微微晃动,一道黑影掠过,袖角露出半截骨杖,其上刻满扭曲梵文。萧景珩目光微凝,未动声色。他知道那人是谁——独孤漠虽未现身,其势已渗入皇族血脉。那些所谓“天命”之论,不过是前朝余孽借宗室之口播下的蛊种。
会议未久即散,无果而终。萧景珩转身离殿,脚步稳健,实则右臂伤处愈发灼痛。他未召太医,也未归府,而是径直登车,命车夫绕行朱雀桥。
夜风渐紧,马车行至桥心,轮轴突断,车身倾斜欲坠。他一手撑住厢壁,另一手按剑而出,稳立桥面。随从惊呼间,三队巡夜禁军持灯逼近,皆佩凤仪宫旧印,却无兵符。为首者高声喝令查验身份,萧景珩不动,只将王府腰牌递出。
对方接牌细看,神情微变,脱口而出:“奉四殿下密令……”随即顿住,脸色骤白。
萧景珩垂眸,记下此人面容。四皇子尚未被囚,仍有党羽在外奔走。他冷笑一声,命随从不必纠缠,步行过桥。
柳林深处,他取出贴身玉哨,轻吹三声。片刻后,玄影自树影间现身,单膝点地,递上一封血书密报。纸上字迹潦草,却字字惊心:北邙山设坛祭旗,十二铜人眼嵌谢家祖地罗盘碎片,阴气聚而不散,恐引前朝怨灵复苏。
萧景珩指尖划过纸面,沉默良久。他从袖中抽出一张素笺,提笔写下三道指令,分别封入不同信囊。第一封送往礼部致仕的沈老尚书府邸,第二封交予御林军旧统领李崇安,第三封则寄往城西隐居的前太常卿周元朗。三人皆曾与谢尚书共事,手中握有旧部人脉,如今正是重启之时。
“传令下去,三日后太庙秋祭,礼乐需复旧制。”他低声吩咐,“尤其是《九阙同鸣》那一章,不可遗漏。”
玄影点头,身影再度没入夜色。
萧景珩继续前行,脚步略显沉重。他知此刻归府,必有人窥探虚实。果然,刚至王府门前,守卫慌忙迎上,称灯笼无风自灭,两名值夜侍卫昏睡不醒。他抬手止住禀报,鼻尖微动,嗅到一丝甜腻香气,极淡,却熟悉——是迷香混着蛊虫粉的气息。
他屏息,抬手抽出袖中铁尺,猛然挥向屋檐。一只机械木鸢被击落,翅上铃铛碎裂,露出内部细小铜管,内藏活体蛊虫数只,尚在蠕动。他冷冷注视片刻,命人取铜盆焚毁,灰烬倒入井中,滴水冲净。
随后,他立于门廊之下,仰望夜空。星河寂寥,不见月影。他低声开口,似对虚空,又似自语:“告诉沈先生,三日后太庙秋祭,我会让‘遗风’重现。”
话音落定,他转身步入内庭。脚步踏过青石阶,每一步都带着疲惫与隐忍。右臂伤口早已撕裂,血顺着指尖滴落,在石面上留下断续红痕。他未唤医官,也未更衣,只是缓步前行,身影逐渐融入庭院深处的暗影。
内院灯火未熄,琴室窗棂透出微光。他知道她还在等。可此刻他不能见她,至少不能以这副模样。
他停在回廊拐角,靠柱稍歇,左手扶住额角,冷汗滑落鬓边。右手仍紧握剑柄,指节发白。剑未归鞘,血未止住,局势未定。
远处传来更鼓,三更将尽。
他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眸底已无波澜。他抬步继续前行,走向书房方向。途中经过一处水池,池面浮着几片落叶,其中一片边缘焦黑,似被火燎过。
他脚步微顿,俯身拾起,叶脉间残留一丝蓝光,与密信背水印吻合。他捏住叶片,力道渐增,直至碎成粉末,从指缝飘落。
此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他未回头,只低声问:“谁?”
“王爷。”是府中老管家的声音,“药炉已备好,在东厢暖阁。”
他未应,只将残叶彻底碾碎,然后继续前行。剑柄上的血渍在灯光下泛着暗红光泽,像某种未完成的誓约。
他走进书房,反手关门。桌案上摊着一幅地图,正是北邙山地形图。他提笔欲批注,右手却忽然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片。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伤不只是皮肉之痛,更深的是经络被蛊毒侵蚀的征兆。但他没有停下,用左手稳住右手,继续书写。
最后一个字落笔时,门外传来轻轻叩响。
“王爷,”是青霜的声音,“小姐说……请您务必用药。”
他握笔的手一顿,未答。
窗外,一片梧桐叶悄然飘落,砸在窗纸上,发出轻微声响。
他抬头,目光穿透窗纸,仿佛看见那抹素衣身影正坐在琴前,指尖轻抚弦线,等待一个未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