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的手指还搭在琴弦上,那丝震动从琴腹传到指尖,又顺着血脉往上爬。她没有动,闭着眼睛,呼吸放得很轻。袖子里的梧桐叶贴着皮肤,边缘的焦痕像一道旧伤,在安静里发烫。
她想起昨夜轿中默演的三音旋律,那时琴音滞涩,像是被什么堵住了。现在她知道是什么了。不是琴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她的、他的、所有压在底下的东西,都没走干净。
她睁开眼,调了调琴轸,左手按弦,右手轻轻一拨。《安魂引》的第一个音出来,低而缓,像水慢慢漫过石阶。这曲子她弹过很多次,但这一次不一样。她不是为自己弹,也不是为疗伤,是为等一个人卸下铠甲。
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急不慢,落在青砖上很稳。门开了,萧景珩走进来。他站在门口没说话,目光扫过琴案,最后停在她脸上。她没抬头,继续抚弦,第二遍《安魂引》已经开始。
他走过来,在她身边坐下。玄色衣袖垂落,右手习惯性地搭在剑柄上。她感觉到他的呼吸比平时沉,肩线绷得有些紧。琴音行到第三转时,他的手指微微收拢,握住了剑鞘。
她没停,只把旋律拉得更长一些,音与音之间的空隙变小,像一层层布慢慢裹住伤口。然后她换了调子,转入《心音谱》里的“归心令”。这段曲子不能快,也不能重,要像月光落在静水上,照出底下一直藏着的东西。
他的呼吸变了。不再是那种刻意控制的平稳,而是有了起伏。他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手从剑柄松开,滑到了膝上。烛光映在他眼角那道淡疤上,微微颤了一下。
她继续弹。音律循环往复,像在敲一扇关了很久的门。
过了很久,他忽然开口:“你有没有试过,明明想哭,却知道自己不能?”
她手指一顿,但没有停下。她轻轻点头,还是没说话。
他说:“我十二岁那年,父亲战死边关。我亲手把他最后一片铠甲埋进雪里。军中老人说,该哭一场,送他走。可我没哭。我知道,只要我一哭,就会有人觉得我可以欺负。”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我要活着。活得比谁都久,才能让他们一个一个付出代价。”
屋里很静,只有琴音还在走。她把右手抬高一点,让下一个音落得更柔。像风穿过林子,不惊动一片叶子。
他又说:“后来我学会装懒,装不在乎,装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连我自己都快信了。直到看见你弹琴的时候。”
她终于抬眼看他。
“你不用藏。你生气就皱眉,难过就低头,高兴时眼睛会亮起来。你什么都不怕被人看见。可我……”他苦笑了一下,“我连做梦都在防着人。”
她放下右手,琴音止住。屋里一下子空了,只剩烛火轻微的响动。
她抬起手,轻轻覆在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上。他的手很凉,指节分明,掌心有常年握剑磨出的硬茧。
她说:“你不必永远握紧它。有时,松开才是真正的力量。”
他猛地睁眼,看向她。
她没有躲开视线,只是把手再贴紧一点。“你护我,不是因为你必须这么做。我也不是因为需要保护才留在你身边。”
他盯着她看了很久,忽然反手握住她的手。他的掌心开始发热,手指一根根收紧,像是抓着快要溜走的东西。
“我护你,”他说,“不是因为你是谁的女儿,也不是因为你懂什么秘谱。”
他声音很沉,一字一句砸在地上:“而是因为,你是谢昭宁——唯一让我觉得‘回家’的人。”
她眼底动了一下,没说话,只是抽回手,重新拨动琴弦。
这次出来的曲子谁都没听过。开头是一段单音,清冷如露,接着另一股旋律加入,低沉稳健,两股音流并行,时而交错,时而分离,始终不散。
这是她第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弹这首曲子。她没给它起名字,但现在她知道叫什么了。
《双星引》。
她弹得很慢,每一个音都像在确认对方是否还在。他也一直在听,坐姿不再僵硬,肩膀彻底落了下来。他没有再碰剑,也没有看门外,只是侧头看着她拨弦的手指,看着她低垂的眼睫,看着烛光把她半边脸染成暖色。
琴音绕着屋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屋外的风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檐铃一声也没响。
她弹到最后一段时,忽然加了一点力。尾音扬起,又缓缓落下,像两个人终于走到同一片光里。
曲终,余音还在梁上轻轻震。
她没急着收手,指尖仍搭在弦上,感受那最后一丝震动消失。然后她轻轻合上琴匣,盖住桐木斑驳的表面。
他坐在那儿没动,手还握着她的手。
“以后还能听吗?”他问。
她点头:“只要你愿意听,我就弹。”
他嘴角动了一下,没笑出来,但眼神变了。不再是那种随时准备迎战的样子,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柔软。
她收回手,拿起袖中的梧桐叶。叶片已经有些干了,但她没扔。她把它放进琴匣夹层,压在谱页下面。
“它提醒我,烧过的也能重生。”她说。
他看着她做完这一切,忽然伸手,将她耳边一缕散落的发别到耳后。动作很轻,像是怕碰碎什么。
她没躲。
“你也累了。”他说。
她确实累了。不只是身体,是心里那些一直撑着的东西,现在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他没有离开,也没有说话,只是坐着,陪着。
烛火跳了一下,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落在墙上,像一幅不动的画。
屋外夜深,万籁俱寂。
屋内琴匣安稳,弦未再动。
他的手慢慢移到她手边,再次握住。
她想起昨夜轿中默演的三音旋律,那时琴音滞涩,像是被什么堵住了。现在她知道是什么了。不是琴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她的、他的、所有压在底下的东西,都没走干净。
她睁开眼,调了调琴轸,左手按弦,右手轻轻一拨。《安魂引》的第一个音出来,低而缓,像水慢慢漫过石阶。这曲子她弹过很多次,但这一次不一样。她不是为自己弹,也不是为疗伤,是为等一个人卸下铠甲。
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急不慢,落在青砖上很稳。门开了,萧景珩走进来。他站在门口没说话,目光扫过琴案,最后停在她脸上。她没抬头,继续抚弦,第二遍《安魂引》已经开始。
他走过来,在她身边坐下。玄色衣袖垂落,右手习惯性地搭在剑柄上。她感觉到他的呼吸比平时沉,肩线绷得有些紧。琴音行到第三转时,他的手指微微收拢,握住了剑鞘。
她没停,只把旋律拉得更长一些,音与音之间的空隙变小,像一层层布慢慢裹住伤口。然后她换了调子,转入《心音谱》里的“归心令”。这段曲子不能快,也不能重,要像月光落在静水上,照出底下一直藏着的东西。
他的呼吸变了。不再是那种刻意控制的平稳,而是有了起伏。他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手从剑柄松开,滑到了膝上。烛光映在他眼角那道淡疤上,微微颤了一下。
她继续弹。音律循环往复,像在敲一扇关了很久的门。
过了很久,他忽然开口:“你有没有试过,明明想哭,却知道自己不能?”
她手指一顿,但没有停下。她轻轻点头,还是没说话。
他说:“我十二岁那年,父亲战死边关。我亲手把他最后一片铠甲埋进雪里。军中老人说,该哭一场,送他走。可我没哭。我知道,只要我一哭,就会有人觉得我可以欺负。”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我要活着。活得比谁都久,才能让他们一个一个付出代价。”
屋里很静,只有琴音还在走。她把右手抬高一点,让下一个音落得更柔。像风穿过林子,不惊动一片叶子。
他又说:“后来我学会装懒,装不在乎,装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连我自己都快信了。直到看见你弹琴的时候。”
她终于抬眼看他。
“你不用藏。你生气就皱眉,难过就低头,高兴时眼睛会亮起来。你什么都不怕被人看见。可我……”他苦笑了一下,“我连做梦都在防着人。”
她放下右手,琴音止住。屋里一下子空了,只剩烛火轻微的响动。
她抬起手,轻轻覆在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上。他的手很凉,指节分明,掌心有常年握剑磨出的硬茧。
她说:“你不必永远握紧它。有时,松开才是真正的力量。”
他猛地睁眼,看向她。
她没有躲开视线,只是把手再贴紧一点。“你护我,不是因为你必须这么做。我也不是因为需要保护才留在你身边。”
他盯着她看了很久,忽然反手握住她的手。他的掌心开始发热,手指一根根收紧,像是抓着快要溜走的东西。
“我护你,”他说,“不是因为你是谁的女儿,也不是因为你懂什么秘谱。”
他声音很沉,一字一句砸在地上:“而是因为,你是谢昭宁——唯一让我觉得‘回家’的人。”
她眼底动了一下,没说话,只是抽回手,重新拨动琴弦。
这次出来的曲子谁都没听过。开头是一段单音,清冷如露,接着另一股旋律加入,低沉稳健,两股音流并行,时而交错,时而分离,始终不散。
这是她第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弹这首曲子。她没给它起名字,但现在她知道叫什么了。
《双星引》。
她弹得很慢,每一个音都像在确认对方是否还在。他也一直在听,坐姿不再僵硬,肩膀彻底落了下来。他没有再碰剑,也没有看门外,只是侧头看着她拨弦的手指,看着她低垂的眼睫,看着烛光把她半边脸染成暖色。
琴音绕着屋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屋外的风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檐铃一声也没响。
她弹到最后一段时,忽然加了一点力。尾音扬起,又缓缓落下,像两个人终于走到同一片光里。
曲终,余音还在梁上轻轻震。
她没急着收手,指尖仍搭在弦上,感受那最后一丝震动消失。然后她轻轻合上琴匣,盖住桐木斑驳的表面。
他坐在那儿没动,手还握着她的手。
“以后还能听吗?”他问。
她点头:“只要你愿意听,我就弹。”
他嘴角动了一下,没笑出来,但眼神变了。不再是那种随时准备迎战的样子,而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柔软。
她收回手,拿起袖中的梧桐叶。叶片已经有些干了,但她没扔。她把它放进琴匣夹层,压在谱页下面。
“它提醒我,烧过的也能重生。”她说。
他看着她做完这一切,忽然伸手,将她耳边一缕散落的发别到耳后。动作很轻,像是怕碰碎什么。
她没躲。
“你也累了。”他说。
她确实累了。不只是身体,是心里那些一直撑着的东西,现在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他没有离开,也没有说话,只是坐着,陪着。
烛火跳了一下,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落在墙上,像一幅不动的画。
屋外夜深,万籁俱寂。
屋内琴匣安稳,弦未再动。
他的手慢慢移到她手边,再次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