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在吹,谢昭宁的手指从琴囊上移开。她站起身,没有回头,也没有说话,只是迈步走下宫门前的石阶。
青石台阶有些凉,她的裙角轻轻擦过边缘。百姓站在街边,没人上前,也没人退后。他们看着她,眼神里还有犹豫。
萧景珩停在最后一级台阶上。他没再跟下来,只站在那里,看着她的背影一点点走进人群。
谢昭宁走到街心一块空地,放下琴匣,席地而坐。她打开琴匣,取出桐木琴,放在膝上。手指轻拨,一段低缓的旋律流淌出来。
这不是《清心引》,也不是《归心令》。这是一首新曲,叫《问心谣》。音调很轻,像在说话,又像在倾听。
琴声一圈圈散开。有人皱眉,有人低头,有人悄悄靠近。
一个孩子蹲在不远处,盯着琴弦看。谢昭宁停下手指,抬头问他:“你想听什么?”
孩子眨眨眼:“我娘说,将军打仗是为了保家。可我爹说,打仗的人都是想当官。”
谢昭宁点头。她把琴放正,轻声道:“那我弹一首你说的事。”
她开始抚琴。旋律一起,几个字随音而出:
“烽火照夜哭,家书抵骨寒。若非山河碎,谁愿别妻儿?”
琴声微颤,带着一丝哽咽。这不是她编的诗,是昨夜守城老兵嘴里念过的句子。她说不清是谁说的,但她记得那声音里的痛。
周围安静了。一个中年妇人忽然抬手抹了下眼角。她没哭出声,但肩膀抖了一下。
谢昭宁察觉到了。她继续弹,音波顺着空气扩散,触碰到每个人的呼吸节奏。她用《心音谱》感知着——恐惧、怀疑、愤怒、悲伤……一层层情绪浮现在耳边。
她知道,这些人不是恨她。他们是怕。怕权贵争斗牵连自己,怕战火烧到家门口。
她转了个调。琴声变得柔和,像风吹过麦田。
这时,一位白发老者站在人群外,拄着拐杖,脸色发青。他的手紧紧攥着杖头,指节发白。谢昭宁注意到他的呼吸很乱,心跳也快得不正常。
她轻轻拨动琴弦,换了一段曲子——《归田引》。
这是江南乡间的调子,讲的是老兵返乡,种地养牛,日子平淡却安稳。琴声一起,老者的身体晃了晃。
谢昭宁看着他,声音很轻:“您儿子守北关三年,去年平安归来,是英雄之家。”
老者猛地抬头,眼睛睁大。
“你怎么知道?这事……没人知道!”
谢昭宁没解释。她只是继续弹琴。《归田引》的旋律缓缓推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老者的呼吸慢慢平复,眼眶红了。
他忽然蹲在地上,用手捂住脸。肩膀一耸一耸。
旁边有人小声问:“那是李伯啊,他儿子真是边军回来的……可他一直不肯提,说是忌讳。”
谢昭宁没回答。她收了琴,静静坐着。等老者抬起头,她才说:“我不是来争什么的。我只是想让大家听见真实的声音。”
话音刚落,青霜带着几个人从巷口走来。她们手里拿着油纸包,一个个分给围观的人。
“吃块糕吧,小姐亲手做的。”青霜笑着说。
有人迟疑着接过,打开一看,是桂花糕。可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
“谢小姐战场负伤仍抚琴励士。”
“镇北王亲挡箭矢护百姓。”
“南门守将亲述:王爷三更巡防,未眠一夜。”
纸条不大,字也不多。但每一张都被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
一个年轻男子看完后抬头:“我表兄就在南营当差。他说那晚王爷亲自带人补城墙,箭都射到脚边了都没退。”
旁边一个老汉接话:“我家住在西市,那天半夜听见鼓声,还以为叛军进城了。结果是王爷在调度守军。”
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私语,而是大声说出来的话。
“要是他们真想造反,何必拼死守城?”
“那琴声我都听了,哪像是蛊惑人的?分明是让人清醒的。”
“公主府的人天天往外送点心,倒没人说他们勾结外敌。”
谢昭宁听着,没笑,也没动。她只是重新把琴摆好,弹起了最后一首曲子——《安民调》。
这是她小时候养父教的。说是前朝太守安抚灾民时用的调子,能让人心里踏实。
琴声绵长,一波接一波。配合《心音谱》中的“安定”频率,听者的情绪逐渐平稳。原本还藏着不敢说话的人,也开始开口了。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出来:“小姐,我能摸一下你的琴吗?”
谢昭宁点头。
妇人伸手碰了碰琴身,又缩回手:“我儿子发烧那晚,听见城墙上有人弹琴。第二天就说梦里看到光,病就好了。我一直不信这些,可现在……我想谢谢你。”
谢昭宁轻轻拨动一根弦。音色清亮。
“琴不会治病。但它能让人心静下来。心静了,力气就有了。”
人群慢慢围得更近。没有人喊叫,也没有人质疑。他们只是站着,听着,说着。
青霜站在边上,看着这一幕,嘴角扬起。她悄悄对身边仆从说:“把这些话记下来,回去抄成小报,明天再发。”
谢昭宁不知道她说什么。她只知道,现在的气氛不一样了。
刚才还是隔着一条街的距离,现在人们已经站到她面前。有人递水,有人递帕子,还有一个小女孩塞给她一朵野花。
她接过花,插在发间。青玉簪旁多了一抹淡黄。
太阳偏西,光线斜照在街道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石板路上。
她收了琴,合上琴匣。动作很慢,像是在告别。
百姓自动让出一条路。没人催她走,也没人拦她留。
她站起来,转身看向皇城方向。宫门高耸,朱漆依旧。那里有她必须面对的人,也有尚未揭开的真相。
但她现在不想进宫。
她想留在这里。
萧景珩一直站在街角。他靠在墙边,手按在剑柄上。从头到尾,他一句话没说。
直到谢昭宁抬头看他,他才走近几步。
“你做得很好。”他说。
她摇头:“我不是为了让他们夸我。我是为了让真相能传出去。”
他点头:“你现在做到了。”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琴匣,又看向四周。有人对她笑,有人对她点头。一个老人朝她拱手,她连忙回礼。
青霜跑过来:“小姐,天快黑了,咱们该回去了吧?”
谢昭宁没动。
“再等等。”
她走到街心,把琴放在地上。不是要弹,而是让它立在那里。
“明天我还会来。”她说,“后天也会来。只要还有人不信,我就在这里。”
人群安静地看着她。
有个男人突然开口:“小姐,我们信你。”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水面。接着是第二句:
“我们也信王爷。”
“你们守的是京城,也是我们的家。”
谢昭宁看着他们,眼睛有点湿。但她没擦。
她只是把手放在琴上,指尖轻轻划过一根弦。
音未起,意已至。
街边灯笼陆续点亮,昏黄的光照在她的银铃耳坠上,一闪,又一闪。
她站在那里,没动。
青石台阶有些凉,她的裙角轻轻擦过边缘。百姓站在街边,没人上前,也没人退后。他们看着她,眼神里还有犹豫。
萧景珩停在最后一级台阶上。他没再跟下来,只站在那里,看着她的背影一点点走进人群。
谢昭宁走到街心一块空地,放下琴匣,席地而坐。她打开琴匣,取出桐木琴,放在膝上。手指轻拨,一段低缓的旋律流淌出来。
这不是《清心引》,也不是《归心令》。这是一首新曲,叫《问心谣》。音调很轻,像在说话,又像在倾听。
琴声一圈圈散开。有人皱眉,有人低头,有人悄悄靠近。
一个孩子蹲在不远处,盯着琴弦看。谢昭宁停下手指,抬头问他:“你想听什么?”
孩子眨眨眼:“我娘说,将军打仗是为了保家。可我爹说,打仗的人都是想当官。”
谢昭宁点头。她把琴放正,轻声道:“那我弹一首你说的事。”
她开始抚琴。旋律一起,几个字随音而出:
“烽火照夜哭,家书抵骨寒。若非山河碎,谁愿别妻儿?”
琴声微颤,带着一丝哽咽。这不是她编的诗,是昨夜守城老兵嘴里念过的句子。她说不清是谁说的,但她记得那声音里的痛。
周围安静了。一个中年妇人忽然抬手抹了下眼角。她没哭出声,但肩膀抖了一下。
谢昭宁察觉到了。她继续弹,音波顺着空气扩散,触碰到每个人的呼吸节奏。她用《心音谱》感知着——恐惧、怀疑、愤怒、悲伤……一层层情绪浮现在耳边。
她知道,这些人不是恨她。他们是怕。怕权贵争斗牵连自己,怕战火烧到家门口。
她转了个调。琴声变得柔和,像风吹过麦田。
这时,一位白发老者站在人群外,拄着拐杖,脸色发青。他的手紧紧攥着杖头,指节发白。谢昭宁注意到他的呼吸很乱,心跳也快得不正常。
她轻轻拨动琴弦,换了一段曲子——《归田引》。
这是江南乡间的调子,讲的是老兵返乡,种地养牛,日子平淡却安稳。琴声一起,老者的身体晃了晃。
谢昭宁看着他,声音很轻:“您儿子守北关三年,去年平安归来,是英雄之家。”
老者猛地抬头,眼睛睁大。
“你怎么知道?这事……没人知道!”
谢昭宁没解释。她只是继续弹琴。《归田引》的旋律缓缓推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老者的呼吸慢慢平复,眼眶红了。
他忽然蹲在地上,用手捂住脸。肩膀一耸一耸。
旁边有人小声问:“那是李伯啊,他儿子真是边军回来的……可他一直不肯提,说是忌讳。”
谢昭宁没回答。她收了琴,静静坐着。等老者抬起头,她才说:“我不是来争什么的。我只是想让大家听见真实的声音。”
话音刚落,青霜带着几个人从巷口走来。她们手里拿着油纸包,一个个分给围观的人。
“吃块糕吧,小姐亲手做的。”青霜笑着说。
有人迟疑着接过,打开一看,是桂花糕。可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
“谢小姐战场负伤仍抚琴励士。”
“镇北王亲挡箭矢护百姓。”
“南门守将亲述:王爷三更巡防,未眠一夜。”
纸条不大,字也不多。但每一张都被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
一个年轻男子看完后抬头:“我表兄就在南营当差。他说那晚王爷亲自带人补城墙,箭都射到脚边了都没退。”
旁边一个老汉接话:“我家住在西市,那天半夜听见鼓声,还以为叛军进城了。结果是王爷在调度守军。”
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不再是私语,而是大声说出来的话。
“要是他们真想造反,何必拼死守城?”
“那琴声我都听了,哪像是蛊惑人的?分明是让人清醒的。”
“公主府的人天天往外送点心,倒没人说他们勾结外敌。”
谢昭宁听着,没笑,也没动。她只是重新把琴摆好,弹起了最后一首曲子——《安民调》。
这是她小时候养父教的。说是前朝太守安抚灾民时用的调子,能让人心里踏实。
琴声绵长,一波接一波。配合《心音谱》中的“安定”频率,听者的情绪逐渐平稳。原本还藏着不敢说话的人,也开始开口了。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走出来:“小姐,我能摸一下你的琴吗?”
谢昭宁点头。
妇人伸手碰了碰琴身,又缩回手:“我儿子发烧那晚,听见城墙上有人弹琴。第二天就说梦里看到光,病就好了。我一直不信这些,可现在……我想谢谢你。”
谢昭宁轻轻拨动一根弦。音色清亮。
“琴不会治病。但它能让人心静下来。心静了,力气就有了。”
人群慢慢围得更近。没有人喊叫,也没有人质疑。他们只是站着,听着,说着。
青霜站在边上,看着这一幕,嘴角扬起。她悄悄对身边仆从说:“把这些话记下来,回去抄成小报,明天再发。”
谢昭宁不知道她说什么。她只知道,现在的气氛不一样了。
刚才还是隔着一条街的距离,现在人们已经站到她面前。有人递水,有人递帕子,还有一个小女孩塞给她一朵野花。
她接过花,插在发间。青玉簪旁多了一抹淡黄。
太阳偏西,光线斜照在街道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石板路上。
她收了琴,合上琴匣。动作很慢,像是在告别。
百姓自动让出一条路。没人催她走,也没人拦她留。
她站起来,转身看向皇城方向。宫门高耸,朱漆依旧。那里有她必须面对的人,也有尚未揭开的真相。
但她现在不想进宫。
她想留在这里。
萧景珩一直站在街角。他靠在墙边,手按在剑柄上。从头到尾,他一句话没说。
直到谢昭宁抬头看他,他才走近几步。
“你做得很好。”他说。
她摇头:“我不是为了让他们夸我。我是为了让真相能传出去。”
他点头:“你现在做到了。”
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琴匣,又看向四周。有人对她笑,有人对她点头。一个老人朝她拱手,她连忙回礼。
青霜跑过来:“小姐,天快黑了,咱们该回去了吧?”
谢昭宁没动。
“再等等。”
她走到街心,把琴放在地上。不是要弹,而是让它立在那里。
“明天我还会来。”她说,“后天也会来。只要还有人不信,我就在这里。”
人群安静地看着她。
有个男人突然开口:“小姐,我们信你。”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水面。接着是第二句:
“我们也信王爷。”
“你们守的是京城,也是我们的家。”
谢昭宁看着他们,眼睛有点湿。但她没擦。
她只是把手放在琴上,指尖轻轻划过一根弦。
音未起,意已至。
街边灯笼陆续点亮,昏黄的光照在她的银铃耳坠上,一闪,又一闪。
她站在那里,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