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的话音落下,谢昭宁的手指猛地一颤。
琴弦嗡鸣,余音未散。她站在原地,目光从枯井方向收回,指尖仍贴在冰凉的琴面。那句话不是出自皇帝身边的人,而是被某种力量操控的傀儡。她听得出,声音里带着蛊虫特有的滞涩感,就像上次在地宫听见的一样。
萧景珩已经转身走向内侍,玄色长袍在风中微扬。他抬手示意亲卫将人控制住,但没有立刻审问。他知道,真正的威胁不在这里。
谢昭宁闭上眼,十指轻抚琴弦,启动《心音谱》。她的感知如细流般扩散开去,沿着刑场边缘缓缓流淌。百姓的情绪大多平和,有庆幸,有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可就在人群最外围,三道极低的怨念像针一样刺入她的意识。
压抑、扭曲、充满恨意。
她睁开眼,看向西北方一个穿灰布衣的老汉。那人低头缩肩,看似普通,但心跳节奏异常缓慢,与周围人流格格不入。另两人分别躲在卖糖糕的小摊后和断墙阴影下,动作僵硬,呼吸刻意压低。
她没动,只用眼角余光扫向萧景珩。
他立刻察觉。两人多年默契,一个眼神就足够。他微微颔首,不动声色地挥手,几名亲卫悄然分散,跟了上去。
谢昭宁重新坐回琴案前,指尖拨出一段《安世引》的尾调。琴声温柔,安抚着尚未完全平静的人心。但她知道,这安宁只是表象。那些恨意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轻易消失。
夜幕降临前,她回到府中书房。烛火摇曳,古琴置于案上。她想借琴音梳理今日所得记忆碎片,可刚弹出第一个音,耳边就响起一丝杂音。
像是有人在冷笑。
她停手,凝神静听。四周寂静,唯有风穿过窗棂。可《心音谱》却感应到一股微弱却持续的情绪波动,来自城西某处。那感觉不像活人,也不像死物,而是一种积压已久的怨毒,在黑暗中慢慢发酵。
她换调,奏起《静渊调》。这段旋律能稳定心神,也能反向探测外界情绪场。琴音一圈圈荡开,如同水波探底。终于,她在西坊一处废弃药铺地下,捕捉到密集的负面情绪。
不止一人。
他们在密谈,语气焦躁,又带着某种病态的执着。她无法听清内容,但能分辨出其中夹杂着对“镇北王”和“妖女”的咒骂。还有一个人提到“先帝遗诏”,声音苍老,带着太监特有的尖细。
谢昭宁停下琴,提笔写下地址,封入信笺。她唤来亲卫,命其速送萧景珩。
“西坊旧药铺地窖,有人聚集。”
“不是百姓,是宫中旧人。”
“他们要动手,方式不明。”
她写完最后一句,抬头望向窗外。京城灯火点点,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皇后虽死,但她背后的势力并未根除。这些人曾在宫中掌权,享受尊荣,如今一夜跌落,怎会甘心?
她不能等他们行动后再应对。
萧景珩收到信时正在校场巡查。他看完后未发一言,只将信纸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亮他右眼角那道淡疤。他转身下令,调两队亲卫暗中包围西坊药铺,不得惊动,只许监视。
他自己则回府换了一身便装,独自走入夜色。
药铺地窖里,烛光昏黄。
陈德全坐在角落,曾是凤仪殿掌事太监,如今满脸皱纹,双手枯瘦。他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纸页,上面写着“先帝遗诏”四字,墨迹斑驳,显然伪造。
“你们若走,明日就会被抓。”他盯着面前几人,“朝廷已在查漏网之鱼。你们逃不出京城。”
一名 former 禁军将领怒道:“我们还能做什么?皇后死了,四皇子被软禁,独孤漠也伏诛了!”
“可仇恨还在。”陈德全低声说,“百姓怕的是妖术,怕的是乱局。只要让他们相信,镇北王与谢家女勾结邪法,篡夺国运,民心就会倒戈。”
另一人摇头:“谁能让百姓信这种话?”
“我找了个合适的人。”陈德全从怀中取出一张画像,“柳三舌,原戏班说书人,口才极好,专讲神鬼奇谈。他曾因造谣被逐出城,靠骗钱过活。这样的人,最好控制。”
众人沉默片刻。
“那就让他去说。”一人咬牙,“就说那谢昭宁是前朝妖女转世,靠琴音迷惑君臣,镇北王早已被她蛊惑,二人欲毁我大梁江山。”
“还要加一句。”陈德全冷笑,“——血债未清,冤魂不散。尚书府灭门之夜,真正该死的,还没死绝。”
地窖外,一只夜鸟掠过屋檐。
谢昭宁仍在书房抚琴。她再次尝试连接《心音谱》,却发现那片区域的情绪突然沉寂下来,仿佛被人刻意遮蔽。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有人懂反侦测之法。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
西城方向,一片漆黑。但她知道,那里正有一张网在悄然织成。
她拿起琴,轻轻拨动一根弦。
音波无声扩散,直指西坊。这是《心音谱》中最隐秘的一式——“引绪”。它不攻击,不探测,只留下一道微弱印记,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缠绕在目标情绪之上。
只要对方再动杀机,她就能立刻感知。
萧景珩站在药铺对面的屋顶,目光冷峻。他看见地窖中有影子晃动,听见几句断续话语。但他没有下令抓捕。
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他们需要知道,这张网究竟有多大,背后还有谁。
他抬起手,一枚铜制哨牌在掌心转动。只要他吹响,埋伏在四周的亲卫就会收网。
但他没有吹。
风从西边吹来,带着一丝腐草味。
谢昭宁坐在灯下,手指搭在琴弦上,一动不动。
远处,药铺后巷走出一个披斗篷的男人。他脚步轻快,手里攥着一袋银钱,嘴里哼着小曲。
他是柳三舌。
明天一早,他会出现在东市茶楼,开始他的第一场“讲古”。
琴弦嗡鸣,余音未散。她站在原地,目光从枯井方向收回,指尖仍贴在冰凉的琴面。那句话不是出自皇帝身边的人,而是被某种力量操控的傀儡。她听得出,声音里带着蛊虫特有的滞涩感,就像上次在地宫听见的一样。
萧景珩已经转身走向内侍,玄色长袍在风中微扬。他抬手示意亲卫将人控制住,但没有立刻审问。他知道,真正的威胁不在这里。
谢昭宁闭上眼,十指轻抚琴弦,启动《心音谱》。她的感知如细流般扩散开去,沿着刑场边缘缓缓流淌。百姓的情绪大多平和,有庆幸,有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可就在人群最外围,三道极低的怨念像针一样刺入她的意识。
压抑、扭曲、充满恨意。
她睁开眼,看向西北方一个穿灰布衣的老汉。那人低头缩肩,看似普通,但心跳节奏异常缓慢,与周围人流格格不入。另两人分别躲在卖糖糕的小摊后和断墙阴影下,动作僵硬,呼吸刻意压低。
她没动,只用眼角余光扫向萧景珩。
他立刻察觉。两人多年默契,一个眼神就足够。他微微颔首,不动声色地挥手,几名亲卫悄然分散,跟了上去。
谢昭宁重新坐回琴案前,指尖拨出一段《安世引》的尾调。琴声温柔,安抚着尚未完全平静的人心。但她知道,这安宁只是表象。那些恨意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轻易消失。
夜幕降临前,她回到府中书房。烛火摇曳,古琴置于案上。她想借琴音梳理今日所得记忆碎片,可刚弹出第一个音,耳边就响起一丝杂音。
像是有人在冷笑。
她停手,凝神静听。四周寂静,唯有风穿过窗棂。可《心音谱》却感应到一股微弱却持续的情绪波动,来自城西某处。那感觉不像活人,也不像死物,而是一种积压已久的怨毒,在黑暗中慢慢发酵。
她换调,奏起《静渊调》。这段旋律能稳定心神,也能反向探测外界情绪场。琴音一圈圈荡开,如同水波探底。终于,她在西坊一处废弃药铺地下,捕捉到密集的负面情绪。
不止一人。
他们在密谈,语气焦躁,又带着某种病态的执着。她无法听清内容,但能分辨出其中夹杂着对“镇北王”和“妖女”的咒骂。还有一个人提到“先帝遗诏”,声音苍老,带着太监特有的尖细。
谢昭宁停下琴,提笔写下地址,封入信笺。她唤来亲卫,命其速送萧景珩。
“西坊旧药铺地窖,有人聚集。”
“不是百姓,是宫中旧人。”
“他们要动手,方式不明。”
她写完最后一句,抬头望向窗外。京城灯火点点,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皇后虽死,但她背后的势力并未根除。这些人曾在宫中掌权,享受尊荣,如今一夜跌落,怎会甘心?
她不能等他们行动后再应对。
萧景珩收到信时正在校场巡查。他看完后未发一言,只将信纸投入火盆。火焰腾起,映亮他右眼角那道淡疤。他转身下令,调两队亲卫暗中包围西坊药铺,不得惊动,只许监视。
他自己则回府换了一身便装,独自走入夜色。
药铺地窖里,烛光昏黄。
陈德全坐在角落,曾是凤仪殿掌事太监,如今满脸皱纹,双手枯瘦。他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纸页,上面写着“先帝遗诏”四字,墨迹斑驳,显然伪造。
“你们若走,明日就会被抓。”他盯着面前几人,“朝廷已在查漏网之鱼。你们逃不出京城。”
一名 former 禁军将领怒道:“我们还能做什么?皇后死了,四皇子被软禁,独孤漠也伏诛了!”
“可仇恨还在。”陈德全低声说,“百姓怕的是妖术,怕的是乱局。只要让他们相信,镇北王与谢家女勾结邪法,篡夺国运,民心就会倒戈。”
另一人摇头:“谁能让百姓信这种话?”
“我找了个合适的人。”陈德全从怀中取出一张画像,“柳三舌,原戏班说书人,口才极好,专讲神鬼奇谈。他曾因造谣被逐出城,靠骗钱过活。这样的人,最好控制。”
众人沉默片刻。
“那就让他去说。”一人咬牙,“就说那谢昭宁是前朝妖女转世,靠琴音迷惑君臣,镇北王早已被她蛊惑,二人欲毁我大梁江山。”
“还要加一句。”陈德全冷笑,“——血债未清,冤魂不散。尚书府灭门之夜,真正该死的,还没死绝。”
地窖外,一只夜鸟掠过屋檐。
谢昭宁仍在书房抚琴。她再次尝试连接《心音谱》,却发现那片区域的情绪突然沉寂下来,仿佛被人刻意遮蔽。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有人懂反侦测之法。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
西城方向,一片漆黑。但她知道,那里正有一张网在悄然织成。
她拿起琴,轻轻拨动一根弦。
音波无声扩散,直指西坊。这是《心音谱》中最隐秘的一式——“引绪”。它不攻击,不探测,只留下一道微弱印记,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缠绕在目标情绪之上。
只要对方再动杀机,她就能立刻感知。
萧景珩站在药铺对面的屋顶,目光冷峻。他看见地窖中有影子晃动,听见几句断续话语。但他没有下令抓捕。
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他们需要知道,这张网究竟有多大,背后还有谁。
他抬起手,一枚铜制哨牌在掌心转动。只要他吹响,埋伏在四周的亲卫就会收网。
但他没有吹。
风从西边吹来,带着一丝腐草味。
谢昭宁坐在灯下,手指搭在琴弦上,一动不动。
远处,药铺后巷走出一个披斗篷的男人。他脚步轻快,手里攥着一袋银钱,嘴里哼着小曲。
他是柳三舌。
明天一早,他会出现在东市茶楼,开始他的第一场“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