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站在偏殿门口,手指还搭在琴囊上。那根细弦的震颤没有停,像是有人在远处敲打一面看不见的鼓。她没动,萧景珩也没动。内侍掀着帘子,烛火在风里晃了一下。
两人一前一后走入太极殿。
皇帝已经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份奏折。他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目光落在谢昭宁身上片刻,又移开。殿内大臣已列队站好,气氛安静得有些紧。
“臣参见陛下。”谢昭宁行礼,声音不高不低。
萧景珩也跟着跪下,动作利落。
皇帝点了头,“起来吧。昨夜边关大胜,今日早朝本该是庆贺之会。可朕看你们脸色,似有要事。”
谢昭宁站直身子,开口:“回陛下,外患虽除,但皇后一党盘踞多年,根基未清。若不趁此时机彻底肃查,恐留后患。”
话音落下,殿内一阵轻微骚动。
一位白须老臣上前一步:“陛下,皇后已伏法,三逆问斩,周崇礼亦被处决。如今朝局已稳,百姓安泰。再追查族亲旧部,怕引起动荡。”
他说完,又有两人附和。语气都是一样,说大局为重,不宜株连。
谢昭宁没说话。她闭了下眼,指尖轻轻碰了碰琴囊里的弦。那一瞬,《心音谱》的感知铺开,像水波一样扫过殿中群臣。
她记下了三个名字。
其中一人言辞激烈,说“不可因一人之罪牵连全族”,可心跳却乱得厉害,呼吸短促。另一人低头不语,手藏在袖子里发抖。第三个人站在角落,眼神飘忽,不敢看她。
这些人不是真心担忧朝局。
他们是在怕。
谢昭宁睁开眼,退后半步,把位置让给萧景珩。
萧景珩往前走了一步,声音沉稳:“陛下,皇后掌内库十年,名下田产三百余处,商铺遍布六州。她弟弟任户部郎中,三年内经手银两八百万两,去年竟报‘亏损’四十万。这些账目,至今未查。”
他顿了顿,“军饷被截,边将缺粮,士兵冻死在关外。而皇后的侄女出嫁,光是陪嫁珠宝就值三十万两。这笔钱从哪来?”
无人应答。
萧景珩继续说:“她兄长私养死士三百,藏于京郊别院。这些人昨夜已被玄影带人拿下,押在刑部大牢。若不彻查,这些人明日就能换个主子,再来一次政变。”
老臣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
萧景珩直接打断:“您说不宜株连。可若今日放过一个贪官,明日就会有十个效仿者。您口中的‘稳定’,是用沉默换来的假太平。”
殿内一下子静了。
皇帝盯着那份奏折,手指慢慢收紧。过了很久,他抬眼:“你说如何查?”
“由刑部、户部联合清查。”萧景珩说,“所有涉案产业一律查封,账册调出重审。涉案人员,无论官职高低,全部下狱待审。请陛下亲督此案,杜绝徇私。”
皇帝看向谢昭宁:“你以为如何?”
谢昭宁上前一步:“臣附议。皇后一党不仅贪墨国财,更曾勾结边将,私通敌国。若不清查到底,边关将士如何安心?天下百姓如何信服?”
她停顿一下,“我们不是在清算旧账,是在立新规。”
皇帝终于点头。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准奏”二字,用力掷下。
“即日起,查封楚氏全族产业,追缴非法所得。所有涉案人员,依法受审,不得包庇。违令者,同罪论处。”
圣旨一出,殿内百官俯首。
谢昭宁感觉到琴囊里的弦慢慢平静下来。那种压迫感消失了。她微微松了口气,手指从琴囊上移开。
萧景珩站在她身旁,背脊挺直。他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皇帝靠在龙椅上,神情疲惫,却又透出一丝清明。他看着下方群臣,声音低了些:“这些年,朕被蒙在鼓里。有人投毒,有人篡诏,有人打着忠君的旗号做尽恶事。朕竟一无所知。”
他顿了顿,“但现在,朕知道了。只要我还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不会再让任何人祸乱朝纲。”
谢昭宁轻声说:“陛下明鉴,天下可安。”
大臣们陆续退出大殿。
脚步声远去,殿内只剩四人。
阳光从雕窗照进来,落在金砖地上,映出一道道明亮的光痕。灰尘在光里浮着,缓缓落下。
谢昭宁站在原地,看着那层光。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动了动,像是在琴弦上拨了一下。
很轻的一声。
没有响,但她知道。
一切都结束了。
萧景珩走到她身边,低声问:“你还好吗?”
她点头:“没事。”
他没再说什么,只是站得离她近了些。
皇帝从龙椅上站起来,走到台阶前。他看着外面的宫道,长长吐出一口气。
“从今天起,尚书府的案子归入正史,不再称‘疑案’。”他说,“谢家遗孤谢昭宁,奉旨回京,主持礼乐司,协理新政。这是她应得的。”
谢昭宁抬头看他。
皇帝也看着她,目光认真:“你不用谢恩。这是朝廷欠你的。”
她没跪,只是躬身行了一礼。
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在殿外跪下:“启禀陛下,刑部来报,皇后府邸已查封。在后院地窖中发现铁箱三只,内有账册七十二本,金银票据共计一千二百三十七万两。”
皇帝闭了下眼。
“拉去国库。”他说,“一分都不能少。”
小太监领命退下。
殿内再次安静。
谢昭宁忽然觉得累。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的。那些压了十年的东西,终于被拿开了。
她抬起头,看向萧景珩。
他也正看着她。
两人没有说话,但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过去的事过去了。
以后的日子才刚开始。
皇帝坐回龙椅,拿起另一份奏折。他翻了一页,忽然停下。
“对了。”他说,“昨日有人递上来一份密折,说是关于先帝遗诏的副本。”
谢昭宁的手指猛地一顿。
萧景珩立刻转身,盯着皇帝。
皇帝却没有看他们。他只是低头看着那份奏折,眉头慢慢皱起。
“上面说……”他缓缓开口,“当年尚书府灭门,并非奉旨行事。”
“而是有人伪造圣旨。”
“而这道假旨,盖的是……”
他的手指按在纸上,声音低了下来。
“镇北王府的印。”
两人一前一后走入太极殿。
皇帝已经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份奏折。他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目光落在谢昭宁身上片刻,又移开。殿内大臣已列队站好,气氛安静得有些紧。
“臣参见陛下。”谢昭宁行礼,声音不高不低。
萧景珩也跟着跪下,动作利落。
皇帝点了头,“起来吧。昨夜边关大胜,今日早朝本该是庆贺之会。可朕看你们脸色,似有要事。”
谢昭宁站直身子,开口:“回陛下,外患虽除,但皇后一党盘踞多年,根基未清。若不趁此时机彻底肃查,恐留后患。”
话音落下,殿内一阵轻微骚动。
一位白须老臣上前一步:“陛下,皇后已伏法,三逆问斩,周崇礼亦被处决。如今朝局已稳,百姓安泰。再追查族亲旧部,怕引起动荡。”
他说完,又有两人附和。语气都是一样,说大局为重,不宜株连。
谢昭宁没说话。她闭了下眼,指尖轻轻碰了碰琴囊里的弦。那一瞬,《心音谱》的感知铺开,像水波一样扫过殿中群臣。
她记下了三个名字。
其中一人言辞激烈,说“不可因一人之罪牵连全族”,可心跳却乱得厉害,呼吸短促。另一人低头不语,手藏在袖子里发抖。第三个人站在角落,眼神飘忽,不敢看她。
这些人不是真心担忧朝局。
他们是在怕。
谢昭宁睁开眼,退后半步,把位置让给萧景珩。
萧景珩往前走了一步,声音沉稳:“陛下,皇后掌内库十年,名下田产三百余处,商铺遍布六州。她弟弟任户部郎中,三年内经手银两八百万两,去年竟报‘亏损’四十万。这些账目,至今未查。”
他顿了顿,“军饷被截,边将缺粮,士兵冻死在关外。而皇后的侄女出嫁,光是陪嫁珠宝就值三十万两。这笔钱从哪来?”
无人应答。
萧景珩继续说:“她兄长私养死士三百,藏于京郊别院。这些人昨夜已被玄影带人拿下,押在刑部大牢。若不彻查,这些人明日就能换个主子,再来一次政变。”
老臣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
萧景珩直接打断:“您说不宜株连。可若今日放过一个贪官,明日就会有十个效仿者。您口中的‘稳定’,是用沉默换来的假太平。”
殿内一下子静了。
皇帝盯着那份奏折,手指慢慢收紧。过了很久,他抬眼:“你说如何查?”
“由刑部、户部联合清查。”萧景珩说,“所有涉案产业一律查封,账册调出重审。涉案人员,无论官职高低,全部下狱待审。请陛下亲督此案,杜绝徇私。”
皇帝看向谢昭宁:“你以为如何?”
谢昭宁上前一步:“臣附议。皇后一党不仅贪墨国财,更曾勾结边将,私通敌国。若不清查到底,边关将士如何安心?天下百姓如何信服?”
她停顿一下,“我们不是在清算旧账,是在立新规。”
皇帝终于点头。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准奏”二字,用力掷下。
“即日起,查封楚氏全族产业,追缴非法所得。所有涉案人员,依法受审,不得包庇。违令者,同罪论处。”
圣旨一出,殿内百官俯首。
谢昭宁感觉到琴囊里的弦慢慢平静下来。那种压迫感消失了。她微微松了口气,手指从琴囊上移开。
萧景珩站在她身旁,背脊挺直。他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皇帝靠在龙椅上,神情疲惫,却又透出一丝清明。他看着下方群臣,声音低了些:“这些年,朕被蒙在鼓里。有人投毒,有人篡诏,有人打着忠君的旗号做尽恶事。朕竟一无所知。”
他顿了顿,“但现在,朕知道了。只要我还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不会再让任何人祸乱朝纲。”
谢昭宁轻声说:“陛下明鉴,天下可安。”
大臣们陆续退出大殿。
脚步声远去,殿内只剩四人。
阳光从雕窗照进来,落在金砖地上,映出一道道明亮的光痕。灰尘在光里浮着,缓缓落下。
谢昭宁站在原地,看着那层光。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动了动,像是在琴弦上拨了一下。
很轻的一声。
没有响,但她知道。
一切都结束了。
萧景珩走到她身边,低声问:“你还好吗?”
她点头:“没事。”
他没再说什么,只是站得离她近了些。
皇帝从龙椅上站起来,走到台阶前。他看着外面的宫道,长长吐出一口气。
“从今天起,尚书府的案子归入正史,不再称‘疑案’。”他说,“谢家遗孤谢昭宁,奉旨回京,主持礼乐司,协理新政。这是她应得的。”
谢昭宁抬头看他。
皇帝也看着她,目光认真:“你不用谢恩。这是朝廷欠你的。”
她没跪,只是躬身行了一礼。
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在殿外跪下:“启禀陛下,刑部来报,皇后府邸已查封。在后院地窖中发现铁箱三只,内有账册七十二本,金银票据共计一千二百三十七万两。”
皇帝闭了下眼。
“拉去国库。”他说,“一分都不能少。”
小太监领命退下。
殿内再次安静。
谢昭宁忽然觉得累。不是身体上的,是心里的。那些压了十年的东西,终于被拿开了。
她抬起头,看向萧景珩。
他也正看着她。
两人没有说话,但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过去的事过去了。
以后的日子才刚开始。
皇帝坐回龙椅,拿起另一份奏折。他翻了一页,忽然停下。
“对了。”他说,“昨日有人递上来一份密折,说是关于先帝遗诏的副本。”
谢昭宁的手指猛地一顿。
萧景珩立刻转身,盯着皇帝。
皇帝却没有看他们。他只是低头看着那份奏折,眉头慢慢皱起。
“上面说……”他缓缓开口,“当年尚书府灭门,并非奉旨行事。”
“而是有人伪造圣旨。”
“而这道假旨,盖的是……”
他的手指按在纸上,声音低了下来。
“镇北王府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