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手不再抖了。
他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昨夜查抄皇后府邸的账册已送入内廷,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的数目让他整夜未眠。那些钱本该用于边关将士的冬衣,却成了后宫奢华摆设的来源。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清晨的太极殿比往日更安静。大臣们站列两旁,没人敢大声说话。昨日圣旨已下,楚氏一族查封问罪,连带着几个曾为皇后说话的老臣也闭了嘴。空气里还残留着昨日的余威,但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谢昭宁站在文官之首的位置,青玉簪束着乌发,银铃耳坠未响。她没看任何人,只是低垂着眼。指尖轻轻碰了碰袖中的琴囊,那根细弦已经平静。她知道,今天要做的事,不是清算,而是重建。
皇帝开口:“昨日所决之事,皆为拨乱反正。今日起,朝廷当行新政,以安天下。”
他话音落下,几位老臣 exchanged nces,有人低头,有人皱眉。
谢昭宁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臣请设‘礼乐司典制修订局’,梳理前朝旧法,厘清弊政根源。”
她语气平稳,不带情绪,“祖制之中确有良规,但百年沿袭,积弊已深。譬如赋税之法,田亩不清则征敛无据;科举取士,重门第而轻实才,致使寒门难出头。”
她顿了顿,“乱世用重典,治世修根本。今日之变,非为破旧,实为正本清源。”
大殿里一片寂静。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尚书终于开口:“小姐说得轻巧。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若人人自创新规,朝廷体统何在?”
谢昭宁没有争辩。她只问:“大人可记得三年前江南水患?灾民十万,朝廷拨款三十万两,最终到百姓手中的不足三成。剩下的钱去了哪里?”
老尚书张了张嘴,没答出来。
“被层层克扣。”谢昭宁继续说,“不是一人之贪,是制度之病。若不改,明日还有第二个江南。”
她说完,退后半步。
这时,萧景珩走了出来。
他一身玄色锦袍,腰封上的蛟纹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他没看那位老尚书,而是直接走向殿中央。
“我镇守北疆五年,亲眼见过士兵冻死在哨岗。”他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整个大殿,“他们的军饷,被层层截留,最后只剩几枚铜板。而京中某些官员,家中奴仆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他目光扫过几位曾依附皇后的文官,“你们说祖制不可违。可祖制里写过,可以让忠臣饿死,让奸佞享福吗?”
无人应答。
萧景珩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这是我整理的‘考成法’草案。凡在职官员,每季上报政绩,由刑部、户部联合核查。虚报者罢黜,贪墨者下狱。任职三年无功,即调离要职。”
他说完,将折子呈上御前。
皇帝接过,翻开看了许久。殿内无人敢动。
终于,他提起朱笔,在折子上写下“准”字。
“礼乐司典制修订局即日成立,由谢昭宁主持。”皇帝宣布,“考成法试行于六部及地方知府,一年为期,成效显着则全国推行。”
圣旨一落,有人低头,有人咬牙。
一位兵部侍郎忍不住出列:“王爷此法严苛,恐伤官员体面,寒了人心。”
萧景珩冷笑:“体面?边关将士断粮时,没人讲体面。百姓交不出税被鞭打时,没人讲体面。现在倒来说体面了?”
他盯着那人:“你要体面,我可以给你。明日你就去北疆守城门,每月俸禄五两,冬天自己找柴烧。三年后回来,再说体面不体面。”
那人气得脸红,却不敢再言。
谢昭宁看着这一幕,手指再次触到琴囊。她没弹琴,但她知道,殿中有三个人的情绪波动异常剧烈。一个是刚才说话的兵部侍郎,一个是户部左侍郎,还有一个站在后排的御史。
他们在怕。
怕失去特权,怕被查出旧账,怕这个新秩序真的立起来。
但她没点破。现在还不是时候。
改革不能靠一次朝会完成。她要的是制度,不是人头。
皇帝又道:“今后凡涉及民生钱粮、军需调度、科举任免之事,皆需双部联审,不得一人独断。违者,以欺君论处。”
这道旨意一下,许多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意味着权力被分割,利益链条将被切断。
一位老臣颤声问:“陛下……此举是否太过激进?”
皇帝抬头看他:“你可知尚书府为何灭门?”
老臣一怔。
“有人伪造圣旨,盖的是镇北王府的印。”皇帝一字一句地说,“朕被蒙蔽十年。就是因为规矩坏了,监督没了,才让奸人有机可乘。”
他看向谢昭宁和萧景珩:“他们要改的,不是祖制。是要把被踩碎的规矩,重新捡起来。”
大殿彻底安静。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金砖地上。谢昭宁站在光里,脊背挺直。她不再是那个躲在江南抚琴的孤女。她是谢家遗孤,也是新政推动者。
萧景珩站在她侧后方,手按在剑柄上。他知道,今天每一句话都在树敌。但他不在乎。他等这一天太久了。
大臣们陆续退出大殿,脚步声在长廊回荡。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沉默不语。改革的风吹进了太极殿,也吹动了深埋多年的利益网。
谢昭宁没有动。
萧景珩也没有。
他们站在原地,像两根钉入大地的桩。
皇帝放下朱笔,揉了揉太阳穴。他已经签了三道旨意,手有些酸。但这感觉很好。十年来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是在真正做皇帝。
“你们还要站多久?”他问。
谢昭宁抬眼:“等所有人走完。”
皇帝笑了:“你怕他们回头?”
“不怕。”她说,“我只是想让他们记住,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没退。”
萧景珩接了一句:“以后也不会退。”
皇帝看着他们,忽然觉得安心。哪怕前方有千难万险,至少此刻,有人愿意和他一起扛。
殿外传来更鼓声。
新的一天开始了。
谢昭宁收回目光,正要开口,忽然指尖一颤。
琴囊里的弦,轻轻震了一下。
她动作一顿。
萧景珩立刻察觉,眼神微沉。
她没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尖在空中虚划了一下,像是在试音。
然后她望向殿角一处阴影——那里原本站着一位不起眼的记录官,刚刚悄然退下。
她的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
萧景珩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右手慢慢握紧了剑柄。
阳光照在两人身上,影子并排投在金砖地上,很长。
他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昨夜查抄皇后府邸的账册已送入内廷,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的数目让他整夜未眠。那些钱本该用于边关将士的冬衣,却成了后宫奢华摆设的来源。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清晨的太极殿比往日更安静。大臣们站列两旁,没人敢大声说话。昨日圣旨已下,楚氏一族查封问罪,连带着几个曾为皇后说话的老臣也闭了嘴。空气里还残留着昨日的余威,但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谢昭宁站在文官之首的位置,青玉簪束着乌发,银铃耳坠未响。她没看任何人,只是低垂着眼。指尖轻轻碰了碰袖中的琴囊,那根细弦已经平静。她知道,今天要做的事,不是清算,而是重建。
皇帝开口:“昨日所决之事,皆为拨乱反正。今日起,朝廷当行新政,以安天下。”
他话音落下,几位老臣 exchanged nces,有人低头,有人皱眉。
谢昭宁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臣请设‘礼乐司典制修订局’,梳理前朝旧法,厘清弊政根源。”
她语气平稳,不带情绪,“祖制之中确有良规,但百年沿袭,积弊已深。譬如赋税之法,田亩不清则征敛无据;科举取士,重门第而轻实才,致使寒门难出头。”
她顿了顿,“乱世用重典,治世修根本。今日之变,非为破旧,实为正本清源。”
大殿里一片寂静。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尚书终于开口:“小姐说得轻巧。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若人人自创新规,朝廷体统何在?”
谢昭宁没有争辩。她只问:“大人可记得三年前江南水患?灾民十万,朝廷拨款三十万两,最终到百姓手中的不足三成。剩下的钱去了哪里?”
老尚书张了张嘴,没答出来。
“被层层克扣。”谢昭宁继续说,“不是一人之贪,是制度之病。若不改,明日还有第二个江南。”
她说完,退后半步。
这时,萧景珩走了出来。
他一身玄色锦袍,腰封上的蛟纹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他没看那位老尚书,而是直接走向殿中央。
“我镇守北疆五年,亲眼见过士兵冻死在哨岗。”他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整个大殿,“他们的军饷,被层层截留,最后只剩几枚铜板。而京中某些官员,家中奴仆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他目光扫过几位曾依附皇后的文官,“你们说祖制不可违。可祖制里写过,可以让忠臣饿死,让奸佞享福吗?”
无人应答。
萧景珩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子:“这是我整理的‘考成法’草案。凡在职官员,每季上报政绩,由刑部、户部联合核查。虚报者罢黜,贪墨者下狱。任职三年无功,即调离要职。”
他说完,将折子呈上御前。
皇帝接过,翻开看了许久。殿内无人敢动。
终于,他提起朱笔,在折子上写下“准”字。
“礼乐司典制修订局即日成立,由谢昭宁主持。”皇帝宣布,“考成法试行于六部及地方知府,一年为期,成效显着则全国推行。”
圣旨一落,有人低头,有人咬牙。
一位兵部侍郎忍不住出列:“王爷此法严苛,恐伤官员体面,寒了人心。”
萧景珩冷笑:“体面?边关将士断粮时,没人讲体面。百姓交不出税被鞭打时,没人讲体面。现在倒来说体面了?”
他盯着那人:“你要体面,我可以给你。明日你就去北疆守城门,每月俸禄五两,冬天自己找柴烧。三年后回来,再说体面不体面。”
那人气得脸红,却不敢再言。
谢昭宁看着这一幕,手指再次触到琴囊。她没弹琴,但她知道,殿中有三个人的情绪波动异常剧烈。一个是刚才说话的兵部侍郎,一个是户部左侍郎,还有一个站在后排的御史。
他们在怕。
怕失去特权,怕被查出旧账,怕这个新秩序真的立起来。
但她没点破。现在还不是时候。
改革不能靠一次朝会完成。她要的是制度,不是人头。
皇帝又道:“今后凡涉及民生钱粮、军需调度、科举任免之事,皆需双部联审,不得一人独断。违者,以欺君论处。”
这道旨意一下,许多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意味着权力被分割,利益链条将被切断。
一位老臣颤声问:“陛下……此举是否太过激进?”
皇帝抬头看他:“你可知尚书府为何灭门?”
老臣一怔。
“有人伪造圣旨,盖的是镇北王府的印。”皇帝一字一句地说,“朕被蒙蔽十年。就是因为规矩坏了,监督没了,才让奸人有机可乘。”
他看向谢昭宁和萧景珩:“他们要改的,不是祖制。是要把被踩碎的规矩,重新捡起来。”
大殿彻底安静。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金砖地上。谢昭宁站在光里,脊背挺直。她不再是那个躲在江南抚琴的孤女。她是谢家遗孤,也是新政推动者。
萧景珩站在她侧后方,手按在剑柄上。他知道,今天每一句话都在树敌。但他不在乎。他等这一天太久了。
大臣们陆续退出大殿,脚步声在长廊回荡。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沉默不语。改革的风吹进了太极殿,也吹动了深埋多年的利益网。
谢昭宁没有动。
萧景珩也没有。
他们站在原地,像两根钉入大地的桩。
皇帝放下朱笔,揉了揉太阳穴。他已经签了三道旨意,手有些酸。但这感觉很好。十年来第一次,他觉得自己是在真正做皇帝。
“你们还要站多久?”他问。
谢昭宁抬眼:“等所有人走完。”
皇帝笑了:“你怕他们回头?”
“不怕。”她说,“我只是想让他们记住,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没退。”
萧景珩接了一句:“以后也不会退。”
皇帝看着他们,忽然觉得安心。哪怕前方有千难万险,至少此刻,有人愿意和他一起扛。
殿外传来更鼓声。
新的一天开始了。
谢昭宁收回目光,正要开口,忽然指尖一颤。
琴囊里的弦,轻轻震了一下。
她动作一顿。
萧景珩立刻察觉,眼神微沉。
她没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尖在空中虚划了一下,像是在试音。
然后她望向殿角一处阴影——那里原本站着一位不起眼的记录官,刚刚悄然退下。
她的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
萧景珩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右手慢慢握紧了剑柄。
阳光照在两人身上,影子并排投在金砖地上,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