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站在太极殿外的长阶上,手指从琴囊中缓缓抽出。那根曾不停震颤的细弦,此刻安静地贴在掌心,像一滴凝固的露水。她低头看了眼袖口的青玉镯,又抬眼望向萧景珩。
他仍立在她身侧,目光扫过宫墙四角。风掠过他的衣摆,玄色锦袍上的金纹微微闪动。片刻后,他右手终于松开剑柄,指尖滑落,垂在身侧。
“弦不颤了。”她说。
他转头看她,眼神里有了一丝松动。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两人并肩站着,脚下是层层叠叠的白石台阶,眼前是渐次亮起灯火的京城。街巷如织,屋檐连绵,炊烟散入暮色,孩童的笑声从某条小巷飘出,又被晚风吹远。一切都静了下来,不是死寂,而是安稳。
昨夜起居郎被玄影带走时,一句话未说。今日清晨,通政司积压的公文已尽数清理完毕。三份伪造批文、五处私设暗账、七名勾结怠工的小吏,全部落网。清账已毕,政变的最后余波,就此平息。
晨光初照,金銮殿内钟鼓齐鸣。
皇帝端坐龙椅,神情清明。他亲手展开一卷黄帛,声音沉稳:“皇后楚氏,勾结逆党,私养死士,毒害君体,图谋篡权。其罪确凿,三族削籍,永不入宗庙。”
群臣肃立,无人敢言。
他又道:“周氏冒充官眷,盗取机密;独孤漠蛊乱人心,残害忠良。二人皆伏法,家产抄没,子孙流放边疆。”
话音落下,殿中气氛松弛了些。有人低头,有人轻叹,更多人悄然抬头,看向站在侧列的谢昭宁与萧景珩。
皇帝继续说:“此次祸乱,非一人之恶,乃积弊日久,令奸佞有机可乘。然国难之后,亦为革新之机。新政不可停,考成法不可废。”
户部一位老臣犹豫着上前一步:“陛下,天下初定,是否暂缓推行?待民心更稳……”
谢昭宁这时走出队列。
她没有看那老臣,而是面向皇帝:“城南昨日发放新田契三百七十六份,百姓排队至午时未散。工部报,十七处修渠工程已动工,民夫日薪涨两成,却无一人偷懒。刑部重审旧案三十四桩,七人平反,家属当堂痛哭。”
她顿了顿,“百姓不问朝局如何,只问日子有没有变好。只要他们在变好,新政就有根。”
殿中一片安静。
萧景珩接着开口:“兵部昨日报,突厥游骑已退至黑石崖以北五十里,三国使者正商议岁贡减额。边境九镇巡防营轮值正常,无一失守。”
他语气平静,“敌不动,因知我朝上下同心。若此时退步,才是动摇根本。”
皇帝站起身,环视群臣:“改革如行舟,退则覆。自今日起,凡阻滞公文者,不论品级,一律停职查办。凡贪墨赈款、克扣军饷者,斩立决。”
他目光落在谢昭宁身上:“礼乐司继续协理典制修订,拟定新律例三条,半月内呈报。”
“臣遵旨。”谢昭宁躬身。
“镇北王总领新政军务,整顿边防,监督考成。”皇帝又道。
萧景珩抱拳:“臣,不负所托。”
朝会结束,大臣陆续退出。阳光从殿门斜照进来,铺在金砖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谢昭宁走在最后,脚步不急不缓。萧景珩跟在她身后半步距离,两人一同走出大殿。
宫门前,风比早晨暖了些。
她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城楼。那里有士兵换岗的身影,有百姓挑担进出,有马车辘辘驶过石板路。一切如常,却又不同。曾经压抑的沉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低语、笑谈、叫卖声交织在一起。
“前朝秘库的事,你还记得吗?”她忽然问。
萧景珩看着她:“你说那笔财富?”
“它若真存在,打开之后,你会做什么?”她转头看他。
他反问:“你怕它再引来杀戮?”
她摇头:“我不怕找,只怕忘。忘了为什么开始,忘了谁该被守护。”
萧景珩沉默片刻,伸手扶正她鬓边一根松脱的发丝。动作很轻,像拂去一片落叶。
“那就一起走完这条路。”他说。
他们并肩走下宫阶。身后是恢复秩序的皇城,前方是晨光铺展的街巷。百姓已经开始新的一天,孩童奔跑,商贩开市,炊烟袅袅升起。
谢昭宁的手再次触到琴囊。那根弦依旧安静。
她的指尖轻轻抚过布面,像是确认某种真实。
萧景珩走在她右侧,手不再碰剑柄。他的影子落在她身旁,与她的影子交叠在一起。
街角有个老妇人正支起摊子,摆出热腾腾的米糕。一个小女孩跑过来,踮脚伸手,妇人笑着递过去一块。孩子咬了一口,满脸欢喜,转身就往巷子里跑。
谢昭宁看着那孩子蹦跳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萧景珩察觉她的视线,也望了一眼。
“这世道,总算能让孩子安心吃块糕点。”他说。
她点头。
两人继续前行,步伐一致。宫墙高耸,但已不再是隔绝的屏障。阳光洒满整条街道,照亮了每一块青石板。
一个挑水的汉子从旁边走过,扁担吱呀作响。他抬头看见二人,认出了模样,放下担子,拱手行礼。
谢昭宁回以浅笑。
那人憨厚地挠头,重新挑起水桶,脚步轻快了几分。
街边酒肆的帘子被风吹起一角,露出里面正在擦拭桌子的小二。他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调,调子不成章法,却透着轻松。
谢昭宁听着那跑调的歌声,忽然觉得心里很静。
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继续往前走。
萧景珩也没有开口。
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慢慢融入这座苏醒的城市。
城东钟楼响起整时的钟声,一声,两声。
谢昭宁的脚步微微一顿。
她感觉琴囊里那根弦,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
不是恐惧,也不是警觉。
像是一缕风,轻轻拨了一下琴心。
他仍立在她身侧,目光扫过宫墙四角。风掠过他的衣摆,玄色锦袍上的金纹微微闪动。片刻后,他右手终于松开剑柄,指尖滑落,垂在身侧。
“弦不颤了。”她说。
他转头看她,眼神里有了一丝松动。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两人并肩站着,脚下是层层叠叠的白石台阶,眼前是渐次亮起灯火的京城。街巷如织,屋檐连绵,炊烟散入暮色,孩童的笑声从某条小巷飘出,又被晚风吹远。一切都静了下来,不是死寂,而是安稳。
昨夜起居郎被玄影带走时,一句话未说。今日清晨,通政司积压的公文已尽数清理完毕。三份伪造批文、五处私设暗账、七名勾结怠工的小吏,全部落网。清账已毕,政变的最后余波,就此平息。
晨光初照,金銮殿内钟鼓齐鸣。
皇帝端坐龙椅,神情清明。他亲手展开一卷黄帛,声音沉稳:“皇后楚氏,勾结逆党,私养死士,毒害君体,图谋篡权。其罪确凿,三族削籍,永不入宗庙。”
群臣肃立,无人敢言。
他又道:“周氏冒充官眷,盗取机密;独孤漠蛊乱人心,残害忠良。二人皆伏法,家产抄没,子孙流放边疆。”
话音落下,殿中气氛松弛了些。有人低头,有人轻叹,更多人悄然抬头,看向站在侧列的谢昭宁与萧景珩。
皇帝继续说:“此次祸乱,非一人之恶,乃积弊日久,令奸佞有机可乘。然国难之后,亦为革新之机。新政不可停,考成法不可废。”
户部一位老臣犹豫着上前一步:“陛下,天下初定,是否暂缓推行?待民心更稳……”
谢昭宁这时走出队列。
她没有看那老臣,而是面向皇帝:“城南昨日发放新田契三百七十六份,百姓排队至午时未散。工部报,十七处修渠工程已动工,民夫日薪涨两成,却无一人偷懒。刑部重审旧案三十四桩,七人平反,家属当堂痛哭。”
她顿了顿,“百姓不问朝局如何,只问日子有没有变好。只要他们在变好,新政就有根。”
殿中一片安静。
萧景珩接着开口:“兵部昨日报,突厥游骑已退至黑石崖以北五十里,三国使者正商议岁贡减额。边境九镇巡防营轮值正常,无一失守。”
他语气平静,“敌不动,因知我朝上下同心。若此时退步,才是动摇根本。”
皇帝站起身,环视群臣:“改革如行舟,退则覆。自今日起,凡阻滞公文者,不论品级,一律停职查办。凡贪墨赈款、克扣军饷者,斩立决。”
他目光落在谢昭宁身上:“礼乐司继续协理典制修订,拟定新律例三条,半月内呈报。”
“臣遵旨。”谢昭宁躬身。
“镇北王总领新政军务,整顿边防,监督考成。”皇帝又道。
萧景珩抱拳:“臣,不负所托。”
朝会结束,大臣陆续退出。阳光从殿门斜照进来,铺在金砖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谢昭宁走在最后,脚步不急不缓。萧景珩跟在她身后半步距离,两人一同走出大殿。
宫门前,风比早晨暖了些。
她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城楼。那里有士兵换岗的身影,有百姓挑担进出,有马车辘辘驶过石板路。一切如常,却又不同。曾经压抑的沉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低语、笑谈、叫卖声交织在一起。
“前朝秘库的事,你还记得吗?”她忽然问。
萧景珩看着她:“你说那笔财富?”
“它若真存在,打开之后,你会做什么?”她转头看他。
他反问:“你怕它再引来杀戮?”
她摇头:“我不怕找,只怕忘。忘了为什么开始,忘了谁该被守护。”
萧景珩沉默片刻,伸手扶正她鬓边一根松脱的发丝。动作很轻,像拂去一片落叶。
“那就一起走完这条路。”他说。
他们并肩走下宫阶。身后是恢复秩序的皇城,前方是晨光铺展的街巷。百姓已经开始新的一天,孩童奔跑,商贩开市,炊烟袅袅升起。
谢昭宁的手再次触到琴囊。那根弦依旧安静。
她的指尖轻轻抚过布面,像是确认某种真实。
萧景珩走在她右侧,手不再碰剑柄。他的影子落在她身旁,与她的影子交叠在一起。
街角有个老妇人正支起摊子,摆出热腾腾的米糕。一个小女孩跑过来,踮脚伸手,妇人笑着递过去一块。孩子咬了一口,满脸欢喜,转身就往巷子里跑。
谢昭宁看着那孩子蹦跳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萧景珩察觉她的视线,也望了一眼。
“这世道,总算能让孩子安心吃块糕点。”他说。
她点头。
两人继续前行,步伐一致。宫墙高耸,但已不再是隔绝的屏障。阳光洒满整条街道,照亮了每一块青石板。
一个挑水的汉子从旁边走过,扁担吱呀作响。他抬头看见二人,认出了模样,放下担子,拱手行礼。
谢昭宁回以浅笑。
那人憨厚地挠头,重新挑起水桶,脚步轻快了几分。
街边酒肆的帘子被风吹起一角,露出里面正在擦拭桌子的小二。他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调,调子不成章法,却透着轻松。
谢昭宁听着那跑调的歌声,忽然觉得心里很静。
她没有再说话,只是继续往前走。
萧景珩也没有开口。
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慢慢融入这座苏醒的城市。
城东钟楼响起整时的钟声,一声,两声。
谢昭宁的脚步微微一顿。
她感觉琴囊里那根弦,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
不是恐惧,也不是警觉。
像是一缕风,轻轻拨了一下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