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的雨,终于停了。
连日的阴霾被一扫而空,天空洗过一般,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湛蓝。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照在湿漉漉的屋瓦、街道和刚刚冒出嫩芽的草木上,蒸腾起氤氲的水汽,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劫后余生的城池,在这难得的晴日下,显出一种疲惫而安宁的样貌。
然而,这份安宁,很快就被一道从北方疾驰而来的、带着皇家威严的诏书打破了。
“制曰:咨尔邕州知州崔?特晋朝散大夫、户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事!锡之敕命,永续忠勤。钦此——!”
宣旨太监那尖细而拖长的尾音,在州衙大堂内回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邕州城的大街小巷。文士们聚在茶楼酒肆,惊叹艳羡,言谈间充满了“平步青云”、“简在帝心”的感慨;军营中的将士们则更多是惋惜与不舍,他们亲眼见过这位文弱知州如何在城头浴血,如何与他们同食同寝,如何用看似单薄的肩膀扛起了这座城的存亡。
崔?跪接圣旨,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平静得仿佛接到只是一封寻常的家书。他叩首谢恩,声音沉稳,听不出一丝波澜。
他没有急着打点行装,奔赴那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开封府。而是首先开始着手安排邕州的一切后事,冷静、周密,一如他平日处理公务。
王子岳因守城、善后之功,擢升为邕州知州,总揽政务;蒙力依旧统领邕江军,整饬防务,抚恤伤亡;韦靑蚨受命率忠诚的僮兵子弟,镇守南境关隘,警惕侬智高残部卷土重来。每一项任命,都经过深思熟虑,确保他离开后,这片刚刚从血火中复苏的土地,能够继续沿着他设定的轨迹运转,不再陷入混乱。
处理完冗杂的交接事宜,已是黄昏。崔?独自一人,信步走到邕江边。
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东流,波光粼粼,一如他初来时的模样。只是江岸边的焦土、尚未完全清理干净的战斗痕迹,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惨烈的厮杀。
风从江上吹来,带着水汽的微凉,卷起他素色袍服的衣袂,猎猎作响。他负手而立,眉宇间是一片深沉的静默,映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身影被拉得悠长,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
这一路,从汴京繁华地的探花郎,到南疆烟瘴地的贬官,再到如今权知开封府的炙手新贵,在世人眼中,简直是传奇般的“青云直上”。可这其中的血泪、挣扎、生死一线的考验,又有几人能知?
他望着滔滔江水,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极淡、极浅的弧度,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漾开一丝深沉的疲惫与自嘲。
风吹得久了,眼睛有些发涩。他微微眯起眼,心中蓦地涌起一个念头,清晰得如同刻在骨头上:
“原来这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到头来,竟是这般孤独的形状。”
他尚未启程,邕州城已然暗流涌动。商贾担忧政策有变,军中忧虑新任长官,连寺庙里的僧侣都在低声议论。所有人都明白,是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用一年多的时光,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乱,以怀柔策略安抚民心,以超凡智慧重整经济,让这座濒死的荒州重新焕发了生机。他若离去,邕州的明天会如何?无人能给出答案。
但世间之事,从来由不得人挽留。聚散离合,如同这江上流水,奔流到海,不复西归。
傍晚,华灯初上。崔?来到了“临江仙”。
酒楼依旧热闹,丝竹管弦声中夹杂着酒客的喧哗。红泠似乎早已料到他会来,已在一处临江的雅间备好了酒菜。她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粉霞色罗裙,薄施粉黛,笑靥如花,依旧是从前那个颠倒众生的临江仙老板娘。只是若仔细看去,便会发现她眼底那抹惯有的、玩世不恭的笑意,此刻却像风中残烛,微弱得仿佛一触即灭。
她亲自为崔?斟满一杯酒,动作优雅,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听说崔大人不日便要奉旨回京了?”
崔?接过酒杯,指尖触及杯壁的温热,微微一笑:“红姑娘的消息,总是这么灵通。”
红泠举杯,杯中清澈的酒液映出两人模糊的倒影,她唇角弯起一个曼妙的弧度:“江湖上的风,总比官道上的马蹄声要快上几分。”她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江上点点渔火,语气忽然变得飘忽,“我原本以为像你这样的人,会留在这邕州,至少会留得久一些。”
崔?看着她被灯火勾勒得格外柔媚的侧脸,没有回答,只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酒很烈,从喉咙一直烧到心底。
红泠忽然轻笑一声,转过身,倚着雕花栏杆,江风拂起她鬓角的发丝:“我红泠这辈子,在这临江仙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杀人不眨眼的豪客,有卖笑求生的苦命人,有附庸风雅的酸儒,也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你,崔皓月,你和他们都不一样。”
她回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他,那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直抵灵魂深处:“你就像……就像一场雨。来的时候,悄无声息,洗净了这邕州的污浊与血腥;如今要走了,也这般干脆利落,连一丝痕迹都舍不得留下么?”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幽怨与自嘲。
她停顿了片刻,忽又嫣然一笑,那笑容在灯下美得惊心动魄,却也脆弱得令人心酸:“不过没关系,若你日后还记得这邕江上的风声,记得这临江仙的酒香,那我红泠这辈子,也算没白活这一场。”
崔?默默提起酒壶,又将两人的酒杯斟满。他没有说话,只是再次举杯,向红泠示意,然后仰头饮尽。一切情意,尽在不言中。
就在他放下酒杯,准备起身告辞的刹那——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疾风,猛地灌入雅间,桌上那盏精致的莲花灯,灯火剧烈地摇曳了几下,“噗”地一声,熄灭了。
雅间内顿时陷入一片昏暗,只有窗外江面的反光,映照出彼此模糊的轮廓。
黑暗中,红泠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哽咽,轻得像羽毛:“你……走吧。”
崔?在原地站了片刻,最终,只是对着黑暗中那个模糊的身影,微微拱了拱手,然后转身,大步离去。没有回头。
听着脚步声消失在楼梯尽头,红泠依然维持着倚栏的姿势,没有动。直到确认他真的走了,她才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身。江上的月亮不知何时已升了起来,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她脸上,泪痕宛然。她望着窗外沉沉的江水,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低语,如同梦呓:
“临江仙……临江仙……或许过了今夜,这邕州……就再也没有仙了……”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山道旁雾气弥漫,带着刺骨的寒意。
韦靑蚨一身利落的僮人短打,外罩皮甲,早已等候在路旁。她身后,是百余名精选出来的、眼神锐利、身形矫健的僮兵子弟,如同山中的猎豹,沉默地肃立着。
看到崔?一行人马到来,韦靑蚨迎上前几步。她的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有那双如同山鹰般锐利的眸子里,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
“邕州诸事已了,南境防线也已重新部署妥当。”她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干脆利落,“我会守好这边的山,你放心。”
崔?勒住马,看着她,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有韦首领在,南境无忧。若他日北地再起波澜,说不定我这待制,还得奏请陛下,请你再次出山相助。”
韦靑蚨却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疏离与决绝:“不必了。山在,我韦靑蚨便在。官场上的风云变幻,人心算计,我不懂,也不想懂。”
两人之间,陷入一阵短暂的沉默。山风穿过林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良久,韦靑蚨忽然笑了笑,那笑容在她略带野性的脸上,绽出一种别样的光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说真的,我倒有些羡慕叶英台。至少她可以跟你并肩作战,陪你走南闯北。”
崔?迎上她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你何必羡慕旁人?你韦靑蚨,弓马娴熟,统领一方,性情豪迈,智勇双全,本就不输世间任何男儿女子。”
韦靑蚨闻言,眼底的光芒剧烈地闪烁了一下,她低下头,声音忽然变得很低,带着一丝几乎听不出的哽咽:“如果……如果我生来不是在这岭南山坳里,如果……我不是个僮人女子,也许……也许……”
后面的话,她没有说下去,也无需再说。那其中蕴含的无奈、不甘与一丝若有若无的情愫,在两人心照不宣的沉默中,弥漫开来。
崔?轻轻打断了她,语气温和却坚定:“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若有太多‘如果’,也就没有今日的你我了。做好眼前的韦靑蚨,守住这片生你养你的山水,便是最好。”
山风吹动她额前散落的发丝,也吹红了她微微泛红的眼角。她猛地抬起头,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爽朗,笑着从腰间解下一柄造型古朴、鞘上镶嵌着彩色宝石的锋利短刀,塞到崔?手中:“拿着!京城路远,人心叵测,留着防身!”
刀柄上还残留着她掌心的温度。崔?没有推辞,郑重地接过,握在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言万语。
“好!我收下。”他点头,“若他日有缘,我定写信与你。想必无论信送到哪里,你总有办法收到。”
韦靑蚨闻言,脸上笑容更盛,如同山花绽放:“好!那我就在这山里,等着你的信!”
说完,她不再多言,利落地翻身上马,一拉缰绳,骏马发出一声长嘶。她最后深深看了崔?一眼,仿佛要将他的模样刻在心里,随即猛地一夹马腹,带着百余名僮兵,头也不回地冲入了晨雾弥漫的山道之中,马蹄声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莽莽山林深处。
她不敢回头。怕再看一眼,那颗如同山石般坚硬的心,就会彻底碎裂。
那都婆婆隐居的小院,掩映在一片幽静的竹林深处。风过竹梢,发出沙沙的轻响,更添几分清冷。
颜清秋的伤势在那都婆婆的精心调理下,已大有好转,勉强可以下地行走,但脸色依旧苍白,身体虚弱,行动间需要搀扶。她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月白襦裙,更显得身形单薄,我见犹怜。空气中,弥漫着浓重而奇特的草药香气。
她静静地站在屋檐下,看着崔?穿过竹林,向她走来。她的目光平静,如同深潭之水,不起丝毫波澜,只是那平静之下,却仿佛蕴藏着惊涛骇浪。
“你……要走了?”她开口,声音很轻,带着伤后初愈的虚弱,却清晰地传入崔?耳中。
崔?在她面前停下脚步,点了点头:“朝命已至,不得不走。”
颜清秋的唇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极淡的弧度,那笑容美得惊心,却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凄楚:“我知道。我知道留不住你。我只是想亲口告诉你,我舍不得。”
“我知道。”崔?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她忽然低低地笑了一声,那笑声空灵,却比哭声更令人心碎:“崔皓月,你总是这样,什么都看得透彻,什么都算得精准。可你知不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可我从不后悔。”
崔?垂在身侧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他上前一步,伸出手,极其轻柔地、仿佛怕碰碎了珍宝一般,拂开她额前被风吹乱的一缕青丝,指尖触及她微凉的肌肤,带来一阵战栗。
“清秋,”他唤她的名字,声音轻得如同叹息,“正因知道,所以我不敢留你。你若再留在我身边,只会因为我失去更多,伤得更深。”
颜清秋抬起头,迎上他深邃的眼眸,那里面有关切,有痛楚,有无奈,唯独没有她最想看到的东西。她的笑容越发凄艳,泪水终于控制不住,盈满了眼眶:“讲理,崔皓月,你总是这么跟我讲理。可爱情这东西,什么时候讲过道理?”
一阵山风吹过,卷起地上的竹叶,也吹动了屋檐下悬挂的一盏小灯笼,灯影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竹墙上,纠缠不定。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情绪,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决绝的意味:“崔?,你听着。那都婆婆说,我需要跟她两年,化去心中执念,才能真正活下去。好,我答应她。但两年之后……”她目光灼灼地盯住他,“若我还能活着走出雷火峒,若你还在那汴京城里,我便去找你。天涯海角,我也去找你。”
崔?凝视着她苍白而坚定的脸,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只化作一个极轻、却重若千斤的字:
“好。”
仅仅一个字,却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颜清秋闭上眼,两行清泪终于无声地滑落,滴落在她素白的衣襟上,晕开两团深色的湿痕。她没有再说话,也没有相送,只是默默地转过身,步履蹒跚地走回了那间弥漫着药香的竹屋。
崔?站在原地,看着她单薄的背影消失在门内。良久,他才缓缓转身,走向院外。在他即将踏出小院的那一刻,他回头,看见颜清秋不知何时已站在竹窗后,手中捧着一盏新点燃的油灯。昏黄的灯火透过窗纸,映出她模糊而宁静的侧影,孤独得如同开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株幽兰。
那盏灯,是为他点的。照亮他离去的路,也……或许是在等待他归来的那一天。
州衙后院的廊下,沈文漪已不知等候了多久。她没有哭泣,也没有焦躁,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庭院中那几株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已抽出新芽的花木,目光悠远,不知在想些什么。
崔?处理完所有公务,终于得暇走来。看到她在风中略显单薄的身影,他心中一软,放轻脚步走到她身边,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柔:“文漪,等久了吧?可是后悔随我来这南疆了?”
沈文漪闻声转过头,脸上露出一抹温婉的、却带着一丝倦意的笑容:“后悔?我若后悔,当初就不会义无反顾地随你南下了。”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这熟悉的庭院,声音里带着浓浓的不舍,“只是真的要走了,反倒舍不得这里了。舍不得这院子,舍不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这里的人。”
崔?轻轻颔首,目光中也流露出一丝感慨:“我明白。这里有太多忘不掉的记忆。”
沈文漪抬起眼,深深地望着他,眼中波光流转,忽然轻声道:“皓月,你可知道?当年你被贬离京,发配到这瘴疠之地时,那时候我以为,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后怕的哽咽。
崔?微微一怔,那段灰暗的记忆涌上心头,他沉默着,没有接话。
沈文漪低下头,用绢帕轻轻拭了拭眼角,再抬头时,已努力挤出一个笑容,但那笑容却比哭更让人心疼:“可现在,你又要走了,回那个我曾以为永远失去你的地方。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又怕得像当年一样,怕这一别,又是遥遥无期。”
一阵风吹过廊下,拂动她额前的碎发,也吹起了她心底深藏的不安。
崔?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触动,他伸出手,轻轻将她揽入怀中。她的身体先是微微一僵,随即软化下来,顺从地靠在他并不算宽阔、却在此刻显得异常坚实的胸膛上。
“别怕,文漪,”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沉稳而令人安心,“我们是回家。”
院墙的月亮门外,碧荷正低着头,默默地收拾着简单的行囊。她的动作有些迟缓,心神不宁。她要跟着小姐回京,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她的心,却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乱成一团麻。
王子岳不知何时走了过来,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看了很久,却没有出声。直到碧荷无意中抬头,才发现他的存在,吓了一跳。
“王……王大人?”碧荷的脸颊微微泛红。
王子岳走上前几步,目光复杂地看着她,声音低沉:“你,决定要走了?”
“嗯。”碧荷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小姐待我恩重如山,我……我不能让她一个人回京。”
王子岳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是为了沈姑娘?还是为了他?”这个“他”,指的自然是崔?。
碧荷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王大人!碧荷虽是奴婢,也知……也知廉耻!小姐待我如姐妹,崔大人是正人君子,我……我岂敢有非分之想!我随小姐走,只因她是我的小姐!”
王子岳看着她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和那双清澈见底、此刻却盛满了委屈与决绝的眸子,一时语塞。
碧荷看着他,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但她却倔强地没有去擦,只是看着王子岳的眼睛,一字一顿,清晰无比地说道:“王大人,碧荷今日就把话放在这里!我碧荷此生,若嫁人,只嫁王子岳!若你不娶,我便终身不嫁,伺候小姐一辈子!”
说完,她不再看王子岳瞬间变得震惊而复杂的脸色,猛地转过身,抱起收拾好的包袱,快步向院内跑去,单薄的肩膀因压抑的哭泣而微微颤抖。
王子岳僵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月亮门后的背影,久久无言。风掠过廊檐,吹动了廊下悬挂的一盏尚未熄灭的灯笼,灯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忽长忽短,充满了萧索与无奈。
天色将明未明,东方天际刚泛起一丝鱼肚白。邕州城还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之中。
崔?、沈文漪、碧荷,以及少数几名随从,已收拾停当,准备启程。马车停在州衙门外。
令人意外的是,衙门外的大街小巷,竟已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他们手中没有鲜花,没有锣鼓,许多人只是默默地站着,手中提着一盏盏自家糊制的、样式简陋的白色纸灯。灯罩上,有的写着“崔青天”,有的画着简单的平安符。
没有人喧哗,只有一种沉静的、如同大地呼吸般的肃穆。当崔?一行人走出衙门时,百姓们无声地让开一条道路,然后,纷纷将手中的纸灯举起。千百盏白色的纸灯,在熹微的晨光中连成一片,如同一条流动的、沉默的星河,照亮了他们北去的路途。
沈文漪被这景象震撼,忍不住回首望去,只见满街的百姓,男女老幼,眼中都含着泪水,却无一人哭出声来。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急忙用袖子掩住口鼻。
崔?没有回头。他翻身上马,勒紧缰绳,目光平静地望向北方那逐渐亮起的天空。雾气弥漫,将远处的山峦勾勒得如同水墨画般朦胧。
在那一瞬间,透过朦胧的晨雾,他仿佛看到了三张女子的面容,交替浮现——
红泠在临江仙灯灭那一刻,强颜欢笑的凄艳;
韦靑蚨在山道转角,决绝转身时眼角那一点晶莹的泪光;
颜清秋在竹窗后,捧着孤灯那宁静而孤独的侧影……
他轻轻地、几乎无声地叹息了一句,声音飘散在带着水汽的晨风里:
“这世上有些人,注定只能留在风里。记得,便好。”
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孤独的声响,车轮辘辘,碾过湿滑的路面。身后,是渐渐远去的、在晨雾中沉默矗立的邕州城,是那段混杂着血火、温情、绝望与新生的旧梦。前方,是通往帝都开封、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命。
风,从南方吹来,掠过江面,穿过山林,带着邕州特有的、混合着桂花与草药气息的微香,一路向北。
当邕州城头的晨鼓“咚咚”敲响,划破黎明的寂静时,崔?一行人马,已消失在北方官道的尽头,身影被越来越浓的雾气所吞没。
就在那一刻,马背上的崔?,心中忽然如同被一道光照亮,透彻清明——
原来人生这漫长的旅途,每一次看似无奈的别离,或许都正是在成全另一种形式上的、更深沉的回归。
回归本心,回归使命,或者说回归那早已注定、无法逃避的宿命。
风更急了,吹动他的衣袍,如同展翅的鹏鸟。
连日的阴霾被一扫而空,天空洗过一般,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湛蓝。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照在湿漉漉的屋瓦、街道和刚刚冒出嫩芽的草木上,蒸腾起氤氲的水汽,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劫后余生的城池,在这难得的晴日下,显出一种疲惫而安宁的样貌。
然而,这份安宁,很快就被一道从北方疾驰而来的、带着皇家威严的诏书打破了。
“制曰:咨尔邕州知州崔?特晋朝散大夫、户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事!锡之敕命,永续忠勤。钦此——!”
宣旨太监那尖细而拖长的尾音,在州衙大堂内回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邕州城的大街小巷。文士们聚在茶楼酒肆,惊叹艳羡,言谈间充满了“平步青云”、“简在帝心”的感慨;军营中的将士们则更多是惋惜与不舍,他们亲眼见过这位文弱知州如何在城头浴血,如何与他们同食同寝,如何用看似单薄的肩膀扛起了这座城的存亡。
崔?跪接圣旨,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平静得仿佛接到只是一封寻常的家书。他叩首谢恩,声音沉稳,听不出一丝波澜。
他没有急着打点行装,奔赴那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开封府。而是首先开始着手安排邕州的一切后事,冷静、周密,一如他平日处理公务。
王子岳因守城、善后之功,擢升为邕州知州,总揽政务;蒙力依旧统领邕江军,整饬防务,抚恤伤亡;韦靑蚨受命率忠诚的僮兵子弟,镇守南境关隘,警惕侬智高残部卷土重来。每一项任命,都经过深思熟虑,确保他离开后,这片刚刚从血火中复苏的土地,能够继续沿着他设定的轨迹运转,不再陷入混乱。
处理完冗杂的交接事宜,已是黄昏。崔?独自一人,信步走到邕江边。
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东流,波光粼粼,一如他初来时的模样。只是江岸边的焦土、尚未完全清理干净的战斗痕迹,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惨烈的厮杀。
风从江上吹来,带着水汽的微凉,卷起他素色袍服的衣袂,猎猎作响。他负手而立,眉宇间是一片深沉的静默,映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身影被拉得悠长,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
这一路,从汴京繁华地的探花郎,到南疆烟瘴地的贬官,再到如今权知开封府的炙手新贵,在世人眼中,简直是传奇般的“青云直上”。可这其中的血泪、挣扎、生死一线的考验,又有几人能知?
他望着滔滔江水,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极淡、极浅的弧度,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漾开一丝深沉的疲惫与自嘲。
风吹得久了,眼睛有些发涩。他微微眯起眼,心中蓦地涌起一个念头,清晰得如同刻在骨头上:
“原来这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到头来,竟是这般孤独的形状。”
他尚未启程,邕州城已然暗流涌动。商贾担忧政策有变,军中忧虑新任长官,连寺庙里的僧侣都在低声议论。所有人都明白,是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用一年多的时光,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乱,以怀柔策略安抚民心,以超凡智慧重整经济,让这座濒死的荒州重新焕发了生机。他若离去,邕州的明天会如何?无人能给出答案。
但世间之事,从来由不得人挽留。聚散离合,如同这江上流水,奔流到海,不复西归。
傍晚,华灯初上。崔?来到了“临江仙”。
酒楼依旧热闹,丝竹管弦声中夹杂着酒客的喧哗。红泠似乎早已料到他会来,已在一处临江的雅间备好了酒菜。她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粉霞色罗裙,薄施粉黛,笑靥如花,依旧是从前那个颠倒众生的临江仙老板娘。只是若仔细看去,便会发现她眼底那抹惯有的、玩世不恭的笑意,此刻却像风中残烛,微弱得仿佛一触即灭。
她亲自为崔?斟满一杯酒,动作优雅,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听说崔大人不日便要奉旨回京了?”
崔?接过酒杯,指尖触及杯壁的温热,微微一笑:“红姑娘的消息,总是这么灵通。”
红泠举杯,杯中清澈的酒液映出两人模糊的倒影,她唇角弯起一个曼妙的弧度:“江湖上的风,总比官道上的马蹄声要快上几分。”她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江上点点渔火,语气忽然变得飘忽,“我原本以为像你这样的人,会留在这邕州,至少会留得久一些。”
崔?看着她被灯火勾勒得格外柔媚的侧脸,没有回答,只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酒很烈,从喉咙一直烧到心底。
红泠忽然轻笑一声,转过身,倚着雕花栏杆,江风拂起她鬓角的发丝:“我红泠这辈子,在这临江仙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杀人不眨眼的豪客,有卖笑求生的苦命人,有附庸风雅的酸儒,也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你,崔皓月,你和他们都不一样。”
她回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他,那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直抵灵魂深处:“你就像……就像一场雨。来的时候,悄无声息,洗净了这邕州的污浊与血腥;如今要走了,也这般干脆利落,连一丝痕迹都舍不得留下么?”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幽怨与自嘲。
她停顿了片刻,忽又嫣然一笑,那笑容在灯下美得惊心动魄,却也脆弱得令人心酸:“不过没关系,若你日后还记得这邕江上的风声,记得这临江仙的酒香,那我红泠这辈子,也算没白活这一场。”
崔?默默提起酒壶,又将两人的酒杯斟满。他没有说话,只是再次举杯,向红泠示意,然后仰头饮尽。一切情意,尽在不言中。
就在他放下酒杯,准备起身告辞的刹那——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疾风,猛地灌入雅间,桌上那盏精致的莲花灯,灯火剧烈地摇曳了几下,“噗”地一声,熄灭了。
雅间内顿时陷入一片昏暗,只有窗外江面的反光,映照出彼此模糊的轮廓。
黑暗中,红泠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哽咽,轻得像羽毛:“你……走吧。”
崔?在原地站了片刻,最终,只是对着黑暗中那个模糊的身影,微微拱了拱手,然后转身,大步离去。没有回头。
听着脚步声消失在楼梯尽头,红泠依然维持着倚栏的姿势,没有动。直到确认他真的走了,她才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身。江上的月亮不知何时已升了起来,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她脸上,泪痕宛然。她望着窗外沉沉的江水,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低语,如同梦呓:
“临江仙……临江仙……或许过了今夜,这邕州……就再也没有仙了……”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山道旁雾气弥漫,带着刺骨的寒意。
韦靑蚨一身利落的僮人短打,外罩皮甲,早已等候在路旁。她身后,是百余名精选出来的、眼神锐利、身形矫健的僮兵子弟,如同山中的猎豹,沉默地肃立着。
看到崔?一行人马到来,韦靑蚨迎上前几步。她的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有那双如同山鹰般锐利的眸子里,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
“邕州诸事已了,南境防线也已重新部署妥当。”她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干脆利落,“我会守好这边的山,你放心。”
崔?勒住马,看着她,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有韦首领在,南境无忧。若他日北地再起波澜,说不定我这待制,还得奏请陛下,请你再次出山相助。”
韦靑蚨却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疏离与决绝:“不必了。山在,我韦靑蚨便在。官场上的风云变幻,人心算计,我不懂,也不想懂。”
两人之间,陷入一阵短暂的沉默。山风穿过林梢,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良久,韦靑蚨忽然笑了笑,那笑容在她略带野性的脸上,绽出一种别样的光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说真的,我倒有些羡慕叶英台。至少她可以跟你并肩作战,陪你走南闯北。”
崔?迎上她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你何必羡慕旁人?你韦靑蚨,弓马娴熟,统领一方,性情豪迈,智勇双全,本就不输世间任何男儿女子。”
韦靑蚨闻言,眼底的光芒剧烈地闪烁了一下,她低下头,声音忽然变得很低,带着一丝几乎听不出的哽咽:“如果……如果我生来不是在这岭南山坳里,如果……我不是个僮人女子,也许……也许……”
后面的话,她没有说下去,也无需再说。那其中蕴含的无奈、不甘与一丝若有若无的情愫,在两人心照不宣的沉默中,弥漫开来。
崔?轻轻打断了她,语气温和却坚定:“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若有太多‘如果’,也就没有今日的你我了。做好眼前的韦靑蚨,守住这片生你养你的山水,便是最好。”
山风吹动她额前散落的发丝,也吹红了她微微泛红的眼角。她猛地抬起头,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爽朗,笑着从腰间解下一柄造型古朴、鞘上镶嵌着彩色宝石的锋利短刀,塞到崔?手中:“拿着!京城路远,人心叵测,留着防身!”
刀柄上还残留着她掌心的温度。崔?没有推辞,郑重地接过,握在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言万语。
“好!我收下。”他点头,“若他日有缘,我定写信与你。想必无论信送到哪里,你总有办法收到。”
韦靑蚨闻言,脸上笑容更盛,如同山花绽放:“好!那我就在这山里,等着你的信!”
说完,她不再多言,利落地翻身上马,一拉缰绳,骏马发出一声长嘶。她最后深深看了崔?一眼,仿佛要将他的模样刻在心里,随即猛地一夹马腹,带着百余名僮兵,头也不回地冲入了晨雾弥漫的山道之中,马蹄声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莽莽山林深处。
她不敢回头。怕再看一眼,那颗如同山石般坚硬的心,就会彻底碎裂。
那都婆婆隐居的小院,掩映在一片幽静的竹林深处。风过竹梢,发出沙沙的轻响,更添几分清冷。
颜清秋的伤势在那都婆婆的精心调理下,已大有好转,勉强可以下地行走,但脸色依旧苍白,身体虚弱,行动间需要搀扶。她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月白襦裙,更显得身形单薄,我见犹怜。空气中,弥漫着浓重而奇特的草药香气。
她静静地站在屋檐下,看着崔?穿过竹林,向她走来。她的目光平静,如同深潭之水,不起丝毫波澜,只是那平静之下,却仿佛蕴藏着惊涛骇浪。
“你……要走了?”她开口,声音很轻,带着伤后初愈的虚弱,却清晰地传入崔?耳中。
崔?在她面前停下脚步,点了点头:“朝命已至,不得不走。”
颜清秋的唇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极淡的弧度,那笑容美得惊心,却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凄楚:“我知道。我知道留不住你。我只是想亲口告诉你,我舍不得。”
“我知道。”崔?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她忽然低低地笑了一声,那笑声空灵,却比哭声更令人心碎:“崔皓月,你总是这样,什么都看得透彻,什么都算得精准。可你知不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可我从不后悔。”
崔?垂在身侧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他上前一步,伸出手,极其轻柔地、仿佛怕碰碎了珍宝一般,拂开她额前被风吹乱的一缕青丝,指尖触及她微凉的肌肤,带来一阵战栗。
“清秋,”他唤她的名字,声音轻得如同叹息,“正因知道,所以我不敢留你。你若再留在我身边,只会因为我失去更多,伤得更深。”
颜清秋抬起头,迎上他深邃的眼眸,那里面有关切,有痛楚,有无奈,唯独没有她最想看到的东西。她的笑容越发凄艳,泪水终于控制不住,盈满了眼眶:“讲理,崔皓月,你总是这么跟我讲理。可爱情这东西,什么时候讲过道理?”
一阵山风吹过,卷起地上的竹叶,也吹动了屋檐下悬挂的一盏小灯笼,灯影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竹墙上,纠缠不定。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情绪,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决绝的意味:“崔?,你听着。那都婆婆说,我需要跟她两年,化去心中执念,才能真正活下去。好,我答应她。但两年之后……”她目光灼灼地盯住他,“若我还能活着走出雷火峒,若你还在那汴京城里,我便去找你。天涯海角,我也去找你。”
崔?凝视着她苍白而坚定的脸,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只化作一个极轻、却重若千斤的字:
“好。”
仅仅一个字,却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颜清秋闭上眼,两行清泪终于无声地滑落,滴落在她素白的衣襟上,晕开两团深色的湿痕。她没有再说话,也没有相送,只是默默地转过身,步履蹒跚地走回了那间弥漫着药香的竹屋。
崔?站在原地,看着她单薄的背影消失在门内。良久,他才缓缓转身,走向院外。在他即将踏出小院的那一刻,他回头,看见颜清秋不知何时已站在竹窗后,手中捧着一盏新点燃的油灯。昏黄的灯火透过窗纸,映出她模糊而宁静的侧影,孤独得如同开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株幽兰。
那盏灯,是为他点的。照亮他离去的路,也……或许是在等待他归来的那一天。
州衙后院的廊下,沈文漪已不知等候了多久。她没有哭泣,也没有焦躁,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庭院中那几株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已抽出新芽的花木,目光悠远,不知在想些什么。
崔?处理完所有公务,终于得暇走来。看到她在风中略显单薄的身影,他心中一软,放轻脚步走到她身边,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柔:“文漪,等久了吧?可是后悔随我来这南疆了?”
沈文漪闻声转过头,脸上露出一抹温婉的、却带着一丝倦意的笑容:“后悔?我若后悔,当初就不会义无反顾地随你南下了。”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这熟悉的庭院,声音里带着浓浓的不舍,“只是真的要走了,反倒舍不得这里了。舍不得这院子,舍不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这里的人。”
崔?轻轻颔首,目光中也流露出一丝感慨:“我明白。这里有太多忘不掉的记忆。”
沈文漪抬起眼,深深地望着他,眼中波光流转,忽然轻声道:“皓月,你可知道?当年你被贬离京,发配到这瘴疠之地时,那时候我以为,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一丝后怕的哽咽。
崔?微微一怔,那段灰暗的记忆涌上心头,他沉默着,没有接话。
沈文漪低下头,用绢帕轻轻拭了拭眼角,再抬头时,已努力挤出一个笑容,但那笑容却比哭更让人心疼:“可现在,你又要走了,回那个我曾以为永远失去你的地方。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又怕得像当年一样,怕这一别,又是遥遥无期。”
一阵风吹过廊下,拂动她额前的碎发,也吹起了她心底深藏的不安。
崔?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触动,他伸出手,轻轻将她揽入怀中。她的身体先是微微一僵,随即软化下来,顺从地靠在他并不算宽阔、却在此刻显得异常坚实的胸膛上。
“别怕,文漪,”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沉稳而令人安心,“我们是回家。”
院墙的月亮门外,碧荷正低着头,默默地收拾着简单的行囊。她的动作有些迟缓,心神不宁。她要跟着小姐回京,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她的心,却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乱成一团麻。
王子岳不知何时走了过来,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看了很久,却没有出声。直到碧荷无意中抬头,才发现他的存在,吓了一跳。
“王……王大人?”碧荷的脸颊微微泛红。
王子岳走上前几步,目光复杂地看着她,声音低沉:“你,决定要走了?”
“嗯。”碧荷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小姐待我恩重如山,我……我不能让她一个人回京。”
王子岳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是为了沈姑娘?还是为了他?”这个“他”,指的自然是崔?。
碧荷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王大人!碧荷虽是奴婢,也知……也知廉耻!小姐待我如姐妹,崔大人是正人君子,我……我岂敢有非分之想!我随小姐走,只因她是我的小姐!”
王子岳看着她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和那双清澈见底、此刻却盛满了委屈与决绝的眸子,一时语塞。
碧荷看着他,眼泪终于忍不住滚落下来,但她却倔强地没有去擦,只是看着王子岳的眼睛,一字一顿,清晰无比地说道:“王大人,碧荷今日就把话放在这里!我碧荷此生,若嫁人,只嫁王子岳!若你不娶,我便终身不嫁,伺候小姐一辈子!”
说完,她不再看王子岳瞬间变得震惊而复杂的脸色,猛地转过身,抱起收拾好的包袱,快步向院内跑去,单薄的肩膀因压抑的哭泣而微微颤抖。
王子岳僵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月亮门后的背影,久久无言。风掠过廊檐,吹动了廊下悬挂的一盏尚未熄灭的灯笼,灯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忽长忽短,充满了萧索与无奈。
天色将明未明,东方天际刚泛起一丝鱼肚白。邕州城还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之中。
崔?、沈文漪、碧荷,以及少数几名随从,已收拾停当,准备启程。马车停在州衙门外。
令人意外的是,衙门外的大街小巷,竟已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他们手中没有鲜花,没有锣鼓,许多人只是默默地站着,手中提着一盏盏自家糊制的、样式简陋的白色纸灯。灯罩上,有的写着“崔青天”,有的画着简单的平安符。
没有人喧哗,只有一种沉静的、如同大地呼吸般的肃穆。当崔?一行人走出衙门时,百姓们无声地让开一条道路,然后,纷纷将手中的纸灯举起。千百盏白色的纸灯,在熹微的晨光中连成一片,如同一条流动的、沉默的星河,照亮了他们北去的路途。
沈文漪被这景象震撼,忍不住回首望去,只见满街的百姓,男女老幼,眼中都含着泪水,却无一人哭出声来。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急忙用袖子掩住口鼻。
崔?没有回头。他翻身上马,勒紧缰绳,目光平静地望向北方那逐渐亮起的天空。雾气弥漫,将远处的山峦勾勒得如同水墨画般朦胧。
在那一瞬间,透过朦胧的晨雾,他仿佛看到了三张女子的面容,交替浮现——
红泠在临江仙灯灭那一刻,强颜欢笑的凄艳;
韦靑蚨在山道转角,决绝转身时眼角那一点晶莹的泪光;
颜清秋在竹窗后,捧着孤灯那宁静而孤独的侧影……
他轻轻地、几乎无声地叹息了一句,声音飘散在带着水汽的晨风里:
“这世上有些人,注定只能留在风里。记得,便好。”
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孤独的声响,车轮辘辘,碾过湿滑的路面。身后,是渐渐远去的、在晨雾中沉默矗立的邕州城,是那段混杂着血火、温情、绝望与新生的旧梦。前方,是通往帝都开封、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命。
风,从南方吹来,掠过江面,穿过山林,带着邕州特有的、混合着桂花与草药气息的微香,一路向北。
当邕州城头的晨鼓“咚咚”敲响,划破黎明的寂静时,崔?一行人马,已消失在北方官道的尽头,身影被越来越浓的雾气所吞没。
就在那一刻,马背上的崔?,心中忽然如同被一道光照亮,透彻清明——
原来人生这漫长的旅途,每一次看似无奈的别离,或许都正是在成全另一种形式上的、更深沉的回归。
回归本心,回归使命,或者说回归那早已注定、无法逃避的宿命。
风更急了,吹动他的衣袍,如同展翅的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