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汴京的风总算带上了些暖意。院角那株枯梅像被这暖意催醒了,青灰色的花苞不知何时鼓胀起来,某日清晨推开窗,竟已有零星几朵颤巍巍地绽开了瓣,粉白的花瓣裹着细绒,在料峭的风里轻轻摇晃。
苏晚看着那几朵梅花,发了半晌的呆。她记得江南的梅,开得比这里热闹,雨打梅林时,花瓣落得满地都是,他总爱牵着她的手,踩在那片香雪上,说“来年我们在长安种一片梅林”。
如今梅林成了泡影,连这零星的梅香,都飘得这样孤清。
老仆送饭来时,身后跟着个陌生的丫鬟,十五六岁的年纪,梳着双丫髻,眉眼倒还清秀,只是怯生生地,不敢抬头看人。
“谢大人让我来伺候姑娘。”丫鬟福了福身,声音细若蚊蚋。
苏晚没说话,只是看着她。这两年她早已习惯了独处,突然多个人,反倒觉得局促。
丫鬟似乎没料到她是这反应,站在原地手足无措,手里捧着的食盒都在微微发颤。
“姑娘,趁热用些吧,今日厨房炖了鸡汤。”丫鬟小心翼翼地把食盒里的饭菜摆出来,一碗乳白的鸡汤冒着热气,香气钻进鼻腔时,苏晚的胃竟隐隐动了动。
她这才想起,自那夜之后,她便没怎么好好吃过东西,总是囫囵塞些干粮,日子久了,竟也忘了饿是什么滋味。
“谢大人说…姑娘前些日子清减了,让厨房多做些滋补的。”丫鬟低着头,声音更小了,“还说…若是姑娘不喜见我,我就在门外候着,姑娘唤我再进来。”
苏晚捏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他倒是想得周全,只是这迟来的“体恤”,听着却像另一重枷锁。
“不必了。”她淡淡开口,“你该做什么便做什么吧。”
丫鬟像是松了口气,忙不迭地应了,转身去收拾屋角的杂物,动作轻手轻脚的,生怕惊扰了什么。
这丫鬟名叫春桃,是谢砚之从府里调过来的,性子怯懦,却手脚麻利。有她在,屋子里渐渐添了些人气,窗台上的灰尘被擦得干干净净,角落里的废纸篓也日日清空,连苏晚那件洗得发白的棉絮,都被她拿去拆洗了,重新絮了新棉,晒过太阳后,带着淡淡的皂角香和暖意。
苏晚依旧话少,春桃也不多言,一人安静地做活,一人安静地坐着,倒也相安无事。只是春桃偶尔会在收拾谢砚之留下的东西时,偷偷看苏晚几眼,那眼神里有好奇,有同情,却不敢多问。
谢砚之还是没来。
日子像檐角滴落的水,缓慢而沉闷地淌着。苏晚偶尔会在春桃口中听到些关于他的消息——今日在朝堂上驳斥了谁的奏折,明日要去哪个府邸赴宴,后日又要替陛下巡查地方。
原来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困在江南的落魄书生了,他如今是谢侍郎,是陛下倚重的臣子,是汴京城里人人敬畏的新贵。
这些消息像隔着一层水听来,模糊而遥远。苏晚听着,心里没什么波澜,仿佛他说的是另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直到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春桃端着药碗进来时,眼眶红红的,像是刚哭过。
“怎么了?”苏晚难得开口问了一句。
春桃吓了一跳,慌忙用袖子擦了擦眼睛,支支吾吾道:“没…没什么,就是刚才不小心被风迷了眼。”
她这谎话说得拙劣,苏晚一眼便看穿了,却没再追问,只是接过药碗,慢慢喝着。药还是苦的,只是她早已习惯了这苦味。
春桃看着她喝完药,犹豫了许久,才小声道:“姑娘,今日…谢大人在朝堂上跟人起了争执,被御史参了一本,陛下…陛下罚他闭门思过三日。”
苏晚握着空碗的手微微一顿。
“听说…是因为淮南节度使那边的事。”春桃的声音更低了,“御史说大人故意针对节度使,还翻出了当年大人在江南时的旧事…说大人是公报私仇。”
淮南节度使。
这五个字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刺进苏晚的心口。她垂下眼,长长的睫毛遮住眼底的情绪,指尖却冰凉得厉害。
原来,他还是没放过他。
也是,当年的仇,那样深,怎会说放就放。
“知道了。”苏晚把空碗递给春桃,声音平静得听不出任何异样,“你出去吧。”
春桃还想说什么,看着她冷淡的样子,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端着碗退了出去。
屋子里又恢复了寂静。窗外的梅花开得更盛了些,粉白的花瓣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香气也浓了,丝丝缕缕地钻进来,缠绕在鼻尖。
苏晚走到窗边,看着那株梅树。风吹过,花瓣簌簌落下,像一场无声的雪。
她想起当年,节度使府的人拿着那封自荐信找到她时,她曾跪在地上求过他,求他放过谢砚之。
节度使只是冷笑,说:“你以为他是谁?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书生,捏死他像捏死一只蚂蚁。你若乖乖听话,我或许还能饶他一命,让他安安分分地回江南去。”
她信了。她以为只要自己听话,就能换他一世安稳。
可她没想到,有些人的心,比寒冰更冷,比蛇蝎更毒。他不仅没放过谢砚之,还利用她的“顺从”,处处打压,步步紧逼,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
而谢砚之,他恨错了人。
这些年,他把所有的恨意都倾泻在她身上,却不知道,真正害他的人,依旧在高位上安享荣华。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疼。苏晚扶着窗棂,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或许,她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了。
夜色渐浓,月上中天。苏晚坐在灯下,看着春桃白日里送来的笔墨纸砚——那是谢砚之让人备的,她一直没动过。
她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拿起了笔。笔尖饱蘸浓墨,落在纸上时,却微微发颤。
她要写一封信,一封迟了两年的信。
信里,她要告诉他当年的真相,告诉他那封自荐信是如何被偷去的,告诉节度使是如何用谢砚之的性命威胁她,告诉她这些年在节度使府过的是什么日子…
她要告诉他,她从未背叛过他。
笔尖在纸上划过,字迹依旧娟秀,却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坚定。那些深埋心底的委屈、痛苦、隐忍,都随着笔墨一点点流淌出来,落在纸上,也落在她早已麻木的心上。
写到最后,墨汁滴落在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像一滴凝固的泪。
她放下笔,看着那封信,眼眶忽然就湿了。
这封信,她写了太久太久。
窗外的风吹过梅林,花瓣落得更急了,仿佛在催促着什么。苏晚将信纸仔细折好,放进信封里,又在信封上写下“谢砚之亲启”五个字。
她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送到他手里,也不知道他看到后会不会信。
可她必须写。
不为别的,只为了当年那句“愿携君手,共看长安花”,只为了江南画舫上那个盛满星光的夏天,也为了…彻底斩断这纠缠不清的爱恨。
天快亮时,苏晚把春桃叫了进来,将那封信递给她。
“把这个交给谢大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告诉他,看完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恨我。”
春桃看着那封信,又看看苏晚眼底那从未有过的光亮,重重地点了点头:“姑娘放心,奴婢一定送到。”
春桃走后,苏晚走到窗边,看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第一缕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那株梅树上,粉白的花瓣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美得惊心动魄。
梅花开了。
或许,这个春天,会有些不一样。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梅花的清香,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希望。
苏晚看着那几朵梅花,发了半晌的呆。她记得江南的梅,开得比这里热闹,雨打梅林时,花瓣落得满地都是,他总爱牵着她的手,踩在那片香雪上,说“来年我们在长安种一片梅林”。
如今梅林成了泡影,连这零星的梅香,都飘得这样孤清。
老仆送饭来时,身后跟着个陌生的丫鬟,十五六岁的年纪,梳着双丫髻,眉眼倒还清秀,只是怯生生地,不敢抬头看人。
“谢大人让我来伺候姑娘。”丫鬟福了福身,声音细若蚊蚋。
苏晚没说话,只是看着她。这两年她早已习惯了独处,突然多个人,反倒觉得局促。
丫鬟似乎没料到她是这反应,站在原地手足无措,手里捧着的食盒都在微微发颤。
“姑娘,趁热用些吧,今日厨房炖了鸡汤。”丫鬟小心翼翼地把食盒里的饭菜摆出来,一碗乳白的鸡汤冒着热气,香气钻进鼻腔时,苏晚的胃竟隐隐动了动。
她这才想起,自那夜之后,她便没怎么好好吃过东西,总是囫囵塞些干粮,日子久了,竟也忘了饿是什么滋味。
“谢大人说…姑娘前些日子清减了,让厨房多做些滋补的。”丫鬟低着头,声音更小了,“还说…若是姑娘不喜见我,我就在门外候着,姑娘唤我再进来。”
苏晚捏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他倒是想得周全,只是这迟来的“体恤”,听着却像另一重枷锁。
“不必了。”她淡淡开口,“你该做什么便做什么吧。”
丫鬟像是松了口气,忙不迭地应了,转身去收拾屋角的杂物,动作轻手轻脚的,生怕惊扰了什么。
这丫鬟名叫春桃,是谢砚之从府里调过来的,性子怯懦,却手脚麻利。有她在,屋子里渐渐添了些人气,窗台上的灰尘被擦得干干净净,角落里的废纸篓也日日清空,连苏晚那件洗得发白的棉絮,都被她拿去拆洗了,重新絮了新棉,晒过太阳后,带着淡淡的皂角香和暖意。
苏晚依旧话少,春桃也不多言,一人安静地做活,一人安静地坐着,倒也相安无事。只是春桃偶尔会在收拾谢砚之留下的东西时,偷偷看苏晚几眼,那眼神里有好奇,有同情,却不敢多问。
谢砚之还是没来。
日子像檐角滴落的水,缓慢而沉闷地淌着。苏晚偶尔会在春桃口中听到些关于他的消息——今日在朝堂上驳斥了谁的奏折,明日要去哪个府邸赴宴,后日又要替陛下巡查地方。
原来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困在江南的落魄书生了,他如今是谢侍郎,是陛下倚重的臣子,是汴京城里人人敬畏的新贵。
这些消息像隔着一层水听来,模糊而遥远。苏晚听着,心里没什么波澜,仿佛他说的是另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直到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春桃端着药碗进来时,眼眶红红的,像是刚哭过。
“怎么了?”苏晚难得开口问了一句。
春桃吓了一跳,慌忙用袖子擦了擦眼睛,支支吾吾道:“没…没什么,就是刚才不小心被风迷了眼。”
她这谎话说得拙劣,苏晚一眼便看穿了,却没再追问,只是接过药碗,慢慢喝着。药还是苦的,只是她早已习惯了这苦味。
春桃看着她喝完药,犹豫了许久,才小声道:“姑娘,今日…谢大人在朝堂上跟人起了争执,被御史参了一本,陛下…陛下罚他闭门思过三日。”
苏晚握着空碗的手微微一顿。
“听说…是因为淮南节度使那边的事。”春桃的声音更低了,“御史说大人故意针对节度使,还翻出了当年大人在江南时的旧事…说大人是公报私仇。”
淮南节度使。
这五个字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刺进苏晚的心口。她垂下眼,长长的睫毛遮住眼底的情绪,指尖却冰凉得厉害。
原来,他还是没放过他。
也是,当年的仇,那样深,怎会说放就放。
“知道了。”苏晚把空碗递给春桃,声音平静得听不出任何异样,“你出去吧。”
春桃还想说什么,看着她冷淡的样子,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端着碗退了出去。
屋子里又恢复了寂静。窗外的梅花开得更盛了些,粉白的花瓣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香气也浓了,丝丝缕缕地钻进来,缠绕在鼻尖。
苏晚走到窗边,看着那株梅树。风吹过,花瓣簌簌落下,像一场无声的雪。
她想起当年,节度使府的人拿着那封自荐信找到她时,她曾跪在地上求过他,求他放过谢砚之。
节度使只是冷笑,说:“你以为他是谁?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书生,捏死他像捏死一只蚂蚁。你若乖乖听话,我或许还能饶他一命,让他安安分分地回江南去。”
她信了。她以为只要自己听话,就能换他一世安稳。
可她没想到,有些人的心,比寒冰更冷,比蛇蝎更毒。他不仅没放过谢砚之,还利用她的“顺从”,处处打压,步步紧逼,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
而谢砚之,他恨错了人。
这些年,他把所有的恨意都倾泻在她身上,却不知道,真正害他的人,依旧在高位上安享荣华。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疼。苏晚扶着窗棂,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或许,她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了。
夜色渐浓,月上中天。苏晚坐在灯下,看着春桃白日里送来的笔墨纸砚——那是谢砚之让人备的,她一直没动过。
她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拿起了笔。笔尖饱蘸浓墨,落在纸上时,却微微发颤。
她要写一封信,一封迟了两年的信。
信里,她要告诉他当年的真相,告诉他那封自荐信是如何被偷去的,告诉节度使是如何用谢砚之的性命威胁她,告诉她这些年在节度使府过的是什么日子…
她要告诉他,她从未背叛过他。
笔尖在纸上划过,字迹依旧娟秀,却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坚定。那些深埋心底的委屈、痛苦、隐忍,都随着笔墨一点点流淌出来,落在纸上,也落在她早已麻木的心上。
写到最后,墨汁滴落在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像一滴凝固的泪。
她放下笔,看着那封信,眼眶忽然就湿了。
这封信,她写了太久太久。
窗外的风吹过梅林,花瓣落得更急了,仿佛在催促着什么。苏晚将信纸仔细折好,放进信封里,又在信封上写下“谢砚之亲启”五个字。
她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送到他手里,也不知道他看到后会不会信。
可她必须写。
不为别的,只为了当年那句“愿携君手,共看长安花”,只为了江南画舫上那个盛满星光的夏天,也为了…彻底斩断这纠缠不清的爱恨。
天快亮时,苏晚把春桃叫了进来,将那封信递给她。
“把这个交给谢大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坚定,“告诉他,看完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恨我。”
春桃看着那封信,又看看苏晚眼底那从未有过的光亮,重重地点了点头:“姑娘放心,奴婢一定送到。”
春桃走后,苏晚走到窗边,看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第一缕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那株梅树上,粉白的花瓣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美得惊心动魄。
梅花开了。
或许,这个春天,会有些不一样。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梅花的清香,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