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郡守主持修建的水渠,在周青平反后的第五年,终于全线贯通。
通水那日,东海郡的百姓几乎倾城而出。男人们赤着膊,扛着锄头,站在渠边;女人们抱着孩子,提着刚做好的干粮,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意;孩子们则围着渠岸追逐打闹,手里拿着野花,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刚出笼的雀儿。
于忠站在渠边,看着那道从南山引来的活水,奔涌着穿过闸门,沿着新修的渠道,流向干裂已久的田野。水花溅在他的官靴上,凉丝丝的,带着泥土的腥气,却让他心里一阵滚烫。
秦郡守早已离任,据说在京城做了大官,临走前特地嘱咐他:“水渠修通了,要在渠边立块碑,把修渠的缘由写清楚。不是为了记我的功,是为了让后人记得,这片土地曾受过怎样的苦,曾有过怎样的冤。”
此刻,那块碑就立在渠首,青灰色的石面,被工匠打磨得光滑。碑上没有刻秦郡守的名字,也没有写修渠的艰辛,只刻着苏文《东海烈女传》里的一段话:
“东海周青,夫亡守节,侍婆母至孝。遭诬毒杀,白血冲天,郡中大旱三年。天日昭昭,终得平反。后太守引水,以慰冤魂,以利苍生。”
于忠走到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周青”二字。石面微凉,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他眼底的沉郁。这两年,戏楼里的《周青泣血》还在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周青”的名字,可大多记得的,只是那白血冲天的传奇,那三年大旱的惊悚,很少有人会想起,她也曾是个会在田埂上唱歌、会为半块麦饼开心的寻常女子。
“于主事,该开闸了!”渠工头在远处喊道。
于忠点点头,退到一旁。随着一声令下,闸门缓缓提起,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沿着渠道蜿蜒而去,所过之处,干裂的土地发出滋滋的声响,像是在贪婪地吮吸着甘霖。
百姓们欢呼起来,有人甚至跪在渠边,掬起一捧水,大口大口地喝着,眼泪混着水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有水了!终于有水了!”
“再也不怕旱了!”
“多谢周烈女保佑!多谢秦大人!”
于忠站在人群后,听着这些话,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他们感谢周青,可他们真的懂她吗?若真懂,怎会只把她当作“保佑”的神龛,而非一个需要被记得、被体谅的人?
通水仪式结束后,百姓们渐渐散去,渠边恢复了宁静。于忠却没走,他坐在碑旁的石头上,看着水流缓缓流淌,想起很多年前,周青也曾在河边捣衣,棒槌敲在衣物上,发出砰砰的声响,和着她轻轻的哼唱,是那个贫瘠村庄里,少有的温暖调子。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背着竹篓的老妇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碑前。她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很亮,直勾勾地盯着碑上的字,嘴唇哆嗦着,像是想说什么。
于忠认出她来,是于家村的王婆婆。当年周青被诬陷时,她虽没敢说太多,却也偷偷给牢里的周青送过一次窝头,只是被狱卒拦在了外面。
“王婆婆,您怎么来了?”于忠站起身,扶了她一把。
王婆婆没看他,只是指着碑上的“周青”二字,老泪纵横:“青丫头……苦命的青丫头……”
她蹲下身,从竹篓里拿出一小捆刚采的野菊,放在碑前,又拿出一块粗布帕子,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石面,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
“当年……当年我要是再胆大些,跟官老爷说清楚,你没把那毒草下锅,是不是就……”王婆婆哽咽着,说不下去了。这些年,她总做噩梦,梦见周青穿着囚服,站在雪地里,问她“王婆婆,你为什么不帮我说句话”。
于忠沉默着,没接话。世间没有如果,就像这渠里的水,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这把老骨头,也没几年活头了。”王婆婆擦了擦眼泪,看着于忠,“于小子,你得帮我记着,青丫头不是戏文里唱的那样,她不是什么‘烈女’,她就是个苦命的媳妇,心善,手巧,就是命太硬……”
“我记着。”于忠低声道,“我一直都记着。”
王婆婆点点头,又对着碑拜了拜,才拄着拐杖,慢慢离去。竹篓里的野菊,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小小的、倔强的火焰。
王婆婆走后,于忠又坐了很久。夕阳西下,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碑上,和“周青”二字重叠在一起。他忽然想,或许这样也好。碑在,渠在,水流在,他在,总有人会记得,这渠里的每一滴水,都曾映着一个女子的冤屈,都曾浸着这片土地的苦难。
日子一天天过去,水渠给东海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年的荒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干涸的河道,又有了鱼虾;百姓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人们开始在渠边开垦菜地,种上黄瓜、豆角、茄子,绿油油的藤蔓沿着渠岸攀爬,生机勃勃。孩子们在渠边追逐嬉戏,捞鱼摸虾,笑声传遍了田野。
那块刻着周青名字的碑,渐渐被藤蔓覆盖,石面上长出了薄薄的青苔,像给冰冷的石头,裹上了层温润的绿。很少有人再特意来看它,只有于忠,每个月都会来一次,拔掉碑上的杂草,擦去石面的尘土,像在看望一位老朋友。
有一次,他来的时候,看见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碑前,用小石子在地上画着什么。
“这上面写的是谁呀?”一个小姑娘问。
“我娘说,是个很厉害的女人,能让天下雪,能让天不下雨。”另一个小姑娘说,语气里满是崇拜。
于忠走过去,蹲在她们身边,轻声道:“她不是厉害,她是苦。”
小姑娘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他:“苦是什么?”
于忠想了想,指着渠里的水:“就像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水,庄稼都枯死了,人们都饿肚子,她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受了很多很多的委屈,最后……没了。”
小姑娘们似懂非懂,低下头,继续在地上画画。于忠看着她们,忽然觉得,或许不必要求她们懂。只要这碑在,这渠在,只要她们偶尔会问起“这上面写的是谁”,周青的故事,就不会真的被遗忘。
那年秋天,东海郡又迎来了大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沉甸甸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着饱满的光。百姓们在打谷场上忙碌着,笑声、号子声、谷粒滚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是丰收的喜悦。
于忠站在渠边,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又看了看那块被青苔覆盖的碑。风吹过,渠水泛起涟漪,映出天空的湛蓝,映出两岸的金黄,也映出碑上那模糊的“周青”二字。
他忽然明白,秦郡守为何要把周青的名字刻在渠上。不是为了让她被供奉,被神化,而是为了让她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她的苦,她的冤,她的坚守,都化作了这渠里的水,滋养着这片曾让她绝望的土地,滋养着这些曾误解她、遗忘她的人们。
这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
夕阳西下,于忠转身离开。渠水依旧缓缓流淌,碑上的青苔,在暮色里,绿得深沉。
通水那日,东海郡的百姓几乎倾城而出。男人们赤着膊,扛着锄头,站在渠边;女人们抱着孩子,提着刚做好的干粮,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意;孩子们则围着渠岸追逐打闹,手里拿着野花,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刚出笼的雀儿。
于忠站在渠边,看着那道从南山引来的活水,奔涌着穿过闸门,沿着新修的渠道,流向干裂已久的田野。水花溅在他的官靴上,凉丝丝的,带着泥土的腥气,却让他心里一阵滚烫。
秦郡守早已离任,据说在京城做了大官,临走前特地嘱咐他:“水渠修通了,要在渠边立块碑,把修渠的缘由写清楚。不是为了记我的功,是为了让后人记得,这片土地曾受过怎样的苦,曾有过怎样的冤。”
此刻,那块碑就立在渠首,青灰色的石面,被工匠打磨得光滑。碑上没有刻秦郡守的名字,也没有写修渠的艰辛,只刻着苏文《东海烈女传》里的一段话:
“东海周青,夫亡守节,侍婆母至孝。遭诬毒杀,白血冲天,郡中大旱三年。天日昭昭,终得平反。后太守引水,以慰冤魂,以利苍生。”
于忠走到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周青”二字。石面微凉,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他眼底的沉郁。这两年,戏楼里的《周青泣血》还在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周青”的名字,可大多记得的,只是那白血冲天的传奇,那三年大旱的惊悚,很少有人会想起,她也曾是个会在田埂上唱歌、会为半块麦饼开心的寻常女子。
“于主事,该开闸了!”渠工头在远处喊道。
于忠点点头,退到一旁。随着一声令下,闸门缓缓提起,清澈的水流奔涌而出,沿着渠道蜿蜒而去,所过之处,干裂的土地发出滋滋的声响,像是在贪婪地吮吸着甘霖。
百姓们欢呼起来,有人甚至跪在渠边,掬起一捧水,大口大口地喝着,眼泪混着水珠,顺着脸颊往下淌。
“有水了!终于有水了!”
“再也不怕旱了!”
“多谢周烈女保佑!多谢秦大人!”
于忠站在人群后,听着这些话,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他们感谢周青,可他们真的懂她吗?若真懂,怎会只把她当作“保佑”的神龛,而非一个需要被记得、被体谅的人?
通水仪式结束后,百姓们渐渐散去,渠边恢复了宁静。于忠却没走,他坐在碑旁的石头上,看着水流缓缓流淌,想起很多年前,周青也曾在河边捣衣,棒槌敲在衣物上,发出砰砰的声响,和着她轻轻的哼唱,是那个贫瘠村庄里,少有的温暖调子。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背着竹篓的老妇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碑前。她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很亮,直勾勾地盯着碑上的字,嘴唇哆嗦着,像是想说什么。
于忠认出她来,是于家村的王婆婆。当年周青被诬陷时,她虽没敢说太多,却也偷偷给牢里的周青送过一次窝头,只是被狱卒拦在了外面。
“王婆婆,您怎么来了?”于忠站起身,扶了她一把。
王婆婆没看他,只是指着碑上的“周青”二字,老泪纵横:“青丫头……苦命的青丫头……”
她蹲下身,从竹篓里拿出一小捆刚采的野菊,放在碑前,又拿出一块粗布帕子,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石面,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
“当年……当年我要是再胆大些,跟官老爷说清楚,你没把那毒草下锅,是不是就……”王婆婆哽咽着,说不下去了。这些年,她总做噩梦,梦见周青穿着囚服,站在雪地里,问她“王婆婆,你为什么不帮我说句话”。
于忠沉默着,没接话。世间没有如果,就像这渠里的水,流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这把老骨头,也没几年活头了。”王婆婆擦了擦眼泪,看着于忠,“于小子,你得帮我记着,青丫头不是戏文里唱的那样,她不是什么‘烈女’,她就是个苦命的媳妇,心善,手巧,就是命太硬……”
“我记着。”于忠低声道,“我一直都记着。”
王婆婆点点头,又对着碑拜了拜,才拄着拐杖,慢慢离去。竹篓里的野菊,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小小的、倔强的火焰。
王婆婆走后,于忠又坐了很久。夕阳西下,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碑上,和“周青”二字重叠在一起。他忽然想,或许这样也好。碑在,渠在,水流在,他在,总有人会记得,这渠里的每一滴水,都曾映着一个女子的冤屈,都曾浸着这片土地的苦难。
日子一天天过去,水渠给东海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年的荒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干涸的河道,又有了鱼虾;百姓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人们开始在渠边开垦菜地,种上黄瓜、豆角、茄子,绿油油的藤蔓沿着渠岸攀爬,生机勃勃。孩子们在渠边追逐嬉戏,捞鱼摸虾,笑声传遍了田野。
那块刻着周青名字的碑,渐渐被藤蔓覆盖,石面上长出了薄薄的青苔,像给冰冷的石头,裹上了层温润的绿。很少有人再特意来看它,只有于忠,每个月都会来一次,拔掉碑上的杂草,擦去石面的尘土,像在看望一位老朋友。
有一次,他来的时候,看见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碑前,用小石子在地上画着什么。
“这上面写的是谁呀?”一个小姑娘问。
“我娘说,是个很厉害的女人,能让天下雪,能让天不下雨。”另一个小姑娘说,语气里满是崇拜。
于忠走过去,蹲在她们身边,轻声道:“她不是厉害,她是苦。”
小姑娘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他:“苦是什么?”
于忠想了想,指着渠里的水:“就像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水,庄稼都枯死了,人们都饿肚子,她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受了很多很多的委屈,最后……没了。”
小姑娘们似懂非懂,低下头,继续在地上画画。于忠看着她们,忽然觉得,或许不必要求她们懂。只要这碑在,这渠在,只要她们偶尔会问起“这上面写的是谁”,周青的故事,就不会真的被遗忘。
那年秋天,东海郡又迎来了大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沉甸甸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着饱满的光。百姓们在打谷场上忙碌着,笑声、号子声、谷粒滚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是丰收的喜悦。
于忠站在渠边,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又看了看那块被青苔覆盖的碑。风吹过,渠水泛起涟漪,映出天空的湛蓝,映出两岸的金黄,也映出碑上那模糊的“周青”二字。
他忽然明白,秦郡守为何要把周青的名字刻在渠上。不是为了让她被供奉,被神化,而是为了让她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她的苦,她的冤,她的坚守,都化作了这渠里的水,滋养着这片曾让她绝望的土地,滋养着这些曾误解她、遗忘她的人们。
这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
夕阳西下,于忠转身离开。渠水依旧缓缓流淌,碑上的青苔,在暮色里,绿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