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雪,下得越发没有章法。鹅毛大雪连下了三天三夜,把驸马府的飞檐翘角都裹成了玉砌琼雕,也把柴房的门缝糊得严严实实。顾砚之发着高烧,意识在清醒与混沌间反复拉扯,嘴里尽是胡话,一会儿喊着“清辞”,一会儿叫着“爹娘”。
他身上的伤口早就发炎溃烂,脓水混着血痂粘在破烂的囚服上,一动就是钻心的疼。高烧让他浑身滚烫,可骨子里却冷得像冰,牙齿不停地打颤,发出“咯咯”的轻响。
没人管他。管事婆子来看过一次,见他还有气,只丢下一句“别死在柴房里碍眼”,便转身走了。下人们更是避之不及,仿佛他是什么会传染的瘟疫。
顾砚之蜷缩在稻草堆里,把那张破麻袋裹得更紧些。朦胧中,他好像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是沈清辞做的姜茶,带着辛辣的暖意,从遥远的记忆里飘来。
那年他进京赶考,淋了场大雨,发了高烧。沈清辞守在他床边,一夜未眠,不停地给他擦汗,喂他喝亲手熬的姜茶。那姜茶熬得浓稠,姜味十足,辣得他眼泪直流,可心里却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阿砚,喝了发点汗就好了。”她坐在床边,眼神温柔得能化开冰雪,“等你病好了,我再给你做你最爱吃的桂花糕。”
那时的承诺,轻得像羽毛,却重得能压垮如今的他。
他想喝水,喉咙干得像要冒烟。挣扎着想去门口找点雪化水喝,刚撑起身子,就一阵天旋地转,重重摔在地上。额头磕在石头上,又是一阵剧痛,眼前瞬间黑了下去。
迷迷糊糊中,他感觉有人在碰他。不是粗暴的拖拽,而是带着一丝迟疑的触碰,轻轻探了探他的额头。
“还有气……”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是那个之前偷偷给过他窝头的老仆。
顾砚之费力地睁开眼,看到老仆蹲在他面前,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药包。“这是我攒的钱买的退烧药,你……你赶紧吃了吧。”老仆把药包塞给他,又递过一个水囊,“别真死了,怪可怜的。”
顾砚之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老仆叹口气,没再多说,转身匆匆走了,像是怕被人看见。
他颤抖着打开药包,里面是些黑乎乎的药末,气味苦涩。他就着水囊里的冷水,把药末咽了下去,药末卡在喉咙里,呛得他剧烈咳嗽,眼泪都咳了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烧似乎真的退了些。他靠在稻草堆上,意识稍微清醒了些。窗外的雪还在下,柴房里静得能听到雪落的声音,还有自己粗重的呼吸。
他想起老仆说的“怪可怜的”。可怜?他有什么资格可怜?
沈清辞死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冷?是不是也这么绝望?她被金簪刺中心口时,是不是比他现在痛一百倍?
他亲手把那个最疼他、最爱他的人,推进了比这柴房冷千倍万倍的地狱,如今这点痛苦,算得了什么?
“清辞……我错了……”他喃喃地说,声音轻得像梦呓,“真的……错了……”
如果能重来,他宁愿一辈子只是个穷书生,守着沈清辞,守着那个虽清贫却温暖的家,哪怕一辈子都考不上状元,哪怕一辈子都只是个布衣。
可世间哪有重来的机会?
雪停的时候,天放晴了。阳光透过门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里面浮动的尘埃看得清清楚楚。
顾砚之被一阵喧闹声吵醒。是府里的下人在扫雪,嘴里还哼着小曲,说的是新驸马要陪郡主去城外的寒山寺上香,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听说新驸马为了讨郡主欢心,特意请了高僧开光的护身符呢。”
“那是自然,咱们郡主金枝玉叶,新驸马疼还来不及呢。”
“不像以前那个……哼,心比蛇蝎还毒,落得这下场也是活该。”
脚步声渐渐远了,留下顾砚之一个人,在冰冷的柴房里,听着那些刺心的话。
平安顺遂?他们凭什么祈求平安顺遂?
沈清辞和沈家满门的冤魂还在游荡,他们手上沾着血,却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祈求平安?
一股疯狂的念头突然攫住了他。他要去寒山寺,他要去告诉所有人,昭华郡主和那个新驸马,是如何踩着沈家的尸骨享受尊荣的!他要让他们身败名裂,要让他们也尝尝众叛亲离的滋味!
这个念头支撑着他,让他重新有了力气。他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走出柴房。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看到雪地上停着一辆华丽的马车,郡主和新驸马正准备上车,周围簇拥着一群侍卫和侍女。
他像疯了一样冲过去,嘴里嘶吼着:“你们不能去!你们不配求平安!你们是凶手!是杀人凶手!”
侍卫们立刻反应过来,冲上去拦住他,拳脚像雨点一样落在他身上。
“拦住他!别让他惊扰了郡主!”新驸马厉声喝道,脸上满是厌恶。
昭华郡主皱着眉,看着被按在地上、像条疯狗一样挣扎的顾砚之,眼神冰冷:“拖下去!打断他的腿!让他这辈子都只能爬着走!”
“不!你们听我说!”顾砚之被打得口吐鲜血,却依旧挣扎着嘶吼,“是我杀了沈家满门!是她!是昭华郡主逼我的!她为了让我做驸马,威胁我!是她……”
“疯言疯语!”郡主厉声打断他,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了镇定,“把他的嘴堵上!拖下去!”
侍卫们立刻用布堵住了他的嘴,拖着他往柴房的方向走。他还在疯狂地挣扎,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像一头濒死的野兽。
昭华郡主看着他被拖走的背影,脸色有些发白,对新驸马说:“阿澈,别理这个疯子,我们走吧。”
新驸马握住她的手,笑得温柔:“好,别让这种人坏了我们的兴致。”可他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探究的光。
顾砚之被拖回柴房,腿果然被打断了。剧烈的疼痛让他几度昏厥,醒来时,只觉得下半身像不属于自己一样,毫无知觉。
侍卫们没有给他治伤,只是把他扔在稻草堆里,像扔一件垃圾。
“再敢胡言乱语,就割了你的舌头!”留下这句威胁,他们便锁上门走了。
顾砚之躺在那里,眼泪无声地滑落。他失败了,他连揭露真相的力气都没有。他就像一只被折断翅膀的鸟,只能眼睁睁看着仇人在阳光下翱翔,自己却只能在黑暗的泥沼里腐烂。
腿上的伤口开始发炎,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严重。高烧再次袭来,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变冷,意识也越来越模糊。
他好像又看到了沈清辞。这次她没有走,只是站在他面前,静静地看着他。
“清辞……”他伸出手,想去碰她,“我对不起你……”
沈清辞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向他的身后。
他转过头,看到爹娘和哥哥站在那里,脸色平静,眼神里却带着无尽的悲哀。
“爹……娘……哥……”他泣不成声,“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他们也没有说话,只是慢慢消散在空气中,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最后,只剩下沈清辞。她看着他,眼神里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有一片空茫。然后,她也转身,走进了一片耀眼的白光里。
“清辞!别走!”顾砚之想追上去,可身体却动弹不得。
白光越来越亮,吞噬了他的视线。他感觉不到疼了,也感觉不到冷了,心里只剩下一片奇异的平静。
原来……死亡是这种感觉。
也好。
终于可以去见他们了。
哪怕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他,哪怕等待他的是无尽的炼狱,也好过在这人间地狱里,日复一日地承受这蚀骨的悔恨。
柴房外,阳光正好,雪地上反射着刺眼的光。几只麻雀落在柴房的屋檐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寒冬里微不足道的生机。
而柴房里,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郎、驸马爷,如今最低贱的奴才顾砚之,蜷缩在冰冷的稻草堆里,彻底没了声息。他的眼睛还睁着,望着柴房顶那片漆黑的梁木,仿佛还在追寻着什么。
嘴角,却带着一丝极淡的、解脱的笑意。
雪化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已经冻得僵硬,像一块冰冷的石头。
昭华郡主得知消息,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扔去乱葬岗”,便再也没有提起。
新驸马看着窗外初融的积雪,若有所思,却什么也没说。
顾砚之的尸体被扔进了城外的乱葬岗,很快就被野狗啃噬得只剩一堆白骨,和其他无名死者的尸骨混在一起,再也分不清。
没有人记得他,就像没有人记得沈家满门的冤屈一样。
只有每年清明,会有一个老仆偷偷去乱葬岗附近,烧一叠纸钱,念叨几句“造孽啊”。
风吹过乱葬岗,卷起地上的纸灰,像无数破碎的灵魂,在天地间游荡。
或许,这就是顾砚之最终的结局。
他用一生的荣华富贵,换来了一场无人问津的死亡,和永世不得安宁的魂魄。
这世间最狠的报应,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惩罚,而是让你在无尽的悔恨中耗尽最后一丝气息,然后被彻底遗忘,仿佛从未存在过。
就像他亲手抹去的沈家,抹去的沈清辞,最终,也被这世间,彻底抹去了痕迹。
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乱葬岗的风,带着腐土和野草的气息,年复一年地吹过。顾砚之的白骨早已与尘土相融,可关于沈家的故事,却并未随他一同湮灭。
那老仆去世前,把当年偷听到的只言片语、看到的蛛丝马迹,都告诉了自己的孙子。老仆的孙子是个货郎,走街串巷时,总爱把这段尘封的往事,当稀奇故事讲给茶坊酒肆里的人听。
“……听说那沈家小姐,生得貌若天仙,心地更是慈悲,街坊邻里谁不称赞?偏就被那狼心狗肺的状元郎给害了,一家满门抄斩啊……”货郎摇着拨浪鼓,声音里带着唏嘘,“那状元郎后来做了驸马,风光无限,可夜里总做噩梦,听说临死前还喊着‘清辞饶我’呢……”
听故事的人大多只当趣闻,摇摇头叹几句“人心叵测”,便转头去忙生计。唯有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书生,听得格外认真,眉头紧锁,频频追问细节。
这书生是新科进士,被派到当地任推官,专管刑狱。他祖籍恰是沈家旧地,幼时曾听祖父提过,百年前有位远房姑母,嫁入书香门第,却一夜之间全家获罪,尸骨无存。当时只当是陈年旧案,此刻听货郎说得具体,心中一动。
回衙后,书生翻遍了县府档案室的旧卷宗,在一堆虫蛀鼠咬的废纸里,找到了一份残缺的《万历年间刑狱录》。其中一页记载着“沈氏一族通敌案”,寥寥数语,却与货郎所言隐隐相合。更可疑的是,卷宗上标注着“此案由驸马府督办,速审速决”,落款正是顾砚之的名字。
书生心头剧震,又寻访了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其中一位曾是沈家旧仆的后代,颤巍巍地拿出一块褪色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个“清”字。“这是我家老太太传下来的,说当年小姐最
他身上的伤口早就发炎溃烂,脓水混着血痂粘在破烂的囚服上,一动就是钻心的疼。高烧让他浑身滚烫,可骨子里却冷得像冰,牙齿不停地打颤,发出“咯咯”的轻响。
没人管他。管事婆子来看过一次,见他还有气,只丢下一句“别死在柴房里碍眼”,便转身走了。下人们更是避之不及,仿佛他是什么会传染的瘟疫。
顾砚之蜷缩在稻草堆里,把那张破麻袋裹得更紧些。朦胧中,他好像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是沈清辞做的姜茶,带着辛辣的暖意,从遥远的记忆里飘来。
那年他进京赶考,淋了场大雨,发了高烧。沈清辞守在他床边,一夜未眠,不停地给他擦汗,喂他喝亲手熬的姜茶。那姜茶熬得浓稠,姜味十足,辣得他眼泪直流,可心里却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阿砚,喝了发点汗就好了。”她坐在床边,眼神温柔得能化开冰雪,“等你病好了,我再给你做你最爱吃的桂花糕。”
那时的承诺,轻得像羽毛,却重得能压垮如今的他。
他想喝水,喉咙干得像要冒烟。挣扎着想去门口找点雪化水喝,刚撑起身子,就一阵天旋地转,重重摔在地上。额头磕在石头上,又是一阵剧痛,眼前瞬间黑了下去。
迷迷糊糊中,他感觉有人在碰他。不是粗暴的拖拽,而是带着一丝迟疑的触碰,轻轻探了探他的额头。
“还有气……”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是那个之前偷偷给过他窝头的老仆。
顾砚之费力地睁开眼,看到老仆蹲在他面前,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药包。“这是我攒的钱买的退烧药,你……你赶紧吃了吧。”老仆把药包塞给他,又递过一个水囊,“别真死了,怪可怜的。”
顾砚之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老仆叹口气,没再多说,转身匆匆走了,像是怕被人看见。
他颤抖着打开药包,里面是些黑乎乎的药末,气味苦涩。他就着水囊里的冷水,把药末咽了下去,药末卡在喉咙里,呛得他剧烈咳嗽,眼泪都咳了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烧似乎真的退了些。他靠在稻草堆上,意识稍微清醒了些。窗外的雪还在下,柴房里静得能听到雪落的声音,还有自己粗重的呼吸。
他想起老仆说的“怪可怜的”。可怜?他有什么资格可怜?
沈清辞死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冷?是不是也这么绝望?她被金簪刺中心口时,是不是比他现在痛一百倍?
他亲手把那个最疼他、最爱他的人,推进了比这柴房冷千倍万倍的地狱,如今这点痛苦,算得了什么?
“清辞……我错了……”他喃喃地说,声音轻得像梦呓,“真的……错了……”
如果能重来,他宁愿一辈子只是个穷书生,守着沈清辞,守着那个虽清贫却温暖的家,哪怕一辈子都考不上状元,哪怕一辈子都只是个布衣。
可世间哪有重来的机会?
雪停的时候,天放晴了。阳光透过门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里面浮动的尘埃看得清清楚楚。
顾砚之被一阵喧闹声吵醒。是府里的下人在扫雪,嘴里还哼着小曲,说的是新驸马要陪郡主去城外的寒山寺上香,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听说新驸马为了讨郡主欢心,特意请了高僧开光的护身符呢。”
“那是自然,咱们郡主金枝玉叶,新驸马疼还来不及呢。”
“不像以前那个……哼,心比蛇蝎还毒,落得这下场也是活该。”
脚步声渐渐远了,留下顾砚之一个人,在冰冷的柴房里,听着那些刺心的话。
平安顺遂?他们凭什么祈求平安顺遂?
沈清辞和沈家满门的冤魂还在游荡,他们手上沾着血,却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祈求平安?
一股疯狂的念头突然攫住了他。他要去寒山寺,他要去告诉所有人,昭华郡主和那个新驸马,是如何踩着沈家的尸骨享受尊荣的!他要让他们身败名裂,要让他们也尝尝众叛亲离的滋味!
这个念头支撑着他,让他重新有了力气。他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走出柴房。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看到雪地上停着一辆华丽的马车,郡主和新驸马正准备上车,周围簇拥着一群侍卫和侍女。
他像疯了一样冲过去,嘴里嘶吼着:“你们不能去!你们不配求平安!你们是凶手!是杀人凶手!”
侍卫们立刻反应过来,冲上去拦住他,拳脚像雨点一样落在他身上。
“拦住他!别让他惊扰了郡主!”新驸马厉声喝道,脸上满是厌恶。
昭华郡主皱着眉,看着被按在地上、像条疯狗一样挣扎的顾砚之,眼神冰冷:“拖下去!打断他的腿!让他这辈子都只能爬着走!”
“不!你们听我说!”顾砚之被打得口吐鲜血,却依旧挣扎着嘶吼,“是我杀了沈家满门!是她!是昭华郡主逼我的!她为了让我做驸马,威胁我!是她……”
“疯言疯语!”郡主厉声打断他,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了镇定,“把他的嘴堵上!拖下去!”
侍卫们立刻用布堵住了他的嘴,拖着他往柴房的方向走。他还在疯狂地挣扎,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像一头濒死的野兽。
昭华郡主看着他被拖走的背影,脸色有些发白,对新驸马说:“阿澈,别理这个疯子,我们走吧。”
新驸马握住她的手,笑得温柔:“好,别让这种人坏了我们的兴致。”可他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探究的光。
顾砚之被拖回柴房,腿果然被打断了。剧烈的疼痛让他几度昏厥,醒来时,只觉得下半身像不属于自己一样,毫无知觉。
侍卫们没有给他治伤,只是把他扔在稻草堆里,像扔一件垃圾。
“再敢胡言乱语,就割了你的舌头!”留下这句威胁,他们便锁上门走了。
顾砚之躺在那里,眼泪无声地滑落。他失败了,他连揭露真相的力气都没有。他就像一只被折断翅膀的鸟,只能眼睁睁看着仇人在阳光下翱翔,自己却只能在黑暗的泥沼里腐烂。
腿上的伤口开始发炎,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严重。高烧再次袭来,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变冷,意识也越来越模糊。
他好像又看到了沈清辞。这次她没有走,只是站在他面前,静静地看着他。
“清辞……”他伸出手,想去碰她,“我对不起你……”
沈清辞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手,指向他的身后。
他转过头,看到爹娘和哥哥站在那里,脸色平静,眼神里却带着无尽的悲哀。
“爹……娘……哥……”他泣不成声,“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他们也没有说话,只是慢慢消散在空气中,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最后,只剩下沈清辞。她看着他,眼神里没有恨,也没有爱,只有一片空茫。然后,她也转身,走进了一片耀眼的白光里。
“清辞!别走!”顾砚之想追上去,可身体却动弹不得。
白光越来越亮,吞噬了他的视线。他感觉不到疼了,也感觉不到冷了,心里只剩下一片奇异的平静。
原来……死亡是这种感觉。
也好。
终于可以去见他们了。
哪怕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他,哪怕等待他的是无尽的炼狱,也好过在这人间地狱里,日复一日地承受这蚀骨的悔恨。
柴房外,阳光正好,雪地上反射着刺眼的光。几只麻雀落在柴房的屋檐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寒冬里微不足道的生机。
而柴房里,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郎、驸马爷,如今最低贱的奴才顾砚之,蜷缩在冰冷的稻草堆里,彻底没了声息。他的眼睛还睁着,望着柴房顶那片漆黑的梁木,仿佛还在追寻着什么。
嘴角,却带着一丝极淡的、解脱的笑意。
雪化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已经冻得僵硬,像一块冰冷的石头。
昭华郡主得知消息,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扔去乱葬岗”,便再也没有提起。
新驸马看着窗外初融的积雪,若有所思,却什么也没说。
顾砚之的尸体被扔进了城外的乱葬岗,很快就被野狗啃噬得只剩一堆白骨,和其他无名死者的尸骨混在一起,再也分不清。
没有人记得他,就像没有人记得沈家满门的冤屈一样。
只有每年清明,会有一个老仆偷偷去乱葬岗附近,烧一叠纸钱,念叨几句“造孽啊”。
风吹过乱葬岗,卷起地上的纸灰,像无数破碎的灵魂,在天地间游荡。
或许,这就是顾砚之最终的结局。
他用一生的荣华富贵,换来了一场无人问津的死亡,和永世不得安宁的魂魄。
这世间最狠的报应,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惩罚,而是让你在无尽的悔恨中耗尽最后一丝气息,然后被彻底遗忘,仿佛从未存在过。
就像他亲手抹去的沈家,抹去的沈清辞,最终,也被这世间,彻底抹去了痕迹。
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乱葬岗的风,带着腐土和野草的气息,年复一年地吹过。顾砚之的白骨早已与尘土相融,可关于沈家的故事,却并未随他一同湮灭。
那老仆去世前,把当年偷听到的只言片语、看到的蛛丝马迹,都告诉了自己的孙子。老仆的孙子是个货郎,走街串巷时,总爱把这段尘封的往事,当稀奇故事讲给茶坊酒肆里的人听。
“……听说那沈家小姐,生得貌若天仙,心地更是慈悲,街坊邻里谁不称赞?偏就被那狼心狗肺的状元郎给害了,一家满门抄斩啊……”货郎摇着拨浪鼓,声音里带着唏嘘,“那状元郎后来做了驸马,风光无限,可夜里总做噩梦,听说临死前还喊着‘清辞饶我’呢……”
听故事的人大多只当趣闻,摇摇头叹几句“人心叵测”,便转头去忙生计。唯有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书生,听得格外认真,眉头紧锁,频频追问细节。
这书生是新科进士,被派到当地任推官,专管刑狱。他祖籍恰是沈家旧地,幼时曾听祖父提过,百年前有位远房姑母,嫁入书香门第,却一夜之间全家获罪,尸骨无存。当时只当是陈年旧案,此刻听货郎说得具体,心中一动。
回衙后,书生翻遍了县府档案室的旧卷宗,在一堆虫蛀鼠咬的废纸里,找到了一份残缺的《万历年间刑狱录》。其中一页记载着“沈氏一族通敌案”,寥寥数语,却与货郎所言隐隐相合。更可疑的是,卷宗上标注着“此案由驸马府督办,速审速决”,落款正是顾砚之的名字。
书生心头剧震,又寻访了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其中一位曾是沈家旧仆的后代,颤巍巍地拿出一块褪色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个“清”字。“这是我家老太太传下来的,说当年小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