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的DNA鉴定结果出来那天,天阴得厉害,风裹着细碎的雨丝,打在脸上又冷又疼。张建军是被警察的电话叫去的,电话里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重重砸在他心上——“张先生,您爱人李桂兰的身份确认了,您方便来一趟殡仪馆吗?”
殡仪馆的走廊很长,墙壁是冰冷的白色,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压抑的味道。张建军跟在警察身后,每走一步都觉得腿像灌了铅,走廊尽头的房间门打开时,他几乎要站不稳。房间里放着一排覆盖着白布的担架,警察停在最里面的一个担架前,轻声说:“就是这个。”
张建军的手指抖得厉害,他伸出手,想掀开白布,却在离布面还有一寸的地方停住了。他怕,怕看到那张被大火烧毁的脸,怕确认那个曾经笑着给他熬粥、给儿子讲故事的人,真的变成了眼前这具冰冷的躯体。警察在旁边轻声安慰:“张先生,您别太难过,我们已经尽力了。”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掀开白布。眼前的人蜷缩着,身上的蓝色工装已经烧成了焦黑色,紧紧贴在皮肤上,露出的手臂和脸颊布满了狰狞的烧伤痕迹,根本看不清原来的模样。唯一能辨认的,是手腕上那只变形的银手镯——那是他结婚五周年送她的礼物,她戴了三年,连洗澡都舍不得摘,现在却被烧得变了形,像一道凝固的伤口。
“桂兰……”张建军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伸手想去碰那只手镯,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金属,就像被烫到一样缩了回来。这不是他的桂兰,他的桂兰皮肤白皙,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会因为他忘买酱油而嗔怪,会因为儿子考了满分而开心,而不是眼前这具没有温度、没有生气的躯体。
警察递过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样从遗体上找到的遗物:一枚烧黑的工牌,上面还能隐约看到“李桂兰”三个字;半块变形的塑料娃娃零件,是她每天组装的那种;还有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是他的电话号码,字迹已经被烟熏得模糊,却还能看清她一笔一划写下的痕迹——那是她怕自己忘记家里的电话,特意写在工牌背后的。
张建军接过塑料袋,手指紧紧攥着,塑料袋的边缘硌得他手心发疼。他想起桂兰早上出门时,总会把工牌别在胸前,笑着说“这样就不会忘带了”;想起她晚上回家,会把没组装完的零件带回家,说“多做一个就能多挣几分钱”;想起她怕自己加班晚了联系不上,把他的电话号码写在各种地方,工牌背后、钱包里、厨房的冰箱贴后面……
这些细碎的小事,以前他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却成了最锋利的刀,一刀刀扎在他心上。他蹲在地上,抱着那个塑料袋,像抱着桂兰最后的温度,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哭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带着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从殡仪馆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张建军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玩具厂的废墟。曾经热闹的厂房现在只剩下一片焦土,黑色的断壁残垣在雨中显得格外凄凉,散落的塑料零件泡在水里,变成了一块块模糊的色块。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废墟里清理,手里拿着相机和笔记本,时不时停下来记录着什么。
他走到曾经的组装车间位置,地面上还能看到烧焦的痕迹,几根扭曲的钢筋从土里伸出来,像一双双求救的手。他想起桂兰在这里工作的三年,想起她每天在这里组装塑料娃娃,想起火灾那天她在这里挣扎、呼救,最后被大火吞噬。
“为什么……为什么要锁上安全通道……”张建军对着废墟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恨意。他想起工友说的,夜班组长为了防止工人偷懒,把安全通道锁了起来,忘了打开;想起玩具厂的厂长,明知安全通道堵塞,却不管不顾,只想着赶工期、赚利润。如果安全通道没被锁,如果厂里的安全措施到位,桂兰是不是就不会死?是不是还有很多像桂兰一样的女工,能活着回家,能继续陪着她们的丈夫和孩子?
他在废墟里站了很久,直到雨停了,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儿子还在邻居张婶家,张婶怕他难过,特意留儿子在她家吃饭。他推开门,家里空荡荡的,厨房里的粥碗还放在水槽里,阳台上的衣服还挂在衣架上,可再也没有人会来洗碗、收衣服了。
他走到卧室,打开桂兰的衣柜。里面挂满了她的衣服,大多是便宜的棉质衬衫和牛仔裤,只有几件稍微好点的裙子,是她过年或者走亲戚时才穿的。他拿起一件浅蓝色的衬衫,那是桂兰最
殡仪馆的走廊很长,墙壁是冰冷的白色,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压抑的味道。张建军跟在警察身后,每走一步都觉得腿像灌了铅,走廊尽头的房间门打开时,他几乎要站不稳。房间里放着一排覆盖着白布的担架,警察停在最里面的一个担架前,轻声说:“就是这个。”
张建军的手指抖得厉害,他伸出手,想掀开白布,却在离布面还有一寸的地方停住了。他怕,怕看到那张被大火烧毁的脸,怕确认那个曾经笑着给他熬粥、给儿子讲故事的人,真的变成了眼前这具冰冷的躯体。警察在旁边轻声安慰:“张先生,您别太难过,我们已经尽力了。”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掀开白布。眼前的人蜷缩着,身上的蓝色工装已经烧成了焦黑色,紧紧贴在皮肤上,露出的手臂和脸颊布满了狰狞的烧伤痕迹,根本看不清原来的模样。唯一能辨认的,是手腕上那只变形的银手镯——那是他结婚五周年送她的礼物,她戴了三年,连洗澡都舍不得摘,现在却被烧得变了形,像一道凝固的伤口。
“桂兰……”张建军的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伸手想去碰那只手镯,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金属,就像被烫到一样缩了回来。这不是他的桂兰,他的桂兰皮肤白皙,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梨涡,会因为他忘买酱油而嗔怪,会因为儿子考了满分而开心,而不是眼前这具没有温度、没有生气的躯体。
警察递过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样从遗体上找到的遗物:一枚烧黑的工牌,上面还能隐约看到“李桂兰”三个字;半块变形的塑料娃娃零件,是她每天组装的那种;还有一张揉皱的纸条,上面是他的电话号码,字迹已经被烟熏得模糊,却还能看清她一笔一划写下的痕迹——那是她怕自己忘记家里的电话,特意写在工牌背后的。
张建军接过塑料袋,手指紧紧攥着,塑料袋的边缘硌得他手心发疼。他想起桂兰早上出门时,总会把工牌别在胸前,笑着说“这样就不会忘带了”;想起她晚上回家,会把没组装完的零件带回家,说“多做一个就能多挣几分钱”;想起她怕自己加班晚了联系不上,把他的电话号码写在各种地方,工牌背后、钱包里、厨房的冰箱贴后面……
这些细碎的小事,以前他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却成了最锋利的刀,一刀刀扎在他心上。他蹲在地上,抱着那个塑料袋,像抱着桂兰最后的温度,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哭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带着无尽的绝望和痛苦。
从殡仪馆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张建军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玩具厂的废墟。曾经热闹的厂房现在只剩下一片焦土,黑色的断壁残垣在雨中显得格外凄凉,散落的塑料零件泡在水里,变成了一块块模糊的色块。几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废墟里清理,手里拿着相机和笔记本,时不时停下来记录着什么。
他走到曾经的组装车间位置,地面上还能看到烧焦的痕迹,几根扭曲的钢筋从土里伸出来,像一双双求救的手。他想起桂兰在这里工作的三年,想起她每天在这里组装塑料娃娃,想起火灾那天她在这里挣扎、呼救,最后被大火吞噬。
“为什么……为什么要锁上安全通道……”张建军对着废墟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恨意。他想起工友说的,夜班组长为了防止工人偷懒,把安全通道锁了起来,忘了打开;想起玩具厂的厂长,明知安全通道堵塞,却不管不顾,只想着赶工期、赚利润。如果安全通道没被锁,如果厂里的安全措施到位,桂兰是不是就不会死?是不是还有很多像桂兰一样的女工,能活着回家,能继续陪着她们的丈夫和孩子?
他在废墟里站了很久,直到雨停了,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儿子还在邻居张婶家,张婶怕他难过,特意留儿子在她家吃饭。他推开门,家里空荡荡的,厨房里的粥碗还放在水槽里,阳台上的衣服还挂在衣架上,可再也没有人会来洗碗、收衣服了。
他走到卧室,打开桂兰的衣柜。里面挂满了她的衣服,大多是便宜的棉质衬衫和牛仔裤,只有几件稍微好点的裙子,是她过年或者走亲戚时才穿的。他拿起一件浅蓝色的衬衫,那是桂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