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南京城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与对忠魂的哀悼之中。朱慈烺却已从短暂的振奋中冷静下来,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胜利固然可喜,但仅仅守住江淮,绝非他这个穿越者的终极目标。
这一日,他召见了心腹重臣史可法、黄道周,以及新任御营副将郑森于乾清宫西暖阁,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决定未来战略走向的密议。
暖阁内,炭火盆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茶香袅袅。朱慈烺没有穿龙袍,仅着一袭玄色常服,更显得身形挺拔,目光深邃。
“庐州一役,将士用命,赖祖宗庇佑,得以保全。然,江淮之守,终是偏安之局。”朱慈烺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朕常夜不能寐,思及先帝殉国,两京沦陷,亿兆黎民身处水火。中兴大明,绝非划江而治可成。诸卿以为,下一步,朝廷当如何举措?”
史可法沉吟片刻,率先开口:“陛下志在恢复,臣等感佩。然目下之势,清虏主力虽暂退淮北,然元气未损,多尔衮必不甘心,更大规模反扑恐在今春。我军虽连获大捷,然损耗亦巨,亟需休整补充,巩固江淮防线乃当务之急。臣以为,未来一两年内,仍应以防御为主,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
黄道周则从内政角度补充:“史阁部所言甚是。陛下,清田、新政方兴未艾,阻力重重,江南人心未完全附。财用匮乏,更是扼喉之痛。若无稳固之后方,充足之粮饷,贸然北进,恐重蹈昔日北伐之覆辙。老臣以为,内修政理,外固边防,方为万全之策。”
两人的意见都偏向稳妥,这符合当前南明的实际状况。朱慈烺微微颔首,表示理解,随即却将目光投向一直凝神倾听的郑森:“郑卿,你年轻锐气,于海上有独到见解,对此有何看法?”
郑森精神一振,他早有腹稿,起身拱手,言辞恳切而激昂:“陛下,史阁部、黄阁老老成谋国,所言皆是持重之论。然臣以为,守江必守淮,然欲图中兴,则必争中原!困守东南,终非久计。清虏虽强,然其立国未稳,内部满汉畛域分明,关内百姓苦其暴政久矣。李定国将军能在敌后掀起烽火,便是明证!”
他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手指划过长江,直指广袤的北方:“我军新式火器已显威力,水师亦在重整。臣斗胆进言,朝廷在稳固江淮之同时,或可采取‘以攻为守,陆海并举’之策。陆上,可大力支持李定国等义军,搅动山东、河南,令清虏腹地不得安宁;海上,我水师应积极北上,不仅袭扰粮道,更可尝试联络辽东残明势力,甚至直逼津沽,威胁北直隶!使清虏首尾不能相顾!待其疲敝,我军休整完毕,便可选择其薄弱之处,挥师北进,直捣黄龙!”
郑森的策略大胆而富有进攻性,让史可法和黄道周都微微蹙眉,觉得有些冒险。但朱慈烺眼中却闪过赞赏之色。郑森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甚至比他想象的更为激进。他需要的,正是这种打破僵局的锐气。
“郑卿之言,深合朕心!”朱慈烺抚掌道,“困守待变,无异坐以待毙。朕意已决,未来战略,便以此‘陆海并举,以攻代守’为纲!”他看向史可法和黄道周,“当然,史先生与黄先生所虑,亦是根本。巩固防线、整顿内政、筹措粮饷,一刻不可放松。此为基础,郑卿之策,则为利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刃无基,亦是空中楼阁。需相辅相成。”
他做出部署:“史先生,江北防务,尤其是徐州、扬州、庐州三镇,交由你全权统筹,务必利用战事间隙,加紧整补,加固城防。黄先生,清田、新政及开源节流之事,由你主导,朕会让韩赞周、张同敞全力配合,遇有阻挠,坚决打击!郑卿……”
朱慈烺目光灼灼地看向郑森:“朕命你暂代长江水师副统领一职,协助张煌言,整训水师,规划北上袭扰及联络辽东之方案!你要尽快熟悉朝廷水师战法,也给朕带些海上虎贲的锐气过来!”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心中皆是一凛,知道皇帝已经为这个艰难的中兴之局,定下了积极主动的基调。
就在南京定策的同时,福建泉州,郑芝龙也收到了朝廷对庐州之战的封赏文书,以及对其子郑森的新任命。看着文书上对郑森的褒奖和“长江水师副统领”的职衔,郑芝龙心情复杂。儿子受重用,他脸上有光,但也隐隐感到,朝廷正在通过郑森,一步步地将触角伸向他的核心力量——水师。
而更让他心烦的是,施琅近日举止有些异常,与一些来历不明的商人往来密切,虽无实据,但郑芝龙这种老江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危险气息。
这一日,他召见了心腹重臣史可法、黄道周,以及新任御营副将郑森于乾清宫西暖阁,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决定未来战略走向的密议。
暖阁内,炭火盆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茶香袅袅。朱慈烺没有穿龙袍,仅着一袭玄色常服,更显得身形挺拔,目光深邃。
“庐州一役,将士用命,赖祖宗庇佑,得以保全。然,江淮之守,终是偏安之局。”朱慈烺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朕常夜不能寐,思及先帝殉国,两京沦陷,亿兆黎民身处水火。中兴大明,绝非划江而治可成。诸卿以为,下一步,朝廷当如何举措?”
史可法沉吟片刻,率先开口:“陛下志在恢复,臣等感佩。然目下之势,清虏主力虽暂退淮北,然元气未损,多尔衮必不甘心,更大规模反扑恐在今春。我军虽连获大捷,然损耗亦巨,亟需休整补充,巩固江淮防线乃当务之急。臣以为,未来一两年内,仍应以防御为主,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
黄道周则从内政角度补充:“史阁部所言甚是。陛下,清田、新政方兴未艾,阻力重重,江南人心未完全附。财用匮乏,更是扼喉之痛。若无稳固之后方,充足之粮饷,贸然北进,恐重蹈昔日北伐之覆辙。老臣以为,内修政理,外固边防,方为万全之策。”
两人的意见都偏向稳妥,这符合当前南明的实际状况。朱慈烺微微颔首,表示理解,随即却将目光投向一直凝神倾听的郑森:“郑卿,你年轻锐气,于海上有独到见解,对此有何看法?”
郑森精神一振,他早有腹稿,起身拱手,言辞恳切而激昂:“陛下,史阁部、黄阁老老成谋国,所言皆是持重之论。然臣以为,守江必守淮,然欲图中兴,则必争中原!困守东南,终非久计。清虏虽强,然其立国未稳,内部满汉畛域分明,关内百姓苦其暴政久矣。李定国将军能在敌后掀起烽火,便是明证!”
他走到悬挂的舆图前,手指划过长江,直指广袤的北方:“我军新式火器已显威力,水师亦在重整。臣斗胆进言,朝廷在稳固江淮之同时,或可采取‘以攻为守,陆海并举’之策。陆上,可大力支持李定国等义军,搅动山东、河南,令清虏腹地不得安宁;海上,我水师应积极北上,不仅袭扰粮道,更可尝试联络辽东残明势力,甚至直逼津沽,威胁北直隶!使清虏首尾不能相顾!待其疲敝,我军休整完毕,便可选择其薄弱之处,挥师北进,直捣黄龙!”
郑森的策略大胆而富有进攻性,让史可法和黄道周都微微蹙眉,觉得有些冒险。但朱慈烺眼中却闪过赞赏之色。郑森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甚至比他想象的更为激进。他需要的,正是这种打破僵局的锐气。
“郑卿之言,深合朕心!”朱慈烺抚掌道,“困守待变,无异坐以待毙。朕意已决,未来战略,便以此‘陆海并举,以攻代守’为纲!”他看向史可法和黄道周,“当然,史先生与黄先生所虑,亦是根本。巩固防线、整顿内政、筹措粮饷,一刻不可放松。此为基础,郑卿之策,则为利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刃无基,亦是空中楼阁。需相辅相成。”
他做出部署:“史先生,江北防务,尤其是徐州、扬州、庐州三镇,交由你全权统筹,务必利用战事间隙,加紧整补,加固城防。黄先生,清田、新政及开源节流之事,由你主导,朕会让韩赞周、张同敞全力配合,遇有阻挠,坚决打击!郑卿……”
朱慈烺目光灼灼地看向郑森:“朕命你暂代长江水师副统领一职,协助张煌言,整训水师,规划北上袭扰及联络辽东之方案!你要尽快熟悉朝廷水师战法,也给朕带些海上虎贲的锐气过来!”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心中皆是一凛,知道皇帝已经为这个艰难的中兴之局,定下了积极主动的基调。
就在南京定策的同时,福建泉州,郑芝龙也收到了朝廷对庐州之战的封赏文书,以及对其子郑森的新任命。看着文书上对郑森的褒奖和“长江水师副统领”的职衔,郑芝龙心情复杂。儿子受重用,他脸上有光,但也隐隐感到,朝廷正在通过郑森,一步步地将触角伸向他的核心力量——水师。
而更让他心烦的是,施琅近日举止有些异常,与一些来历不明的商人往来密切,虽无实据,但郑芝龙这种老江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危险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