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败绩的阴影,如同冬日残留的阴霾,沉重地压在南京城头,也压在朱慈烺的心头。原本因平定施琅叛乱和积极备战的昂扬气氛,被蒙上了一层忧虑。朝堂之上,要求暂缓北伐、全力巩固现有防线、尤其是加强西线兵力的声音开始增多。
然而,朱慈烺深知,一味的保守防御,最终只会被拖垮。他必须在逆境中,找到破局的关键。西南的危机,固然需要应对,但东线的主动权,绝不能轻易放弃。他召来了宋应星与毕方济,将希望寄托于科技的再次突破,以期能用技术优势,弥补兵力乃至战略态势上的不足。
龙江格物院,核心工坊区。相比以往的烟火气,如今这里更增添了几分精密与严谨。在水力锻锤和镗床工艺取得突破后,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武器的轻量化、标准化与威力提升。
“陛下,”宋应星指着工作台上几件新物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依陛下所示思路,结合毕先生提供的泰西‘定装弹药’之概念,我等已试制出‘弘光二式铳’所用之纸质定装弹药包,内含定量火药与弹丸,战时士兵只需撕开包装,将火药倒入铳管,再填入弹丸即可,省去了繁琐称量步骤,预计可提升射速三成以上!”
朱慈烺拿起一个油纸包裹的细小长条,掂了掂,满意地点点头:“好!此物若能普及,我军火力密度将大增!立刻小批量生产,交付武英营试用,尽快完善,推广全军!”
毕方济则引导朱慈烺来到另一处试验场,这里架设着一门造型略显奇特的小型火炮,炮管细长,炮架轻便。“陛下,这是根据您要求的‘营属轻炮’试制的样品。我们减少了炮管壁厚,采用了新的青铜合金配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重量减轻至三百斤以下,四名士兵便可抬运自如。虽射程不及‘二式’野战炮,但胜在机动灵活,可随步兵营连行动,提供及时的炮火支援。”
朱慈烺亲自观摩了试射,只见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数百步外的目标,威力足以摧毁土木工事和杀伤密集步兵。“此炮甚好!命名为‘弘光五式’步营炮!优先配备给李定国部和前线精锐营头!”他仿佛已经看到,在敌后复杂地形中,李定国的部队扛着这种轻便火炮,如虎添翼的场景。
除了武器,朱慈烺更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眼睛”和“耳朵”。他秘密询问宋应星关于“望远镜”和“热气球”的研制进度。望远镜的镜片研磨难度极大,目前只能制造出放大倍数有限的产品,且成本高昂。而热气球则面临着燃料(需持续稳定燃烧)和材料(需轻便且气密性好)的双重难题,进展缓慢。
“不必气馁,继续投入,不惜工本。”朱慈烺鼓励道,“此二物若成,于我军而言,无异于多了千里眼和空中壁垒,价值不可估量!”
就在朱慈烺于科技领域寻找破局之力时,韩赞周那里,关于永王朱慈炤下落的调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东厂番子数月如履薄冰的暗中查访,多方印证,基本可以确定,此前流传于河南归德府芒砀山一带,那支打着“替天行道”旗号、首领疑似“落难贵人”的义军,其首领极有可能就是失散已久的永王朱慈炤!
“陛下,据可靠线报,那首领年约十六七,面容俊秀,操北地官话,举止间自带贵气,且身边似有原京营老卒护卫。其部虽名为山匪,却甚少扰民,反而时常打击附近投靠清虏的豪强,开仓放粮,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声望,人称‘小白龙’。”韩赞周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
朱慈炤!果然还活着!而且似乎在乱世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朱慈烺心中一块巨石落地,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欣慰,有激动,更有深深的担忧。
“可能确认其具体位置和安危?”朱慈烺急问。
“其行踪飘忽,芒砀山范围广大,具体山寨位置尚未探明。但其目前应无立即危险,清廷当地官府围剿数次,皆因其得民心通风报信及地利之便,未能得手。”
朱慈烺沉吟良久,弟弟还活着并且似乎在抗争的消息,让他倍感欣慰,但也让他必须更加谨慎。贸然接触,万一消息走漏,反而会为慈炤招致灭顶之灾。
“加派最得力的人手,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的确切位置,并确保其安全。但绝不可暴露身份和意图,先观察,建立间接联系,等待最稳妥的时机,再设法将其接回。”朱慈烺做出了最稳妥的决定,“此事列为东厂头等机密,若有泄露,参与此事者,皆斩!”
然而,朱慈烺深知,一味的保守防御,最终只会被拖垮。他必须在逆境中,找到破局的关键。西南的危机,固然需要应对,但东线的主动权,绝不能轻易放弃。他召来了宋应星与毕方济,将希望寄托于科技的再次突破,以期能用技术优势,弥补兵力乃至战略态势上的不足。
龙江格物院,核心工坊区。相比以往的烟火气,如今这里更增添了几分精密与严谨。在水力锻锤和镗床工艺取得突破后,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武器的轻量化、标准化与威力提升。
“陛下,”宋应星指着工作台上几件新物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依陛下所示思路,结合毕先生提供的泰西‘定装弹药’之概念,我等已试制出‘弘光二式铳’所用之纸质定装弹药包,内含定量火药与弹丸,战时士兵只需撕开包装,将火药倒入铳管,再填入弹丸即可,省去了繁琐称量步骤,预计可提升射速三成以上!”
朱慈烺拿起一个油纸包裹的细小长条,掂了掂,满意地点点头:“好!此物若能普及,我军火力密度将大增!立刻小批量生产,交付武英营试用,尽快完善,推广全军!”
毕方济则引导朱慈烺来到另一处试验场,这里架设着一门造型略显奇特的小型火炮,炮管细长,炮架轻便。“陛下,这是根据您要求的‘营属轻炮’试制的样品。我们减少了炮管壁厚,采用了新的青铜合金配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重量减轻至三百斤以下,四名士兵便可抬运自如。虽射程不及‘二式’野战炮,但胜在机动灵活,可随步兵营连行动,提供及时的炮火支援。”
朱慈烺亲自观摩了试射,只见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数百步外的目标,威力足以摧毁土木工事和杀伤密集步兵。“此炮甚好!命名为‘弘光五式’步营炮!优先配备给李定国部和前线精锐营头!”他仿佛已经看到,在敌后复杂地形中,李定国的部队扛着这种轻便火炮,如虎添翼的场景。
除了武器,朱慈烺更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眼睛”和“耳朵”。他秘密询问宋应星关于“望远镜”和“热气球”的研制进度。望远镜的镜片研磨难度极大,目前只能制造出放大倍数有限的产品,且成本高昂。而热气球则面临着燃料(需持续稳定燃烧)和材料(需轻便且气密性好)的双重难题,进展缓慢。
“不必气馁,继续投入,不惜工本。”朱慈烺鼓励道,“此二物若成,于我军而言,无异于多了千里眼和空中壁垒,价值不可估量!”
就在朱慈烺于科技领域寻找破局之力时,韩赞周那里,关于永王朱慈炤下落的调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东厂番子数月如履薄冰的暗中查访,多方印证,基本可以确定,此前流传于河南归德府芒砀山一带,那支打着“替天行道”旗号、首领疑似“落难贵人”的义军,其首领极有可能就是失散已久的永王朱慈炤!
“陛下,据可靠线报,那首领年约十六七,面容俊秀,操北地官话,举止间自带贵气,且身边似有原京营老卒护卫。其部虽名为山匪,却甚少扰民,反而时常打击附近投靠清虏的豪强,开仓放粮,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声望,人称‘小白龙’。”韩赞周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
朱慈炤!果然还活着!而且似乎在乱世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朱慈烺心中一块巨石落地,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欣慰,有激动,更有深深的担忧。
“可能确认其具体位置和安危?”朱慈烺急问。
“其行踪飘忽,芒砀山范围广大,具体山寨位置尚未探明。但其目前应无立即危险,清廷当地官府围剿数次,皆因其得民心通风报信及地利之便,未能得手。”
朱慈烺沉吟良久,弟弟还活着并且似乎在抗争的消息,让他倍感欣慰,但也让他必须更加谨慎。贸然接触,万一消息走漏,反而会为慈炤招致灭顶之灾。
“加派最得力的人手,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的确切位置,并确保其安全。但绝不可暴露身份和意图,先观察,建立间接联系,等待最稳妥的时机,再设法将其接回。”朱慈烺做出了最稳妥的决定,“此事列为东厂头等机密,若有泄露,参与此事者,皆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