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龙潜于渊与凤鸣九皋(下)-《日曜南明》

  永王朱慈炤可能尚在人间并在敌后坚持抗清的消息,如同一道暗夜中的微光,虽不明亮,却给朱慈烺沉重的心情带来了不小的慰藉与希望。这证明朱明的血脉并未断绝,抗争的火焰仍在北方的土地上顽强燃烧。他严令韩赞周,对此事采取最高级别的保密和最审慎的接触策略,确保弟弟的安全为第一要务。

  与此同时,西南方向的恶劣局势,也传来了些许转机。陈子龙不愧为纵横之才,在孙可望新败、威望扫地,内部人心惶惶之际,他冒险穿梭于刘文秀、艾能奇乃至孙可望残部之间,凭借其朝廷钦差的身份和三寸不烂之舌,极力斡旋。

  他向刘文秀、艾能奇剖析利害:孙可望已不足恃,若此时内讧,必被豪格各个击破,大家皆死无葬身之地。唯有团结一致,共抗豪格,方能有一线生机。同时,他代表朝廷,正式加封刘文秀为征西将军,艾能奇为平虏将军,并承诺朝廷将尽力筹措粮饷,通过湖广方向支援他们。

  一方面是大敌当前的生死压力,一方面是朝廷抛出的橄榄枝和实际名分,刘文秀和艾能奇最终被说服,同意暂时放下与孙可望的恩怨,联合布防,死守川东门户夔州、重庆一线。孙可望虽兵败势衰,但毕竟余威尚存,部分旧部仍听从其号令,在生存压力下,也不得不暂时接受这种联合抗敌的局面。

  于是,在保宁惨败之后,川东明军(此时已不能完全称之为孙可望部)竟然奇迹般地暂时稳住了阵脚,凭借三峡天险,顽强地顶住了豪格乘胜而来的猛烈进攻。战事在夔门、重庆等地陷入了残酷的拉锯战。豪格虽兵力占优,但面对据险死守的敌军,一时也难以突破。

  西南战线的暂时稳定,为朱慈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他立刻抓住机会,将战略重心重新调整回他最为关注的东部。

  “惊蛰”行动的最终决策时刻到来。武英殿内,一场由朱慈烺亲自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召开。参与者有史可法、张煌言、郑森(通过加密信道参与),以及几位核心阁臣和兵部堂官。

  张煌言与郑森通过信使,详细汇报了北上舰队的准备情况、侦察到的敌情以及最终拟定的作战方案:主力舰队将兵分两路,张煌言率一部,大张旗鼓,佯攻山东登州、莱州,吸引清军注意力;郑森则率真正的精锐主力,携带部分陆战队,利用海雾或夜色掩护,突袭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州、旅顺口一带!目标是摧毁清军在此地的港口设施、粮仓,并尽可能寻找和联络辽东残存的抗清力量,建立前沿据点。

  “陛下,此计划虽险,但若能成功,犹如一把尖刀抵近北虏咽喉!不仅能牵制其大量兵力,更能鼓舞北方民心,甚至可能打开通往辽东的第二战场!”郑森的声音透过加密的信件,依然能感受到那股跃跃欲试的锐气。

  史可法则持重地提出了担忧:“陛下,海上风云莫测,风险极大。且辽东乃清虏根本之地,防卫必然森严。若郑将军孤军深入,稍有差池,则……臣恐损失巨大,挫动国本。是否待西南局势更明朗,或李定国部在山东更有进展后,再行此举更为稳妥?”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必须主动出击,打破僵局;反对者则认为风险过高,应继续积蓄力量。

  朱慈烺静静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他知道,史可法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战略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清廷此刻必然因西南战事和内部施琅事件的余波而有所分神,正是发动奇袭的良机。而且,他内心深处,对郑森的能力,对经过整顿和加强后的水师力量,有着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信心。

  最终,他抬起手,止住了争论,目光扫过众人,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意已决!‘惊蛰’计划,如期执行!”

  殿内顿时一静。

  “战略之争,岂能无险?畏首畏尾,何以中兴?”朱慈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郑森!”

  “臣在!”(通过信道)

  “朕将帝国海上精锐,托付于你!望你不负朕望,扬帆北上,痛击虏酋,扬我国威于沧海!”

  “臣!万死不辞!必为陛下,为大明,犁庭扫穴,开疆拓土!”郑森的回应,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张煌言!”

  “老臣在!”

  “你部佯动,务求逼真,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行动!”

  “老臣领旨!”

  “史先生,”朱慈烺看向史可法,“江北防线,便全权交予你手。陆上方向,需做出积极姿态,策应海上行动,但切记,以稳固为主,不可浪战。”

  “臣,遵旨!”史可法肃然应道。

  宏大的北伐战略,终于在最艰难的时刻,被朱慈烺强力推动,进入了实质性的执行阶段。帝国的命运,将在这场跨越海陆的豪赌中,迎来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