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雷霆荡垢靖江南(下)-《日曜南明》

  南京,紫禁城。

  江南肃奸的捷报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烈火,瞬间驱散了朝廷上空弥漫的些许阴霾。武英殿内,气氛虽仍严肃,却多了几分扬眉吐气的振奋。

  “陛下神机妙算,韩公公行事果决,此番犁庭扫穴,一举铲除通虏叛逆,实乃社稷之福!”兵部尚书(史可法兼)难掩激动之情。

  黄道周也抚须道:“叛逆授首,江南可安。然,后续事宜,千头万绪,尤需谨慎。抄没之逆产,数额巨大,需妥善处置,方能收民心,固国本。”

  朱慈烺坐在御座上,面容平静。初闻捷报的激荡已然过去,他此刻思考的是如何将这次胜利的果实最大化,并转化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实实在在的动力。

  “逆产处置,朕已有初步想法。”朱慈烺开口道,“所有抄没之田亩、商铺、宅院、浮财,皆登记造册,充入国库。然,并非简单入库了事。”

  他看向黄道周:“黄先生,清田使司需借此良机,在苏松等地推行‘官田佃租’与‘军功授田’并行之策。将部分上好官田,租赁给无地或少地之佃农、安置流民,租税从轻,使其能安居乐业。另划出部分田亩,作为军功田,赏赐给此次有功将士及日后作战立功者,允其家族承袭数代,以激励军心!”

  这是将经济资源转化为社会稳定基石和军队战斗力的妙招。既缓解了土地兼并矛盾,又安置了流民,更牢牢绑定了军队的利益。

  “陛下圣明!此策大善!”黄道周眼睛一亮,由衷赞道。

  “至于抄没之金银浮财,”朱慈烺继续道,“大部充作军饷,优先保障江北、西线及靖海营之需。另拨出一部分,专项用于格物院研发新式火器、改善军工生产。再有一部分,用于兴修江南水利,疏浚运河,恢复漕运。”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用在增强国力的关键之处。

  “此外,”朱慈烺目光转向韩赞周,“叛逆虽除,然其党羽、关联者未必肃清。东厂与锦衣卫,不可松懈,需继续深挖细查,但有嫌疑,严密监控。然,需有真凭实据,不可滥抓无辜,以免人心惶惶,反中清虏离间之计。”

  “老奴明白!定当掌握分寸,既不放过一个奸佞,也不冤枉一个好人!”韩赞周躬身应道。经此一役,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势与威吓力,在江南地区达到了顶峰。

  “史先生,”朱慈烺最后对史可法道,“《告江南士民书》效果初显,然犹不足。朕意已决,借此事机,在南京召开‘江南士民代表大会’!不仅邀请各地名流耆宿,亦需有表现良好的庶民地主、有功名的寒门学子、乃至有声望的工商代表参与!朕要亲自与他们对话,阐释朝廷新政,听取民瘼,凝聚共识!”

  这个想法颇为超前,殿内众臣皆是一怔。皇帝亲自与各阶层代表会议?这在本朝历史上可谓罕见。

  史可法沉吟道:“陛下虚心纳谏,体察民情,实乃苍生之福。然,与会人员庞杂,恐生事端,安保、议程等,需周密安排。”

  “此事由你总责,韩大伴协理,务必要办好!”朱慈烺斩钉截铁。他就是要打破士绅阶层对舆论和话语权的垄断,让更多的人听到朝廷的声音,理解他的政策,从而瓦解潜在的反抗基础。

  就在南京朝廷紧锣密鼓地消化肃奸成果、谋划未来之时,江北的清军大营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多铎脸色铁青,看着手中那份关于江南叛乱势力被迅速铲平的密报,胸口剧烈起伏,最终忍不住,一拳狠狠砸在案几上!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他低声咆哮,声音中充满了挫败与愤怒,“精心布局多年,许以重利,竟如此不堪一击!连点像样的浪花都没掀起来,就被朱慈烺小儿连根拔起!”

  他原本指望江南内乱能牵制南明大量精力,甚至引发连锁反应,为他再次南下创造绝佳战机。没想到,朱慈烺的反应如此迅速果断,手段如此狠辣老练,几乎没给他任何可乘之机。

  “王爷,南明内部经此整顿,恐更为团结稳固。我军强攻难以奏效,策反亦暂时受挫,接下来……”幕僚小心翼翼地问道。

  多铎喘着粗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单纯的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朱慈烺……此子不除,必成我大清心腹大患!”多铎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陆上难图,那就另辟蹊径!给北京上奏,陈明江南局势,请求摄政王加大投入,加速水师建设!同时,催促南边(指已降清的福建耿继茂、广东李成栋),尽快抽调水师北上!还有,那个张煌言……找到他!不惜一切代价,消灭他!”

  他将目标再次锁定在了海上。既然陆地和内部渗透暂时难以突破,那么控制长江乃至东南沿海的制海权,切断南明的外援和财路,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活跃在海上的张煌言及其靖海营,无疑是当前最大的绊脚石。

  一场围绕制海权的更大规模的较量,已在酝酿之中。南北对峙的焦点,正逐渐从陆上的城池攻防,向更广阔的江河湖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