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星火汇聚照前路-《日曜南明》

  腊月将尽,金陵城迎来了入冬后的又一场小雪。细碎的雪粒洒在琉璃瓦上,覆盖了御道,给庄严肃穆的紫禁城平添了几分静谧。然而,皇城东南角的文华殿,此刻却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江南士民代表大会”。与会者多达数百人,成分复杂:有身着儒衫、气度沉稳的地方名流耆宿;有穿着朴素的庶民地主和自耕农代表;有功名在身却家境清寒的学子;甚至还有几位衣着体面、在“清田”中表现良好或因捐输军饷受到嘉奖的工商界人士。他们按照区域和身份,分列而坐,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上那位年轻的皇帝身上。

  朱慈烺并未穿着繁复的朝服,而是一身较为轻便的龙纹常服,显得亲和而不失威仪。这是他力排众议决定的,意在拉近与这些代表的距离。

  “今日召诸位前来,非为朝会,实为咨政。”朱慈烺开门见山,声音清朗,传遍大殿,“朕登基以来,内忧外患,天下鼎沸。幸赖将士用命,忠臣辅佐,方得暂稳江南局势。然,治国安邦,非朕一人之事,亦非朝廷一己之责,需上下同心,众志成城。”

  他首先肯定了大多数士民在朝廷危难之际的坚守与支持,尤其表扬了那些在“清田”中主动配合、在肃奸中立场坚定的代表。随即,话锋一转,谈到了当前的困难与外部的威胁。

  “北虏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四川张逆,暴虐无道。朝廷虽暂得喘息,然危机四伏。若要光复神州,拯民水火,唯有变法图强,革除积弊!”朱慈烺的声音铿锵有力,“‘清田新政’,非是与民争利,实乃剜肉补疮,不得已而为之!国无赋税,何以养兵?兵不强,何以御辱?诸君试想,若清虏铁蹄南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届时,诸位之家产、田亩、功名、性命,又将何存?”

  他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最残酷的现实摆在所有人面前。殿内一片寂静,许多人面露沉思。

  接着,朱慈烺详细阐述了“清田”政策的初衷、细则以及对主动配合者的优待,并公布了此次肃奸抄没逆产的处置方案——主要用于安置流民、犒赏军功、兴修水利及支持格物院。他特别强调,朝廷并非要打击所有士绅,而是要将那些依附在国家肌体上、甚至通敌叛国的蛀虫清除出去,保护大多数安分守己者的利益,共同壮大国家的力量。

  “朝廷欲设‘劝农司’,推广新式农具、选育良种;欲设‘市舶司’,重整海贸,与番邦互通有无;欲广开‘格物学堂’,培养工匠人才……凡此种种,皆需诸位鼎力相助!朝廷愿与所有忠贞爱国之士,共享太平,共筑富强!”

  朱慈烺描绘了一幅虽然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他没有空谈道德文章,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迫在眉睫的危机,来争取理解与支持。

  会后,皇帝还特意留出时间,让代表们畅所欲言。有人对清田细则提出疑问,有人对胥吏执行中的偏差表示不满,也有人对未来的商贸政策充满兴趣……朱慈烺或亲自解答,或令相关部院官员记录在案,承诺核查改进。

  这场别开生面的“代表大会”,虽然不可能立刻消除所有隔阂与疑虑,但它成功地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皇帝重视江南民心,愿意沟通;朝廷的改革方向明确,态度坚决;通敌叛国绝无出路,忠君爱国则有功必赏。

  当与会代表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文华殿时,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许多人心中都清楚,江南的天,确实变了。皇帝年轻,却手段老辣,意志坚定。与其对抗,不如顺势而为,或许还能在新的格局中,为自己和家族谋得一席之地。

  “星火汇聚,亦可燎原。”朱慈烺站在殿阁上,望着那些远去的身影,低声自语。他知道,仅仅依靠雷霆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更广泛的支持基础,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动员起来,投入到抗清和建国的大业中。

  这次大会,是他整合内部力量、构建抗清统一战线的重要一步。尽管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汇聚了更多星火的前路,显然比孤军奋战时,要明亮得多。凛冬虽寒,但春日的希望,已在这金陵城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