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新政涟漪动四方-《日曜南明》

  南京文华殿的江南士民代表大会虽已落幕半月有余,但其产生的涟漪,正伴随着渐暖的春风,悄然改变着江南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氛围,其影响之深远,远超一场单纯的军事胜利。

  那些与会的代表,尤其是庶民地主、寒门学子和工商界人士,回到各自家乡后,俨然成了朝廷新政最有力的宣传员。在乡村的祠堂、在城镇的茶肆、在士子聚集的书院,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面圣的经历:皇帝如何不穿龙袍而着常服,如何耐心倾听他们这些的诉求,如何条分缕析地阐释清田、劝农、兴商等政策的深远意义,以及朝廷对通敌叛国者虽远必诛的零容忍态度。

  这些来自自己人的现身说法,带着真切的情感和细节,比官府的公文告示更具说服力,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底层民众和中小阶层对朝廷的疑虑与抵触。原来皇上并非不近人情清田是为了养兵抗虏通虏是真的要杀头抄家......这些观念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逐渐渗透到市井乡野。

  与此同时,朝廷对苏州王氏、松江沈氏等叛逆家族的雷霆处置,以及随后发布的、将抄没逆产明确用于安置流民、犒赏军功、兴修水利及支持格物院的公告,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与示范效应。那贴在豪门大宅上的封条,那公告栏里罗列的罪证,那开始流向灾民和军营的钱粮,都成了无声却有力的宣告。

  许多原本对阳奉阴违、或心存观望的中小士绅,开始重新掂量利弊。继续对抗,可能人财两空,甚至背上叛国罪名,如同王、沈两家一样身死族灭;而主动配合,虽然会损失部分隐匿的田产,但或许能保住家业根基,甚至能在朝廷新设的劝农司市舶司等机构中,凭借合作的态度和原有的资源,寻得新的发展机会。

  于是,在苏松常嘉等府县,出现了一种微妙却持续的变化:前往清田使司主动申报田产、配合官府丈量的士绅逐渐增多;一些地方官员也明显感觉到,推行新政的阻力减小了,衙门办事似乎顺畅了不少;甚至开始有士绅主动捐输钱粮,支援前线,以示对朝廷抗清事业的支持。

  当然,暗中的不满与怨恨并未完全消失,只是转入了更深的层面,变得更加隐蔽。但至少表面上,江南的局势正朝着朱慈烺期望的方向发展——人心渐稳,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朝廷的政令得以更顺畅地执行,财赋收入也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

  这一积极的变化,也如同水波般扩散,影响到了对湖广、江西等尚处于半独立状态地区的渗透策略。史可法依照朱慈烺的旨意,向何腾蛟、袁继咸发出了措辞更明确、要求更具体的指令,限期剿灭辖区内的左良玉残部,并开始着手清查卫所屯田,为后续朝廷政策的推行做准备。文书的语气虽依旧保持着对地方大员的客气,但背后的压力已然不同往日。何、袁二人接到文书,再结合江南传来的种种消息,心中滋味复杂,知道再像以前那样阳奉阴违、敷衍了事,恐怕难以维系与中央的关系了。

  西线,安庆。

  秦良玉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加紧了对忠贞营的整训。朝廷委派的军官已基本掌控了部队的指挥、训练和后勤体系,李自成旧部那股特有的悍勇之气与野性,被逐渐纳入朝廷军队的纪律框架之内。虽然偶尔仍有摩擦,个别原流寇将领对严格的军纪颇有微词,但在秦良玉的个人威望、朝廷充足粮饷的保障以及弘光一式燧发枪的武装下,整体整合进展顺利,这支军队正在脱胎换骨。

  这一日,秦良玉正在校场观看忠贞营的队列与火器操演,忽有亲兵来报,营外来了大批荆西方向的百姓,风尘仆仆,衣衫褴褛,自称是刘宗敏将军的旧部眷属,前来投奔。

  秦良玉心中一动,意识到此事关系重大,亲自前往营门查看。只见营外黑压压地聚集了数百名老弱妇孺,个个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惶恐。见到秦良玉的旗号,人群一阵骚动,纷纷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细细询问之下才得知,李自成率核心部众归顺朝廷后,其留在荆西山区的部分老营眷属,因失去武装庇护,又遭当地官府和与之有仇的地方士绅的清算、逼迫,田地房屋被占,难以生存,只得扶老携幼,千里迢迢,沿途乞讨,前来寻找依靠。

  秦良玉看着这些凄惶无助的百姓,心中恻然。她深知,这些眷属的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忠贞营的军心稳定。她立刻下令,拨出营粮,就地设粥棚赈济,并腾出部分备用营房予以临时安置,同时派军医查看其中患病者。

  处理完紧急事务,她立刻修书一封,以六百里加急急报南京,详细陈述此事原委,并建议朝廷尽快出台政策,妥善安置这些来归眷属。她在信中强调,此举既可稳定忠贞营军心,消除降将后顾之忧,亦可彰显皇恩浩荡,吸引更多尚在观望或流散的势力来归,于大局有利。

  朱慈烺接到秦良玉的奏报,立刻批示:准其所请。着户部拨付专款,于安庆左近择合适荒地设立归义庄,统一规划,建造房舍,妥善安置这些来归眷属。分给荒地,贷给种子、耕牛,助其安家立业,并免除前三年的税赋。同时,他明确下旨告知刘宗敏等原李自成部将,朝廷绝不会亏待任何真心归顺者及其家小,令其安心为国效力。

  消息传到正在整训的忠贞营,那些原本心中还有些忐忑、尤其是牵挂家小的将领,如刘宗敏等人,见朝廷如此迅速、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家眷,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对朝廷的忠诚度无形中增加了几分,训练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这也为日后驱使这支经历过血火考验的力量北上作战,消除了最大的潜在隐患。

  江南的人心凝聚,西线的整合深化,都预示着南明内部正变得更加团结,更有力量。朱慈烺推行的新政,开始超越简单的和范畴,向着更深远的社会治理、人心争夺和利益整合层面拓展,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夯实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