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凤阳祭祖与暗流涌动-《日曜南明》

  弘光元年十月,深秋的淮西大地带着战火洗礼后的肃杀与一丝重建的生机。在重重精锐武英营官兵的护卫下,大明弘光皇帝朱慈烺的銮驾,抵达了阔别已久的帝乡——凤阳。

  此时的凤阳府城,城墙之上仍可见激烈攻防留下的斑驳痕迹,但城头已然重新插上了大明旗帜,猎猎作响。百姓们被组织起来,夹道跪迎圣驾,他们的脸上混杂着敬畏、好奇,以及一丝摆脱鞑虏统治后的庆幸。尽管朝廷的“清田”风声也让他们对未来有些不安,但皇帝亲临、光复祖陵的荣耀,暂时压过了一切。

  朱慈烺没有乘坐华丽的玉辂,而是骑在一匹雄健的御马上,身着一袭象征武力的绛色龙纹箭衣,外罩玄色大氅,目光沉静地扫过沿途景象。他看到了被战火部分损毁的屋舍,也看到了正在官兵组织下清理废墟、修复城墙的民夫。这是他的“新”政之一,以工代赈,既快速恢复要地防御,也让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一口饭吃,同时将朝廷的影响力更直接地渗透到基层。

  銮驾抵达规模宏大的皇觉寺暂歇。次日,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祭拜祖陵大典。

  钟鼓齐鸣,香烟缭绕。在文武重臣、勋贵宗亲的簇拥下,朱慈烺身着庄严的衮服,一步步登上长长的神道,走向埋葬着太祖朱元璋父母及先祖的陵寝。仪仗森严,礼官唱喏,一切都遵循着古老的礼制。

  然而,在亲手将祭酒洒向黄土,诵读由黄道周精心撰写的祭文时,朱慈烺的心境却与这古老仪式所要求的情感略有不同。他没有多少“光复祖业、告慰先祖”的激动,更多的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审视着这片朱明王朝的龙兴之地。

  “朕,朱慈烺,后世魂灵,承此躯壳,担此国运。”他在心中默念,与那冥冥中可能存在的太祖英灵对话,“今日在此立誓,必以非常之手段,行非常之事,涤荡腥膻,重振华夏。或许过程酷烈,或许不容于腐儒,但求结果,不问过程。若太祖在天有灵,望助我,亦或……鉴之。”

  他的声音在祭文中段陡然提高,透过扩音的礼器,清晰地传遍整个陵前广场:“……自虏酋犯顺,神州板荡,陵寝蒙尘,朕心实痛!幸赖将士用命,忠臣效死,终克复旧土,得谒陵前!然江淮之外,虏骑仍炽;天下苍生,犹陷水火!此非安居享乐之时,亦非空谈仁义之机!朕今于太祖陵前立誓,必当克承遗志,锐意革新,扫清六合,重整河山!凡我臣工,宜体朕心,同心戮力,共济时艰!若有阳奉阴违,阻挠新政,乃至通敌卖国者,虽勋贵宗亲,亦必明正典刑,绝不姑息!”

  这番祭文,与其说是告慰先祖,不如说是一篇面向所有臣民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尤其是最后几句,杀气凛然,让在场许多心思各异的官员,如魏国公余脉、以及一些与江南士绅关系密切的官员,都不由得心中一寒。他们明白,这位年轻皇帝的“清田”和“肃奸”,绝不会因淮西大捷而停止,反而会借此大胜之威,更加雷厉风行地推进。

  祭陵结束后,朱慈烺并未在凤阳过多停留。他留下马祥麟部继续巩固淮西防务,并叮嘱其与徐州高杰、扬州黄得功部密切联络,警惕清军反扑。随后,銮驾启程返回南京。

  然而,在抵达南京城外时,朱慈烺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命大部仪仗及随行官员按制入城,自己则只带了韩赞周及数十名精干便装的东厂番子,悄然脱离大队,消失在南京周边纵横的水网与市镇之中。

  他要亲眼去看一看,这江南腹地,这帝国目前最核心的统治区域,在那些捷报和奏章之下,真实的面貌究竟如何。新政的推行,到底在民间激起了怎样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