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冬日的,带着一种江南特有的湿冷,侵入骨髓。
位于玄武湖附近的一处僻静公馆内,壁炉烧得正旺,却似乎驱不散满室的清冷与忧思。
蒋士云穿着一身素雅的藕荷色旗袍,肩上搭着一条柔软的喀什米尔披肩,独自坐在窗前的沙发上。
她手中捧着一本法国诗集,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失神地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枝桠,以及远处那若隐隐现的、象征着权力中心的建筑轮廓。
几天前,《纽约时报》那篇石破天惊的报道,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哗然,她也已知晓。起初是震惊与生理性的不适,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掺杂着痛楚与一丝莫名释然的情绪。
那些证据,坐实了日本人的残暴,也仿佛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那个男人——张学良,当初在西安行险一搏的迫不得已与正确性。
她的思绪飘回了不久前的北平。
顺承王府的书房里,他眉宇间的挣扎与最终下定决心的决绝,依然清晰如昨。他握着她的手,说:“士云,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亦必须为之。对不住,又要让你担心了。”那时,她便知道,他选择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甚至可能万劫不复的道路。
如今,他一语成谶。
身陷囹圂,外界舆论纷扰,而南京城内的暗流,比这冬日的湖水更要冰冷刺骨。
“小姐,”贴身的女佣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禀报,“孔夫人那边递来话,说明日的茶会,请您务必出席。”
蒋士云微微蹙眉。
孔夫人(宋霭龄)的茶会,是南京官太太圈子里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之一。此刻邀请她,用意不言自明——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试探。
所有人都知道她与张学良过往甚密,在如今这个敏感时刻,她的出现本身就会引来无数猜测。
她沉默了片刻。
去,意味着她要再次踏入那个浮华与算计并存的漩涡,要面对各种或同情、或嘲讽、或探究的目光。
不去,则可能被视为一种消极的对抗,或许会对汉卿的处境更为不利。
“回复孔夫人,多谢她的美意,我明日准时到。”蒋士云的声音平静,带着她一贯的从容。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世界里,她或许无法像男人那样纵横捭阖,但她有自己的战场
——客厅、沙龙、以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谈碎语。她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智慧,去倾听,去分辨,甚至去施加一些微小的影响。
女佣应声退下。蒋士云起身,走到书桌前,铺开信笺。她不能直接给被软禁的张学良写信,那会给他和她都带来麻烦。但她可以写给远在上海的张宗兴。
她知道张宗兴与汉卿是结拜兄弟,知道他在上海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些证据,很可能就出自他手。
她用词极其谨慎,没有提及任何敏感字眼,只是以问候旧友的口吻,询问近况,并隐晦地提及“北地风寒,故人尤需珍重,盼南国消息,可慰牵挂”。她相信,以张宗兴的聪明,定能明白她是在询问少帅的处境,并表达支持。
封好信,她唤来最信任的老管家,低声吩咐道:“想办法,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把这封信送到上海法租界,‘仙乐门’的张宗兴先生手上。务必稳妥。”
老管家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将信仔细收好。
做完这一切,蒋士云走到穿衣镜前。镜中的女子,容颜依旧美丽,眉眼间却染上了挥之不去的轻愁。她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努力让眼神恢复往日的清亮与坚定。
她想起汉卿曾笑言,说她身上有“古仕女的风骨,兼有新女性的英气”。那时只当是情人间的溢美之词,如今想来,或许他早已看穿她内心的坚韧。
夜色渐深,南京城万家灯火。蒋士云知道,在这座看似平静的都城之下,正进行着一场关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无声博弈。
她,蒋士云,虽是一介红颜,身处深闺,却也决心在这盘大棋中,落下属于自己的一子。
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为了那份曾经刻骨铭心、如今已化为深沉牵挂的情义,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良知。
她孤身一人,却愿以柔弱的肩膀,分担一份时代的沉重。
位于玄武湖附近的一处僻静公馆内,壁炉烧得正旺,却似乎驱不散满室的清冷与忧思。
蒋士云穿着一身素雅的藕荷色旗袍,肩上搭着一条柔软的喀什米尔披肩,独自坐在窗前的沙发上。
她手中捧着一本法国诗集,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而是失神地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枝桠,以及远处那若隐隐现的、象征着权力中心的建筑轮廓。
几天前,《纽约时报》那篇石破天惊的报道,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哗然,她也已知晓。起初是震惊与生理性的不适,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掺杂着痛楚与一丝莫名释然的情绪。
那些证据,坐实了日本人的残暴,也仿佛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那个男人——张学良,当初在西安行险一搏的迫不得已与正确性。
她的思绪飘回了不久前的北平。
顺承王府的书房里,他眉宇间的挣扎与最终下定决心的决绝,依然清晰如昨。他握着她的手,说:“士云,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亦必须为之。对不住,又要让你担心了。”那时,她便知道,他选择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甚至可能万劫不复的道路。
如今,他一语成谶。
身陷囹圂,外界舆论纷扰,而南京城内的暗流,比这冬日的湖水更要冰冷刺骨。
“小姐,”贴身的女佣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低声禀报,“孔夫人那边递来话,说明日的茶会,请您务必出席。”
蒋士云微微蹙眉。
孔夫人(宋霭龄)的茶会,是南京官太太圈子里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之一。此刻邀请她,用意不言自明——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试探。
所有人都知道她与张学良过往甚密,在如今这个敏感时刻,她的出现本身就会引来无数猜测。
她沉默了片刻。
去,意味着她要再次踏入那个浮华与算计并存的漩涡,要面对各种或同情、或嘲讽、或探究的目光。
不去,则可能被视为一种消极的对抗,或许会对汉卿的处境更为不利。
“回复孔夫人,多谢她的美意,我明日准时到。”蒋士云的声音平静,带着她一贯的从容。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世界里,她或许无法像男人那样纵横捭阖,但她有自己的战场
——客厅、沙龙、以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谈碎语。她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智慧,去倾听,去分辨,甚至去施加一些微小的影响。
女佣应声退下。蒋士云起身,走到书桌前,铺开信笺。她不能直接给被软禁的张学良写信,那会给他和她都带来麻烦。但她可以写给远在上海的张宗兴。
她知道张宗兴与汉卿是结拜兄弟,知道他在上海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些证据,很可能就出自他手。
她用词极其谨慎,没有提及任何敏感字眼,只是以问候旧友的口吻,询问近况,并隐晦地提及“北地风寒,故人尤需珍重,盼南国消息,可慰牵挂”。她相信,以张宗兴的聪明,定能明白她是在询问少帅的处境,并表达支持。
封好信,她唤来最信任的老管家,低声吩咐道:“想办法,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把这封信送到上海法租界,‘仙乐门’的张宗兴先生手上。务必稳妥。”
老管家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将信仔细收好。
做完这一切,蒋士云走到穿衣镜前。镜中的女子,容颜依旧美丽,眉眼间却染上了挥之不去的轻愁。她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背脊,努力让眼神恢复往日的清亮与坚定。
她想起汉卿曾笑言,说她身上有“古仕女的风骨,兼有新女性的英气”。那时只当是情人间的溢美之词,如今想来,或许他早已看穿她内心的坚韧。
夜色渐深,南京城万家灯火。蒋士云知道,在这座看似平静的都城之下,正进行着一场关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无声博弈。
她,蒋士云,虽是一介红颜,身处深闺,却也决心在这盘大棋中,落下属于自己的一子。
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为了那份曾经刻骨铭心、如今已化为深沉牵挂的情义,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良知。
她孤身一人,却愿以柔弱的肩膀,分担一份时代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