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北上的列车-《拥兵三十万,汉卿你的感情在哪?》

  张宗兴躺在驶往北平的专列包厢里,

  列车每一下颠簸都让他的伤口如刀割般疼痛。

  雷彪小心地为他更换渗血的绷带,眼中满是忧虑。

  “兴爷,您这身子骨实在不宜长途奔波...”

  “再不去就来不及了。”张宗兴望着窗外飞逝的华北平原,

  “土肥原这一招太毒,必须让少帅早作准备。”

  列车经过山东境内时,突然紧急刹车。前方传来枪声和骚动。

  “怎么回事?”雷彪警惕地拔枪。

  包厢门被敲响,列车长惊慌汇报:“张先生,前方有土匪劫车!说是要抓汉奸!”

  张宗兴冷笑:“怕是日本特务假扮的。”他示意雷彪,“按第二方案行事。”

  几分钟后,一伙持枪匪徒冲进头等车厢。

  为首的刀疤脸踹开包厢门:“姓张的!出来受死!”

  但包厢内空无一人,只有窗帘微微晃动。

  “追!他们跳车了!”

  匪徒们慌忙跳下列车,却在路基旁踩中埋伏!

  杜月笙提前安排的青帮弟子从玉米地杀出,很快制服了这群“土匪”。

  审讯结果令人心惊:竟是北平某军阀手下,受日本人收买!

  “连北平都不安全了...”雷彪后怕道。

  张宗兴却从暗格中现身:“正好,给少帅带份‘见面礼’。”

  北平,顺承王府

  张学良见到重伤的张宗兴,又惊又怒:“胡闹!伤成这样还来北平!”

  “六哥,长话短说。”张宗兴递上审讯记录,“您身边有内奸。”

  记录显示,收买军阀的竟是张学良的某个贴身副官!

  这个副官常年向日本特务提供东北军情报。

  张学良脸色铁青,立即下令密捕副官。

  审讯后更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九一八事变前,正是这个副官向日军提供了北大营布防图!

  “我待他如兄弟啊!”张学良颓然坐倒,“为什么...”

  “因为日本人许他当‘满洲国’高官。”张宗兴咳嗽着,“六哥,该清理门户了。”

  当夜,东北军内部展开秘密清洗,抓获潜伏特务十七人。

  但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南京的密令

  蒋介石突然电令张学良:立即率部西进“剿共”,否则断饷。

  “老蒋这是逼我放弃华北!”张学良怒摔电报。

  张宗兴却看出更深层意图:

  “他是怕您与共产党接触。周先生来上海的事,军统肯定报告了。”

  正说着,副官急报:日本关东军正在热河边境集结,似有南下企图!

  “前狼后虎啊...”张学良苦笑,“宗兴,若是你,当如何?”

  张宗兴凝视地图,想起历史走向:

  “六哥,热河必失。但我们可以用空间换时间。”

  他在图上画出几条防线:

  “重点守长城各关口。特别是古北口、喜峰口,那里易守难攻。”

  又补充道:

  “更关键的是敌后工作。杜爷的人在热河经营多年,可组织游击战。”

  上海危局

  此时上海传来急电:

  日军发动总攻!十九路军弹尽粮绝,被迫后撤!杜月笙重伤!

  张宗兴心急如焚,却无法立即返回。

  他电告杜月笙:“实施‘涅盘计划’。”

  所谓“涅盘”,是焚毁所有重要设施,不给日军留下完好物资。

  同时组织难民大转移。

  危急关头,各地爆发更大规模抗日浪潮:

  ?广州十万工人游行,要求北上参战

  ?四川军阀刘湘宣布“川军愿效死”

  ?连偏远的青海都派出骑兵千里驰援

  特别是上海市民。在军队撤退后,他们用桌椅、沙包筑起街垒,用菜刀、棍棒与日军搏斗。许多老人、妇女为掩护年轻人转移,故意暴露自己吸引火力。

  延安,

  毛泽东果断下令:红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敌后!同时公开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宣布愿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这份宣言震撼全国。连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共产党这一手,抢尽了民心。”

  北平,

  张宗兴伤稍好转,立即着手整顿北平防务。他发现城防空虚,连像样的高射炮都没有。

  “必须争取时间。”他建议张学良,“可以用谈判拖延日军进攻。”

  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谈判戏”上演。张学良派人与关东军周旋,故意在细节上纠缠。暗地里,抓紧加固工事,调配兵力。

  ......

  1933年元旦,一个寒冷清晨。

  热河前线突然传来巨响——日军提前发动进攻!

  但出乎意料,他们在中国军队预设的雷区损失惨重。

  杜月笙组织的敌后游击队切断了日军补给线。

  日本国内舆论哗然,反战声浪高涨。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宣布对日禁运石油!英国冻结日本资产!

  “时机到了!”张宗兴激动地说,“六哥,该反攻了!”

  但就在张学良准备下令时,南京连发十二道金牌:

  “严禁主动出击!违者军法处置!”

  蒋介石甚至派嫡系部队监视东北军,严防“擅自行动”。

  ......

  深夜,张学良与张宗兴对饮。

  “宗兴,我可能要做个悖逆之人了。”

  “六哥是指...”

  “兵谏。”张学良眼中闪着决绝的光,“逼蒋抗日。”

  张宗兴心中巨震。

  他知道历史上西安事变的重要性,但没想到自己竟成为推动者之一。

  “我陪六哥。”他郑重举杯。

  两只酒杯相碰,注定改变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

  此时窗外,北平飘起大雪。

  白色覆盖了这座古都,也暂时掩盖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而远在上海,杜月卿从病床上坐起,对心腹说:“准备一下,该去香港了。”

  乱世中,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的为义,有的为生,但共同编织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