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傀儡之影-《拥兵三十万,汉卿你的感情在哪?》

  就在上海滩的抗日烽火愈演愈烈之时,远在东北的长春(当时称新京),

  另一场影响深远的闹剧正在上演。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宣告成立,

  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持下,就任“执政“。

  长春,伪满洲国执政府

  溥仪身着西式礼服,站在镜子前,任由日本侍从为他整理衣领。

  镜中的他面色苍白,眼神中带着几分惶恐与不安。

  窗外传来零星的欢呼声,那是日本人事先安排好的“民众庆祝“。

  “陛下,登基典礼马上就要开始了。”关东军特使石原莞尔走进来,语气恭敬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强势。

  溥仪微微颤抖:“石原先生,朕...我...”

  “陛下不必担心,”石原莞尔微笑着,眼神却冰冷如刀,“关东军会确保一切顺利。只要陛下配合,恢复大清荣光指日可待。”

  典礼上,溥仪机械地念着日本人准备好的演讲稿,声音干涩。

  台下坐满了日本军官和少数被迫前来观礼的东北士绅。当他念到“日满亲善,共存共荣”时,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当晚,溥仪独自坐在寝宫内,望着窗外陌生的城市景象。这里不是紫禁城,没有他熟悉的红墙黄瓦,只有冰冷的日式建筑和无处不在的日本卫兵。

  “皇上,”老太监轻声提醒,“该用膳了。”

  溥仪看着桌上的日式料理,毫无食欲:“朕想喝一碗豆汁...”

  “这...这里没有豆汁,皇上恕罪。”

  这一刻,溥仪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傀儡,连想喝一碗豆汁的自由都没有。

  与此同时,上海租界内

  张宗兴看着报纸上溥仪登基的照片,愤怒地将报纸撕得粉碎:“数典忘祖!爱新觉罗氏的颜面都被他丢尽了!”

  杜月笙倒是很平静:“溥仪不过是个可怜人。真正可恨的是那些利用他的日本人,还有认贼作父的汉奸。”

  苏婉清正在为张宗兴换药,轻声说:“听说东北的同胞都在暗中抵抗。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组织了抗日义勇军,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麻烦。”

  “可惜我们远在上海,帮不上忙。”张宗兴叹息。

  赵铁锤一瘸一拐地走进来:“兴爷,少帅来电。北平局势有变,他要我们做好准备。”

  原来,溥仪登基的消息传到北平后,激起了东北军将士的强烈愤慨。许多官兵痛哭流涕,要求打回老家去。

  北平,顺承王府

  张学良看着东北地图,面色凝重。楚天佑站在一旁汇报:“少帅,各部将领纷纷请战,士气可用。但是...”

  “但是老蒋不让,是吗?”张学良冷笑。

  “委员长连发三电,要求我们保持克制。他还说...还说要以剿共为重。”

  高震山怒道:“剿共?老家都被日本人占了,皇上都成了傀儡,还要剿共?”

  张学良沉默良久,突然问:“天佑,如果我们单独行动,胜算几何?”

  楚天佑摇头:“日军在东北有十万精锐,且装备精良。我们虽有三十万之众,但装备落后,后勤不济。若是没有中央支持,恐怕...”

  就在这时,机要秘书送来一份密电。张学良看完后,脸色更加难看。

  “日本人要在东北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强迫农民离开家园,集中居住。这是要断绝抗日联军的生存基础啊!”

  东北,松花江畔

  李杜将军率领的抗日义勇军正在密林中艰难转战。由于日军的封锁,他们缺衣少食,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将军,又有一个村子被烧了。”侦察兵悲痛地报告,“日本人把老百姓都赶进了‘集团部落’,反抗的就地枪决。”

  李杜一拳砸在树上:“这群畜生!”

  “但是将军,老百姓还在暗中支持我们。”侦察兵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这是老乡们省下的粮食,让我们一定要收下。”

  看着那包杂合面,这个铁打的汉子流下了热泪。

  上海,法租界

  张宗兴决定采取行动。在杜月笙的协助下,他们开始组织“援东北义勇军募捐活动”。

  令人意外的是,活动得到了上海各界的热烈响应。商人捐款,工人捐物,甚至连舞女都捐出了自己的首饰。

  “这些都是同胞的血汗钱,”张宗兴对负责运送的阿明说,“一定要安全送到东北抗日联军手中。”

  苏婉清主动请缨:“让我去吧。我懂日语,也懂医术,可以帮上忙。”

  张宗兴犹豫不决。此去东北,路途遥远,危险重重。

  “让我为故乡做点事吧。”苏婉清恳切地说,“而且,我也想回去看看...看看现在的东北变成了什么样子。”

  最终,张宗兴同意了。在一个清晨,苏婉清带着筹集到的物资和药品,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长春,伪满洲国皇宫

  溥仪越来越感到自己处境的尴尬。日本人表面上对他恭敬,实际上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关东军的批准。

  一天,他偶然听到两个日本军官的对话:

  “这个傀儡皇帝还挺配合的。”

  “哼,要不是需要他这块招牌,早就...”

  溥仪躲进寝宫,痛哭失声。他想起了张宗兴等人在上海的抗日行动,心中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

  伪满洲国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除了日本及其少数盟友外,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承认这个傀儡政权。

  在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了“不承认主义”声明,表示美国不承认任何违反《巴黎非战公约》的条约或协定。

  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派出了以李顿爵士为首的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真相。

  一个月后,上海

  张宗兴收到了苏婉清的来信。信中说,她已安全抵达东北,将物资交给了抗日联军。她还写道:

  “东北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的抗日决心从未动摇。每当我看到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的义勇军战士,就觉得自己在上海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信的末尾,苏婉清写道:“等战争结束,我们一起去松花江看日出吧。”

  张宗兴将信小心收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黑暗的时代,爱情和希望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人们前行。

  窗外,上海滩的夜晚依旧喧嚣。

  但张宗兴知道,在这片繁华背后,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

  而他,将继续在这场搏斗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直到最后的胜利。

  新的斗争还在继续,而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紧密相连。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