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奏折汇阁现端倪,首辅命查揭隐情-《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夕阳的金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将内阁值房的窗棂染成暖黄色。

  此时,三法司的奏折已陆续送到,堆在案上像座小山。

  杨一清负责整理奏折。

  他先拿起刑部的奏折,一一翻看。

  嘴角渐渐露出笑容。

  刑部官员的意见多是 “赞同条例核心,建议细化地方执行细节”,条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甚至有人附上了 “地方贪腐案例分析”,可见是认真研读了。

  接着,他拿起大理寺的奏折。

  大理寺的奏折数量比刑部少,却也各有见地。

  有人建议 “增设贪腐案再审机制”,有人提出 “区分主动贪腐与被动牵连的量刑标准”,多元而务实,毫无敷衍之感。

  “刑部和大理寺倒是用心了。” 杨一清轻声赞叹。

  随后,他将两司奏折分类整理好,贴上标签,才拿起都察院的奏折。

  可刚翻了三本都察院的奏折,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第一本写 “条例过严,恐伤文官体面,建议放宽量刑”。

  第二本几乎是同样的措辞。

  第三本除了开头加了句 “臣附议前论”,内容完全雷同。

  杨一清心里犯嘀咕:“单独上奏怎么会如此雷同?难道都察院的官员想法竟这般一致?”

  他耐着性子继续翻。

  一连翻了十几本,全是 “反对条例过严” 的论调,甚至连 “恐影响文官积极性” 的理由都一字不差。

  翻到最后两本时,他的手指顿住了。

  这两本奏折的封皮有些磨损,边缘有明显的折痕,像是被人反复翻看、揉捏过,与其他崭新的奏折形成鲜明对比。

  他打开其中一本,是张谦所写。

  字里行间满是对 “贪腐无特权” 的赞同,言辞恳切。

  另一本是王伦的,不仅赞同条例,还提出了 “简化地方证据收集” 的合理建议。

  “不对劲!都察院定有猫腻!” 杨一清猛地站起身,案上的墨锭都被碰倒。

  “多数意见雷同,偏这两份赞同奏折被反复翻看,定是有人在背后操控!”

  他想起三天前刘宇离宫时阴沉的脸色,心里瞬间有了答案。

  十有八九是刘宇恐吓下属,逼他们写违心的反对意见。

  而这两份赞同奏折,怕是让刘宇动了怒,才被反复翻看琢磨。

  杨一清不敢耽搁,抱着都察院的奏折快步走出值房,直奔李东阳的公房。

  此时李东阳正在批阅国子监武科的招生简章。

  见杨一清神色匆匆,还抱着一摞奏折,连忙放下笔。

  “一清,怎么了?可是奏折有问题?”

  “首辅您看!” 杨一清将都察院的奏折扔在案上。

  “您看这些反对奏折,措辞几乎一模一样,哪像是单独上奏?还有这两份赞同奏折,边缘全是折痕,明显被人反复看过!”

  李东阳拿起奏折翻看,越看脸色越沉。

  等看到张谦和王伦的奏折时,气得一拍案几。

  “岂有此理!刘宇竟敢把都察院当自家后院,公然恐吓下属、操控意见!”

  “陛下特意定下‘单独上奏’的规矩,就是为了听真实声音,他倒好,阳奉阴违,简直无法无天!”

  杨一清躬身道:“属下猜测,刘宇定是怕都察院出现太多赞同意见,触怒陛下,才逼下属写反对奏折,这两份赞同的,怕是漏网之鱼,还被他反复刁难了!”

  “定是如此!” 李东阳咬牙道。

  “张谦是老御史,素有风骨,王伦年轻却正直,两人定是不肯屈从,才写下真实意见。”

  “刘宇这是想一手遮天,把都察院变成他维护文官特权的工具!”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杨一清吩咐道:“你立刻把都察院的奏折分类。”

  “雷同的反对奏折归为一类,贴上‘疑似被操控’的标签。”

  “张谦和王伦的赞同奏折单独放,附上他们的履历,证明两人品行端正。”

  “再把刑部、大理寺的奏折也一并整理好。”

  “另外,你把发现的疑点写成说明:都察院意见雷同率过高、赞同奏折有折痕、刘宇离宫时神色异常等,一一列明,不许遗漏!”

  “属下遵旨!” 杨一清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心里既愤怒又解气。

  总算有人能揭穿刘宇的小动作了。

  李东阳坐在案前,看着都察院的奏折,心里暗叹。

  陛下果然有先见之明,若是没定 “单独上奏” 的规矩,怕是真要被刘宇蒙骗过去,以为都察院上下都反对条例。

  他拿起张谦的奏折,看着 “惟愿执法必严,不分文武” 的字句,眼眶微微发热。

  大明还有这样的直臣,真是社稷之幸。

  不多时,杨一清就整理完毕,将分类好的奏折和疑点说明送到李东阳面前。

  李东阳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才将所有材料收拢好,放进一个锦盒里,起身道:“备轿,随我去坤宁宫暖阁,把这事禀报陛下,绝不能让刘宇的小动作得逞!”

  “首辅,要不要先派人去都察院核实一下?” 杨一清问道,怕仅凭奏折不足以定罪。

  李东阳摇头:“不必,这些证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陛下英明,一看便知。”

  “再说,派人去反而打草惊蛇,让刘宇有了准备。”

  他拎着锦盒,快步走出公房,杨一清紧随其后。

  内阁的小吏见首辅神色凝重,都不敢多问,连忙备好了轿子。

  轿子驶出内阁,朝着坤宁宫方向而去。

  李东阳坐在轿里,心里五味杂陈。

  既有对刘宇专横的愤怒,也有对张谦、王伦正直的欣慰,更有对陛下远见的敬佩。

  “陛下定能严惩刘宇,还都察院一个清明。” 李东阳轻声自语,眼神越发坚定。

  坤宁宫暖阁内,朱厚照刚草拟完条例宣传方案的初稿,正让张永帮忙誊抄。

  就听到太监通报:“陛下,李首辅求见,说有三法司奏折的急事禀报。”

  “让他进来。” 朱厚照放下笔,心里隐约猜到。

  定是都察院那边出了问题,不然李东阳不会如此急切。

  李东阳走进暖阁,躬身行礼后,将锦盒递上前。

  “陛下,三法司的奏折已整理完毕,但都察院的奏折疑点重重,臣怀疑刘宇恐吓下属、操控意见,特来禀报。”

  朱厚照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雷同的反对奏折、有折痕的赞同奏折、详细的疑点说明,一目了然。

  他拿起张谦和王伦的奏折,仔细读完,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刘宇倒是本事不小,敢在朕的眼皮底下搞小动作。”

  李东阳躬身道:“陛下,刘宇此举不仅违逆圣意,更是把都察院变成了私器,若不严惩,恐难服众,也会影响条例的推行。”

  朱厚照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摩挲着那两份有折痕的奏折,眼神深邃。

  他早就料到会有人搞小动作,却没想到刘宇如此大胆,竟敢公然恐吓下属。

  “你先退下吧,容朕想想。” 朱厚照淡淡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臣遵旨。” 李东阳躬身行礼,转身离去。

  他知道,陛下定不会轻饶刘宇,正德新政的根基,绝不容许任何人动摇。

  暖阁内只剩下朱厚照一人。

  他看着案上的奏折,眼神越发冰冷。

  刘宇想维护文官特权,阻挠条例推行,那他就要让刘宇知道,什么叫 “法不阿贵”,什么叫 “天子无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