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暖阁的晨光,刚刚漫过金砖地面。
此时,内阁、六部的堂官们已齐刷刷站在两侧。
李东阳扶着腰间的玉带,目光缓缓扫过身旁的韩文、张升。
他见众人都在悄悄交换眼神,嘴角还带着几分疑惑。
毕竟,卯时三刻刚到,陛下却还没来,谁都猜不透这议事的由头。
“回首辅,您说陛下这是要议什么?”
户部尚书韩文凑到李东阳身边,声音压得极低。
“不会是为了皇庄那几个老顽固吧?昨天陛下发了那么大的火。”
李东阳捻着胡须,眉头微微蹙起。
“不好说。昨天传旨时没提缘由,说不定是为了欧阳铎江西清丈的事,也可能…… 是为了商税。”
礼部尚书张升也插了话。
“依老夫看,说不定是要议封后的后续典礼,毕竟封后大典刚过,还有些细节没敲定。”
京营总兵江彬性子急,忍不住哼了一声。
“管他议什么,只要不是让京营裁军,怎么着都行。”
司礼监掌印萧敬则揣着明白装糊涂,枯瘦的手指捻着拂尘。
“咱家只知道陛下的心思深,等会儿陛下说什么,咱们听着就是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暖阁里的议论声像煮开水似的。
直到殿外传来张永的唱喏声:“陛下驾到 ——”
议论声瞬间消失。
大臣们齐刷刷转身,对着门口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穿着明黄常服,缓步走进暖阁。
阳光落在他身后的龙纹上,泛着淡淡的金光。
他走到龙椅上坐下,抬手道:“都起来吧,赐座。”
张永连忙指挥小太监搬来锦凳。
大臣们谢恩后坐下,目光都落在朱厚照身上,等着他开口。
朱厚照却没直奔主题,反而端起茶杯,慢悠悠喝了一口。
“朕今天想跟诸位聊聊天,聊聊咱们大明的过往。”
“太宗爷永乐年间,派郑和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仁宗爷、宣宗爷承继大统,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那时候的大明,是何等繁荣昌盛?”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陛下突然提这些旧事是什么意思。
却还是纷纷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永乐、宣德年间,确是我大明盛世。”
朱厚照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
“可到了正统十四年,一场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覆没,英宗北狩,瓦剌兵临北京城下,那时候的大明,差点就成了第二个南宋,甚至连南宋都不如 —— 南宋还有江南半壁江山,咱们当时连京城都快守不住了!”
暖阁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谁都知道,那场战役是大明的耻辱,也是心头的伤疤。
江彬是武将,对这段历史最清楚,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陛下说得对!当时若不是于少保挺身而出,咱们这些人,说不定早就成了瓦剌的俘虏!”
“江总兵说得好。”
朱厚照看向江彬,眼神里带着赞许。
“若不是景泰皇帝信任于谦,若不是于谦披甲守城,组织民壮、调配粮草,硬把瓦剌兵挡在城外,咱们现在哪还有机会坐在这里议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诸位以为,于谦于少保,算不算大明的功臣?算不算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
大臣们哪敢说 “不算”,纷纷点头。
“于少保乃国之柱石,当然是忠臣功臣!”
“可就是这样一位忠臣功臣,”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提高,手指重重敲在案上。
“在景泰皇帝病重后,却被英宗爷以‘谋逆’的罪名处死!虽然后来宪宗爷为他平反,先帝爷也追赠了‘肃愍’的谥号,可他的嗣孙于允忠,现在在杭州也只是个小小的千户,连个世袭的爵位都没有!”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像刀子似的扫过大臣们。
“诸位想想,于谦保了大明的江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他的后人也只能做个小官,这让天下那些想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贞之士,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心寒?会不会觉得,就算拼死效力,最后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暖阁里瞬间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李东阳心里 “咯噔” 一下,终于明白了陛下的用意。
陛下这是要给于谦追封世袭爵位!
可自古以来,文官除非有定国安邦的奇功,否则极少封世袭爵位,于谦虽有功,可打破 “文官不封世袭爵” 的规矩,可不是小事。
其他大臣也渐渐反应过来,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
有的低头沉思。
有的悄悄看李东阳的脸色。
有的则攥紧了朝服的衣角。
若是答应,就打破了祖制;若是不答应,陛下刚才的话已经把 “大义” 摆出来了,说他们不顾忠臣后人,寒了天下人的心,他们担不起这个罪名。
“韩大人,您看这事……”
韩文偷偷看了眼李东阳,见他眉头紧锁,也不敢说话。
张升摸了摸胡子,心里盘算着 “文官封爵” 的先例,却想不出一条。
江彬是武将,觉得于谦有功就该赏,可又怕掺和文官的事,只能闭嘴。
萧敬则眼观鼻、鼻观心,假装什么都没听懂。
朱厚照看着大臣们沉默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用于谦的功绩和 “天下人心” 堵上他们的嘴,让他们知道,打破祖制不是为了任性,是为了大明的未来。
他没有再追问,只是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着。
暖阁里的阳光渐渐升高,落在大臣们紧绷的脸上。
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算盘,却没人敢先开口表态。
沉默像一张网,笼罩着整个暖阁。
谁都知道,今天这个沉默,迟早要被打破。
可谁都不想做第一个开口的人。
毕竟,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爵位,更是大明传承百余年的祖制规矩。
此时,内阁、六部的堂官们已齐刷刷站在两侧。
李东阳扶着腰间的玉带,目光缓缓扫过身旁的韩文、张升。
他见众人都在悄悄交换眼神,嘴角还带着几分疑惑。
毕竟,卯时三刻刚到,陛下却还没来,谁都猜不透这议事的由头。
“回首辅,您说陛下这是要议什么?”
户部尚书韩文凑到李东阳身边,声音压得极低。
“不会是为了皇庄那几个老顽固吧?昨天陛下发了那么大的火。”
李东阳捻着胡须,眉头微微蹙起。
“不好说。昨天传旨时没提缘由,说不定是为了欧阳铎江西清丈的事,也可能…… 是为了商税。”
礼部尚书张升也插了话。
“依老夫看,说不定是要议封后的后续典礼,毕竟封后大典刚过,还有些细节没敲定。”
京营总兵江彬性子急,忍不住哼了一声。
“管他议什么,只要不是让京营裁军,怎么着都行。”
司礼监掌印萧敬则揣着明白装糊涂,枯瘦的手指捻着拂尘。
“咱家只知道陛下的心思深,等会儿陛下说什么,咱们听着就是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暖阁里的议论声像煮开水似的。
直到殿外传来张永的唱喏声:“陛下驾到 ——”
议论声瞬间消失。
大臣们齐刷刷转身,对着门口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穿着明黄常服,缓步走进暖阁。
阳光落在他身后的龙纹上,泛着淡淡的金光。
他走到龙椅上坐下,抬手道:“都起来吧,赐座。”
张永连忙指挥小太监搬来锦凳。
大臣们谢恩后坐下,目光都落在朱厚照身上,等着他开口。
朱厚照却没直奔主题,反而端起茶杯,慢悠悠喝了一口。
“朕今天想跟诸位聊聊天,聊聊咱们大明的过往。”
“太宗爷永乐年间,派郑和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仁宗爷、宣宗爷承继大统,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那时候的大明,是何等繁荣昌盛?”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陛下突然提这些旧事是什么意思。
却还是纷纷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永乐、宣德年间,确是我大明盛世。”
朱厚照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
“可到了正统十四年,一场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覆没,英宗北狩,瓦剌兵临北京城下,那时候的大明,差点就成了第二个南宋,甚至连南宋都不如 —— 南宋还有江南半壁江山,咱们当时连京城都快守不住了!”
暖阁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谁都知道,那场战役是大明的耻辱,也是心头的伤疤。
江彬是武将,对这段历史最清楚,忍不住攥紧了拳头。
“陛下说得对!当时若不是于少保挺身而出,咱们这些人,说不定早就成了瓦剌的俘虏!”
“江总兵说得好。”
朱厚照看向江彬,眼神里带着赞许。
“若不是景泰皇帝信任于谦,若不是于谦披甲守城,组织民壮、调配粮草,硬把瓦剌兵挡在城外,咱们现在哪还有机会坐在这里议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诸位以为,于谦于少保,算不算大明的功臣?算不算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
大臣们哪敢说 “不算”,纷纷点头。
“于少保乃国之柱石,当然是忠臣功臣!”
“可就是这样一位忠臣功臣,”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提高,手指重重敲在案上。
“在景泰皇帝病重后,却被英宗爷以‘谋逆’的罪名处死!虽然后来宪宗爷为他平反,先帝爷也追赠了‘肃愍’的谥号,可他的嗣孙于允忠,现在在杭州也只是个小小的千户,连个世袭的爵位都没有!”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像刀子似的扫过大臣们。
“诸位想想,于谦保了大明的江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他的后人也只能做个小官,这让天下那些想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贞之士,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心寒?会不会觉得,就算拼死效力,最后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暖阁里瞬间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李东阳心里 “咯噔” 一下,终于明白了陛下的用意。
陛下这是要给于谦追封世袭爵位!
可自古以来,文官除非有定国安邦的奇功,否则极少封世袭爵位,于谦虽有功,可打破 “文官不封世袭爵” 的规矩,可不是小事。
其他大臣也渐渐反应过来,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
有的低头沉思。
有的悄悄看李东阳的脸色。
有的则攥紧了朝服的衣角。
若是答应,就打破了祖制;若是不答应,陛下刚才的话已经把 “大义” 摆出来了,说他们不顾忠臣后人,寒了天下人的心,他们担不起这个罪名。
“韩大人,您看这事……”
韩文偷偷看了眼李东阳,见他眉头紧锁,也不敢说话。
张升摸了摸胡子,心里盘算着 “文官封爵” 的先例,却想不出一条。
江彬是武将,觉得于谦有功就该赏,可又怕掺和文官的事,只能闭嘴。
萧敬则眼观鼻、鼻观心,假装什么都没听懂。
朱厚照看着大臣们沉默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用于谦的功绩和 “天下人心” 堵上他们的嘴,让他们知道,打破祖制不是为了任性,是为了大明的未来。
他没有再追问,只是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着。
暖阁里的阳光渐渐升高,落在大臣们紧绷的脸上。
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算盘,却没人敢先开口表态。
沉默像一张网,笼罩着整个暖阁。
谁都知道,今天这个沉默,迟早要被打破。
可谁都不想做第一个开口的人。
毕竟,这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爵位,更是大明传承百余年的祖制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