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了,不好了,村长不好了!”突然,一阵惊慌失措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仿佛整个村庄都被这声惊叫给震得颤抖起来。
听到声音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面露惊愕之色,最近村子里喜气洋洋,突然出现这种呼喊声,大家纷纷担心发生了什么大事,不约而同地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快步走去。
到了村长家,才发现那个叫喊的人是张三。
原来,张三趁着家里的秋收都已接近尾声,那颗想要出去闲逛的心开始躁动不安。
于是,他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从家里跑了出来,心中盘算着去找李四和王五一起去县里好好享受一顿美食,犒劳一下自己。
张三先来到了李家村村长家,李四一走出房门就看到张三在自家门口徘徊,便心知肚明,连忙小跑出来迎接。
当他知道张三要约他去县里后,李四的心里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了。
不过,李四可不敢直接找自家老爹开口,毕竟他爹可是个严厉的人。
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身跑到自己亲娘面前,又是撒娇又是卖萌,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把亲娘给磨得同意了。
李四喜出望外,赶忙回屋换好衣服,然后像只做贼心虚的小老鼠一样,蹑手蹑脚地避开自家老爹,从院子里偷偷摸摸地溜出去,与张三成功汇合。
李四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李村长的眼睛,但李村长并没有出手阻拦。
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徐家村最近将他们发明的镰刀和打稻机贡献了出来,使得秋收工作变得异常简单高效,这对整个村子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李村长自然不好拒绝张三的请求;
其二,虽然李四在家里能帮着干些农活,但少了他一个人,对整体的工作影响并不大;
其三,李四之前的事情虽然有些过错,但也算是歪打正着,为村子立了一功,而且在这次秋收中,李四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李村长最终没有阻拦李四出来。
张三和李四在村口成功会合后,两人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勾肩搭背地一同前往杨家村寻找王五。
王五的情况与李四类似,他也很顺利地从家里走了出来。三人一见面,仿佛几辈子都没有出过村子似的,兴奋异常,迫不及待地朝着县城走去。
三人一路有说有笑,脚步轻快,很快就来到了县城。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直奔那家让他们惦记了整个秋收的早餐铺。一到店里,三人便轻车熟路地点起餐来,动作娴熟而老道,显然是这里的常客。
老板娘见到他们三个,不禁感到有些诧异,笑着问道:“你们可是好久都没来啦,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啦?”
“嘿嘿~,这不是秋收吗?在家忙得不可开交呢,这不,一忙完,我们兄弟几个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你这吃早餐啦!”
张三满脸笑容地对老板娘说道,其他两人也随声附和着。老板娘一听,顿时喜笑颜开,热情地招呼着他们,还特意多给他们送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汤。
张三他们三个慢悠悠地品尝着美味的早餐,一边吃一边感叹:“这才是生活啊!”
王五也深表赞同:“对啊,对啊,这几天可真是把我累坏了,今天可得好好补补!”
李四则笑着说:“就是,不过这次秋收还真多亏了你们村发明的那个神器,要不然我们可得累惨咯,这绝对是我出生以来最累的一次秋收啊~”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正当他们聊得正欢的时候,旁边同样在吃早餐的一桌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只听其中一个人说道:“哎,哎,哎,你们听说了没?今年的赋税增加了呢,而且听说提高了不少呢!”
“啊?不会吧,咱们这又没出什么事,怎么会突然增加赋税呢?”另一个人惊讶地回应道。”
““啥不能?县衙门口都贴出来了,好像说是北边那边干旱,粮食欠收,蛮子又要打过来了,军队的粮食可不能少啊!这不,咱这边今年风调雨顺的,就提高比例啦!”
刚听到旁边桌上的人谈税收时,张三就连忙示意自家兄弟安静下来,李四和王五本来还在闲聊,听到是关于税收的事,也赶紧闭上嘴巴,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
待那桌人说完,张三、李四和王五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将早餐钱放在桌上,然后像离弦的箭一样,起身朝着县衙飞奔而去。
他们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回头喊道:“老板娘,钱放桌上了哈!”
老板娘看着他们风风火火的背影,一脸茫然,摇摇头,把钱收起来后,就继续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张三三人一路狂奔,气喘吁吁地跑到县衙门口,只见县衙的告示栏前已经围了一群人,大家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张三他们顾不上休息,急忙挤进人群,好不容易挤到告示栏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让人眼花缭乱。
张三、李四和王五面面相觑,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他们仨都是不识字的大老粗,这告示栏上的字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天书一般,根本看不懂。
正当他们干着急时,李四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一位身穿长衫、手持折扇的书生模样的人正费力地挤过人群,径直朝着告示栏走去。
李四心中一动,连忙拉着自己的两个兄弟,快步迎上前去,拦住了书生的去路。
“这位兄台,请留步!”李四满脸堆笑地说道,“您看您这一身儒雅之气,想必是个有学问的人。我们哥仨都是大老粗,不识字,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告示栏上面都说了些啥啊?”
书生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三人,见他们衣着朴素,面露愁容,便心中了然。
他微微一笑,爽快地答应了李四的请求,“好说好说,都是些小事。”
听到声音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面露惊愕之色,最近村子里喜气洋洋,突然出现这种呼喊声,大家纷纷担心发生了什么大事,不约而同地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快步走去。
到了村长家,才发现那个叫喊的人是张三。
原来,张三趁着家里的秋收都已接近尾声,那颗想要出去闲逛的心开始躁动不安。
于是,他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从家里跑了出来,心中盘算着去找李四和王五一起去县里好好享受一顿美食,犒劳一下自己。
张三先来到了李家村村长家,李四一走出房门就看到张三在自家门口徘徊,便心知肚明,连忙小跑出来迎接。
当他知道张三要约他去县里后,李四的心里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了。
不过,李四可不敢直接找自家老爹开口,毕竟他爹可是个严厉的人。
于是,他灵机一动,转身跑到自己亲娘面前,又是撒娇又是卖萌,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把亲娘给磨得同意了。
李四喜出望外,赶忙回屋换好衣服,然后像只做贼心虚的小老鼠一样,蹑手蹑脚地避开自家老爹,从院子里偷偷摸摸地溜出去,与张三成功汇合。
李四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李村长的眼睛,但李村长并没有出手阻拦。
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徐家村最近将他们发明的镰刀和打稻机贡献了出来,使得秋收工作变得异常简单高效,这对整个村子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李村长自然不好拒绝张三的请求;
其二,虽然李四在家里能帮着干些农活,但少了他一个人,对整体的工作影响并不大;
其三,李四之前的事情虽然有些过错,但也算是歪打正着,为村子立了一功,而且在这次秋收中,李四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李村长最终没有阻拦李四出来。
张三和李四在村口成功会合后,两人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勾肩搭背地一同前往杨家村寻找王五。
王五的情况与李四类似,他也很顺利地从家里走了出来。三人一见面,仿佛几辈子都没有出过村子似的,兴奋异常,迫不及待地朝着县城走去。
三人一路有说有笑,脚步轻快,很快就来到了县城。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直奔那家让他们惦记了整个秋收的早餐铺。一到店里,三人便轻车熟路地点起餐来,动作娴熟而老道,显然是这里的常客。
老板娘见到他们三个,不禁感到有些诧异,笑着问道:“你们可是好久都没来啦,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啦?”
“嘿嘿~,这不是秋收吗?在家忙得不可开交呢,这不,一忙完,我们兄弟几个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你这吃早餐啦!”
张三满脸笑容地对老板娘说道,其他两人也随声附和着。老板娘一听,顿时喜笑颜开,热情地招呼着他们,还特意多给他们送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汤。
张三他们三个慢悠悠地品尝着美味的早餐,一边吃一边感叹:“这才是生活啊!”
王五也深表赞同:“对啊,对啊,这几天可真是把我累坏了,今天可得好好补补!”
李四则笑着说:“就是,不过这次秋收还真多亏了你们村发明的那个神器,要不然我们可得累惨咯,这绝对是我出生以来最累的一次秋收啊~”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正当他们聊得正欢的时候,旁边同样在吃早餐的一桌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只听其中一个人说道:“哎,哎,哎,你们听说了没?今年的赋税增加了呢,而且听说提高了不少呢!”
“啊?不会吧,咱们这又没出什么事,怎么会突然增加赋税呢?”另一个人惊讶地回应道。”
““啥不能?县衙门口都贴出来了,好像说是北边那边干旱,粮食欠收,蛮子又要打过来了,军队的粮食可不能少啊!这不,咱这边今年风调雨顺的,就提高比例啦!”
刚听到旁边桌上的人谈税收时,张三就连忙示意自家兄弟安静下来,李四和王五本来还在闲聊,听到是关于税收的事,也赶紧闭上嘴巴,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
待那桌人说完,张三、李四和王五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将早餐钱放在桌上,然后像离弦的箭一样,起身朝着县衙飞奔而去。
他们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回头喊道:“老板娘,钱放桌上了哈!”
老板娘看着他们风风火火的背影,一脸茫然,摇摇头,把钱收起来后,就继续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张三三人一路狂奔,气喘吁吁地跑到县衙门口,只见县衙的告示栏前已经围了一群人,大家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张三他们顾不上休息,急忙挤进人群,好不容易挤到告示栏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让人眼花缭乱。
张三、李四和王五面面相觑,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他们仨都是不识字的大老粗,这告示栏上的字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天书一般,根本看不懂。
正当他们干着急时,李四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一位身穿长衫、手持折扇的书生模样的人正费力地挤过人群,径直朝着告示栏走去。
李四心中一动,连忙拉着自己的两个兄弟,快步迎上前去,拦住了书生的去路。
“这位兄台,请留步!”李四满脸堆笑地说道,“您看您这一身儒雅之气,想必是个有学问的人。我们哥仨都是大老粗,不识字,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告示栏上面都说了些啥啊?”
书生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三人,见他们衣着朴素,面露愁容,便心中了然。
他微微一笑,爽快地答应了李四的请求,“好说好说,都是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