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它比较适合在那些平整、泥浆适中且有一定水深的稻田里使用。
如果田地过于泥泞、干硬或者水太浅、太深,秧马的移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那样的话,反而不如直接下地插秧来得方便呢。不过,就我们现在的地来说,是完全可以使用秧马的。”
听完淼淼的详细解释,徐家人心里都有了底,对秧马的使用充满了期待。他们纷纷表示要尽快打造秧马并投入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插秧的效率。
尤其是对于徐二伯来说,制作秧马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他有着丰富的木工经验。
说干就干,徐二伯立刻就带着徐爹一同回家,准备制作秧马所需的材料。
淼淼因为力气大,也成为了制作秧马的主力,其他人则按照原本的计划,继续进行插秧工作。
由于家里还有之前制作曲辕犁时剩下的木材,徐二伯他们一回到家,便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切割木材,有的负责打磨,还有的负责组装。
整个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秧马将会解决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的努力下,仅仅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一个崭新的秧马就制作完成了。
淼淼他们并没有急于制作更多的秧马,而是决定先带着这个刚刚制作好的秧马来到水田,亲自体验一下它的使用效果,看看是否存在什么不足之处,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接下来的制作计划。
由于淼淼之前从未插过秧苗,担心自己操作不当会浪费秧苗,于是便请经验丰富的徐二伯先来示范一下如何正确使用秧马。
只见徐二伯稳稳地跨坐在秧马上,起初还有些生疏,但经过短暂的摸索后,他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能够熟练地在水田里滑行着插入秧苗,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十分流畅。
徐家人看到徐二伯如此轻松自如地使用秧马,都跃跃欲试。大家纷纷效仿徐二伯的动作,跨上秧马,开始尝试着在水田里插秧。
经过一番实践,徐家人都对秧马的便利性赞不绝口,原本因为长时间弯腰插秧而苦不堪言的二伯娘,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淼淼拿着秧马去自家田里的路上时,就有眼尖的村民注意到了这个从未见过的农具。
不一会儿,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大家你传我,我传他,没过多久,听到消息的人们就像潮水一般涌向了淼淼他们的田地,想要亲眼看看这个新奇的农具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村民们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纷纷围拢过来,脸上都写满了好奇,他们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奇怪的玩意儿——秧马。
看着徐家人在秧马上如行云流水般地插秧,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和窃窃私语。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高声喊道:“这玩意儿真能让插秧变轻松?”
淼淼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她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大家别光看着,试试就知道了。”
话音未落,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便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跃跃欲试。他们学着徐家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跨上秧马,双手紧紧抓住把手,准备一展身手。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一开始,这些小伙子们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秧马在他们脚下似乎并不听使唤,东倒西歪。
但他们并没有气馁,经过一番摸索和尝试,没过多久,他们就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在水田里自如地滑行,并且准确地将秧苗插入泥土中。
众人见状,都被这神奇的一幕所吸引,纷纷摩拳擦掌,想要亲自体验一下这新鲜玩意儿的威力。
一时间,水田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使用新工具的新奇体验中。
有了秧马的帮助,插秧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原本因为插秧而愁眉苦脸的村民们,脸上的阴霾也渐渐被笑容所取代。
大家一边忙碌着,一边相互交流着使用秧马的心得,整个田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村里的长辈们不禁感慨万分:“这女娃子脑子就是灵光啊!有了这样的好东西,以后咱们村里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秧马迅速在村里传播开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过田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无论是那些种植晚稻的人,还是那些原本不打算种植晚稻的人,都纷纷涌向徐二伯他们,学习如何制作这种神奇的农具。
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聆听徐二伯的讲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徐二伯耐心地解答着,还亲自示范如何组装秧马。人们认真观察,模仿着他的动作,很快就掌握了技巧。
在徐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插秧工作顺利展开。无论是之前播种的秧苗,还是经过催芽生产的秧苗,都被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了地里。
每一株秧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承载着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对丰收的期望。
原本淼淼家的地还有一些剩余,但其他种植晚稻的人培育的秧苗都比预计的要多。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多余的秧苗送给了徐家人,以表达对徐家之前帮助的感激之情。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村子里传递着,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
徐家人对这份意外的礼物也感到非常惊喜和欣慰。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些秧苗,并将家里的地全部栽种上了秧苗。
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徐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终于,在八月中旬,村里的插秧工作全部完成了。淼淼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草、除虫、养护和浇灌将成为农民们的主要任务。
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对于常年种地的农民来说,它们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农民人的骨子里。
大家都在默默地期待着两个月后的收获季节,希望到那时,金黄的稻穗会挂满田间,那样,晚稻将会是他们吃饱喝足的另一条出路。
如果田地过于泥泞、干硬或者水太浅、太深,秧马的移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那样的话,反而不如直接下地插秧来得方便呢。不过,就我们现在的地来说,是完全可以使用秧马的。”
听完淼淼的详细解释,徐家人心里都有了底,对秧马的使用充满了期待。他们纷纷表示要尽快打造秧马并投入使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插秧的效率。
尤其是对于徐二伯来说,制作秧马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他有着丰富的木工经验。
说干就干,徐二伯立刻就带着徐爹一同回家,准备制作秧马所需的材料。
淼淼因为力气大,也成为了制作秧马的主力,其他人则按照原本的计划,继续进行插秧工作。
由于家里还有之前制作曲辕犁时剩下的木材,徐二伯他们一回到家,便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切割木材,有的负责打磨,还有的负责组装。
整个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秧马将会解决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的努力下,仅仅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一个崭新的秧马就制作完成了。
淼淼他们并没有急于制作更多的秧马,而是决定先带着这个刚刚制作好的秧马来到水田,亲自体验一下它的使用效果,看看是否存在什么不足之处,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接下来的制作计划。
由于淼淼之前从未插过秧苗,担心自己操作不当会浪费秧苗,于是便请经验丰富的徐二伯先来示范一下如何正确使用秧马。
只见徐二伯稳稳地跨坐在秧马上,起初还有些生疏,但经过短暂的摸索后,他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能够熟练地在水田里滑行着插入秧苗,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十分流畅。
徐家人看到徐二伯如此轻松自如地使用秧马,都跃跃欲试。大家纷纷效仿徐二伯的动作,跨上秧马,开始尝试着在水田里插秧。
经过一番实践,徐家人都对秧马的便利性赞不绝口,原本因为长时间弯腰插秧而苦不堪言的二伯娘,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淼淼拿着秧马去自家田里的路上时,就有眼尖的村民注意到了这个从未见过的农具。
不一会儿,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大家你传我,我传他,没过多久,听到消息的人们就像潮水一般涌向了淼淼他们的田地,想要亲眼看看这个新奇的农具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村民们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纷纷围拢过来,脸上都写满了好奇,他们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奇怪的玩意儿——秧马。
看着徐家人在秧马上如行云流水般地插秧,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和窃窃私语。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高声喊道:“这玩意儿真能让插秧变轻松?”
淼淼嘴角挂着一抹微笑,她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大家别光看着,试试就知道了。”
话音未落,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便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跃跃欲试。他们学着徐家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跨上秧马,双手紧紧抓住把手,准备一展身手。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一开始,这些小伙子们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秧马在他们脚下似乎并不听使唤,东倒西歪。
但他们并没有气馁,经过一番摸索和尝试,没过多久,他们就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在水田里自如地滑行,并且准确地将秧苗插入泥土中。
众人见状,都被这神奇的一幕所吸引,纷纷摩拳擦掌,想要亲自体验一下这新鲜玩意儿的威力。
一时间,水田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使用新工具的新奇体验中。
有了秧马的帮助,插秧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原本因为插秧而愁眉苦脸的村民们,脸上的阴霾也渐渐被笑容所取代。
大家一边忙碌着,一边相互交流着使用秧马的心得,整个田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村里的长辈们不禁感慨万分:“这女娃子脑子就是灵光啊!有了这样的好东西,以后咱们村里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秧马迅速在村里传播开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过田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无论是那些种植晚稻的人,还是那些原本不打算种植晚稻的人,都纷纷涌向徐二伯他们,学习如何制作这种神奇的农具。
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聆听徐二伯的讲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徐二伯耐心地解答着,还亲自示范如何组装秧马。人们认真观察,模仿着他的动作,很快就掌握了技巧。
在徐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插秧工作顺利展开。无论是之前播种的秧苗,还是经过催芽生产的秧苗,都被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了地里。
每一株秧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承载着农民们的辛勤劳动和对丰收的期望。
原本淼淼家的地还有一些剩余,但其他种植晚稻的人培育的秧苗都比预计的要多。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多余的秧苗送给了徐家人,以表达对徐家之前帮助的感激之情。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村子里传递着,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
徐家人对这份意外的礼物也感到非常惊喜和欣慰。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些秧苗,并将家里的地全部栽种上了秧苗。
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徐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终于,在八月中旬,村里的插秧工作全部完成了。淼淼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草、除虫、养护和浇灌将成为农民们的主要任务。
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对于常年种地的农民来说,它们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农民人的骨子里。
大家都在默默地期待着两个月后的收获季节,希望到那时,金黄的稻穗会挂满田间,那样,晚稻将会是他们吃饱喝足的另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