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闺中密语-《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

  张合笑着摇头,举杯对太史慈道:

  “子义兄,看来今日主公是彻底被夫人迷住了。也好,省得出来被这帮粗汉灌酒。”

  他举止间仍保持着儒将的优雅,但眼神也因酒意而明亮许多。太史慈微笑着举杯回敬:

  “张将军说的是,主公得此佳偶,实乃大喜,我等自当尽兴,为贺。”

  他虽是新投,但刘复待他甚厚,加之今日气氛热烈,也放开了不少,与张合、以及一些青州本地豪强出身的将领推杯换盏。

  文士区这边,反应则含蓄得多,但也都带着理解的笑意。

  孔融捋须大笑:

  “好一个‘良宵苦短,春宵千金’!武威侯真乃性情中人!

  也罢也罢,新妇才貌双全,武威侯少年英雄,此乃天作之合,正该好好珍惜这洞房花烛。

  来来来,诸君,莫负良辰美景,当浮一大白!”

  他率先举杯,一饮而尽。

  卢植虽年长持重,此刻也面露慈和笑容:

  “武威侯戎马倥偬,难得有此温馨时刻,理应如此。

  诸位,请!”

  他举杯示意。

  颍川陈、郭、钟等家族的代表,以及郑玄的高足们,也纷纷举杯附和。

  他们虽重礼,但也并非迂腐之人。

  刘复今日迎亲的排场,对荀氏的尊重,以及他本身扫平黄巾、稳定青州的功绩,都赢得了他们的认可。

  此刻他不循常礼,反显率真,倒让人更添好感。

  席间清谈继续,话题从经义文章,

  渐渐转到刘复治青州的种种善政,以及荀采的才名,气氛融洽而风雅。

  荀氏陪嫁的乐师技艺高超,雅乐《鹿鸣》、《关雎》之后,

  又奏起了《鱼丽》、《南有嘉鱼》等欢快宴饮之乐,琴瑟和鸣,笙箫悦耳,为文士席间更添雅趣。

  那几位面白无须的宦官使者,围坐在一席珍馐前,面前堆满了刘复派人送来的金银珠玉、青州特产。

  他们彼此交换着眼色,皮笑肉不笑地应付着偶尔过来敬酒的官员。

  为首的宦官姓王,手指捻着一颗硕大的东珠,压低声音对旁边人道:

  “啧啧,这刘安东,好大的手笔,好大的排场。

  娶个媳妇,比当年何大将军嫁女也不遑多让了。

  瞧瞧这满堂的宾客,卢植、孔融、颍川名门……

  还有那三百套精甲当嫁妆,嘿,荀氏真是下了血本。”

  另一个尖细嗓音道:

  “王常侍说的是。

  这刘复,两年前还是个扫荡蛾贼的军头,如今已是手握重兵、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青州刺史、安东将军、武威侯……陛下和张侯爷的恩宠,不可谓不厚。

  只是……您看他那亲卫的杀气,看那典韦、黄忠、张合、还有新收的那个太史慈,都是虎狼之将啊。

  今日娶了荀氏女,更是攀上了清流名门的高枝……这翅膀,是越来越硬了。”

  王常侍眯缝着眼,看着武将区那边热火朝天的拼酒场面,

  典韦正拎着酒坛子追着一个试图躲酒的县尉灌,引得哄堂大笑。

  “翅膀硬?再硬的翅膀,也得知道风往哪边吹。

  他孝敬的东西,咱家收下了,话也带到了。

  侯爷的意思很明白,青州富庶,盐铁之利,

  要懂得按时‘孝敬’,莫要学那些不知死活的边将。

  至于他搂着新妇逍遥快活……哼,由他去,

  只要他记得,是谁让他能在这青州安稳地当新郎官就行。”

  他阴恻恻地笑了笑。

  红烛已燃过半,流下的烛泪在烛台上凝结成奇异的形状。

  罗帐之内,云雨初歇,

  感受着怀中人儿的温软与馨香,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平静。

  “采娘,”

  他低唤,声音带着情事后的沙哑磁性,

  “……可曾伤了你?”

  他虽在战场上杀伐果断,但对怀中娇妻,却有着本能的怜惜。

  荀采轻轻摇头,将脸更深地埋进他颈窝,声音细若蚊呐:

  “夫君……很好。”

  短暂的沉默后,她似想起什么,轻声道:

  “方才听夫君言及青州隐忧……妾身斗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

  刘复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

  “你我夫妻一体,有何不可言?但说无妨。”

  “是关于东莱的海政。”

  荀采的声音清晰了些,

  “妾身随嫁妆队伍一路行来,沿途听闻,东莱郡守戏志才先生治理有方,

  海带养殖、新船建造、咸鱼工坊皆已初具规模,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

  然妾观之,所产之物,除供给军需与本地外,多循旧例,

  由郡府或依附豪商销往周边。此法虽稳,却利薄,且易为豪商所制。”

  刘复眼神一凝,来了兴趣:

  “采娘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

  荀采微微撑起身子,锦被滑落,但她浑然不觉,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妾身以为,夫君当效法昔日管仲‘官山海’之策,但不必完全垄断。

  可在东莱设立‘海政司’,直属将军府,统筹海产捕捞、养殖、加工、仓储、转运之事。

  其一,精选得力干吏,专司海产品质与定价,杜绝以次充好,稳定市价;

  其二,由将军府出资,或招募可靠商贾入股,组建专属船队,

  不仅行于青徐,更可沿海北上幽冀,南下荆扬!

  以青州之海产,换他州之粮秣、布匹、铁器乃至战马!

  其三,对依附之豪商,可授其专营某地某货之权,

  但必须严格遵循将军府定价及品质要求,并缴纳特许之费。

  如此,既可广开财源,充实府库军资,又可平抑物价,惠及沿海百姓,

  更能将青州之利,辐射四方,增强夫君在沿海诸州的影响力!

  其四,海政司所得厚利,可部分用于扩建护渔营,打造更坚固之战船,

  巡弋海疆,清剿海盗,保商路畅通,亦可为日后……夫君若有意向辽东或更远海域发展,预作准备。”

  荀采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目光灼灼,哪里还有半分方才的娇羞慵懒,俨然一位胸有丘壑的女谋士。

  刘复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心中震撼不已。

  他深知海利巨大,戏志才在东莱的布局也是他授意,

  但短期内更多着眼于解决军粮和安置流民,暂时并未上升到如此系统、长远且具战略眼光的层面!

  荀采这番“官商合营、专营专卖、开拓商路、以海利养军强兵”的方略,不仅切中要害,

  更展现了她惊人的政治和经济头脑!

  与刘复计划中的发展路线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