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征辟张辽荀攸荀彧高顺……失败-《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

  最麻烦的应该是镇压清议,刘复采用荀采提议的“文火攻心”与结合刘复的“刀断舌根”之策。

  荀采的“文攻”:

  在州牧府支持下,于临淄、北海、东莱设立“州学”、“匠院”、“农苑”,广招寒门子弟及有实学之才(工匠、农师、医者),授以官职田产。

  不过经过刘复亲自测试,这些所谓的有真实之学的还比不过刘复手下大部分兵卒!

  直接取消了授予官职的提议!

  这也是荀采不知道刘复军中普及教育的程度。

  现在刘复军中士卒,大部分都是完成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语文和二年级数学学习的县长之才!

  根本不是这些读几本破书的寒门士子能比的。

  交代荀采正常主持教育就好,不必给他们特别的待遇。

  亲自编撰《新政释疑》,以通俗文言解释丈田、盐铁、收兵之利,

  驳斥“与民争利”说,宣扬“削豪强以养黎庶”。

  王申的水军部队有大活儿了。

  荀采还打算邀大儒郑玄出山主持州学,以分清议之势。

  不过也被刘复拒绝了,这年头师生名分太重,刘复怎么可能把州学主持这身份给别人?

  宁可荀采亲自主持,或是自己辛苦点,也不能把名头给别人。

  刘复之所以敢这么干就是因为他手下不缺识字的人!

  不缺所谓的文化人啊!想想十万兵士人均小学三年级的学识!

  在汉末是多么可怕的力量!

  他还需要讨好其他什么学阀吗?

  北海名士孔昱,孔融族人,于雅集上公开痛骂刘复:

  “夏桀商纣,不及其暴!”

  并串联士子,欲联名上书洛阳。

  刘复闻报,仅批一字:“阉了。”

  当夜,州牧府亲兵破门而入,将孔昱及其核心党羽七人从被窝中拖出,未经审讯,直接阉于府前广场!

  锁枷示众,旁立木牌:

  “谤议国策,煽惑人心者,此下场!”

  同时公布孔昱勾结豪强、侵占学田、贿赂官吏之罪证。

  其门生故吏,胆寒股栗,纷纷闭口,或转投州学。

  夏去秋来,青州大地已被深深烙上刘复的印记。

  临淄城墙曾悬挂过千余颗豪强、士族、名士的头颅,在秋风中干瘪发黑,无声诉说着新秩序的残酷代价。

  行人至此,无不低头屏息,快步而过。

  官营盐场昼夜不息,白花花的盐堆如山;

  新辟的屯田阡陌纵横,金黄的粟穗压弯了秸秆。

  流民有了生计,州库空前充盈。

  州军大营吸纳了豪强部曲精锐和降卒的新军,在张合、太史慈、黄忠的严酷操练下,杀气日盛。

  再无“某家部曲”,只有“青州兵”!

  寒门学子苦读之声,与匠院铁锤敲击、农苑稻麦研讨之声交织。

  荀采坐镇,郑玄移居青州时常叹息“刀兵立学,非正道”。

  但就是舍不得远走它州,在看到经过几个月整顿的青州的变化后,在感叹后加了句

  “……但好像也不是不能一用……”

  洛阳城内士林清议对青州惨状一片骂声,奏章雪片般飞向灵帝。

  张让将最激烈的几份挑出,念给灵帝听时,故意叹息:

  “唉,这些名士,自己家田地被清丈了,私盐买卖断了,就如此污蔑刘使君……

  陛下您看,这是青州这个月盐税、田税的单子,比去年这时候,足足多了十倍啊!”

  灵帝看着那惊人的数字,摆摆手:

  “刘复是能吏!让那些人闭嘴!再聒噪,让刘复自己看着办!”

  州牧府书房。刘复看着程昱呈上的最新赋税报表和军力汇总,对身旁的荀采道:

  “乱世用重典,矫枉必过正。这骂名,我背了。”

  荀采为他斟上一杯茶,目光清澈:

  “夫君以霹雳手段,显神仙心肠。

  青州无饿殍,野无遗贤(指实用之才),路不拾遗之日,便是这骂名消散之时。”

  刘复望向窗外,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还不够。”

  他手指敲击案几,

  “下一步,该清理州郡官吏了。

  那些阳奉阴违、首鼠两端者……一个不留。”

  同时刘复派人征辟张辽,荀攸,荀彧,高顺等知名将领。

  但一个月过去,结果不理想,张辽已经在丁原帐下任职,在八月份更是被派到大将军府任职。去晚了。

  其次高顺人没找到。

  “报——颍川荀攸、荀彧书信到!”

  刘复特设的招才馆内,刘复最近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办公,顺便避免遇到大才漏过的情况发生。

  馆内气氛微凝。戏志才与程昱对视一眼。

  使者呈上两封帛书。一封署名荀攸(字公达),一封署名荀彧(字文若)。

  刘复先拆开荀彧的信。信纸洁白,字迹清雅端方:

  “……使君扫荡群丑,安靖青州,功在社稷,彧深佩之。然治国之道,当以仁恕为本,礼乐为纲。

  使君行霹雳手段,虽收一时之效,恐伤万世之基。

  彧才疏学浅,秉性迂阔,恐难副使君求贤若渴之望,更恐有悖圣贤教诲。

  故,不敢奉命,万望海涵。唯愿使君……慎思王道,泽被苍生。彧顿首再拜。”

  言辞恭谨,拒意坚决。

  核心直指刘复“手段酷烈,偏离王道”。

  刘复面无表情,将信递给戏志才。戏志才看罢,轻叹一声:

  “文若……心向汉室,持守甚正。”

  刘复未置可否,

  又拆开荀攸的信。信同样工整,却透着一股审慎与务实:

  “……攸拜谢使君厚意。

  青州新政,屯田安民,招贤纳士,实乃乱世曙光,攸心向往之。

  然攸在京中尚有长辈需奉养,俗务缠身,恐难即刻成行。

  待稍作安排,必亲赴临淄,聆听使君教诲,躬行实践,以报知遇。

  临书仓促,攸再拜。”

  刘复看后略微思索,叹口气,扔一边不再理会。

  没什么诚意。

  随即冷笑一声,

  “等我手下初中级别的大才培养出来,这些人过几年过来也不过是能做个书佐而已!

  那些来的更晚一些的,连做书佐的机会都没有了。”

  正当馆内因荀彧荀攸之信略显沉闷时,馆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如洪钟,震得窗棂嗡嗡作响!

  “让开!某要见刘使君!”

  “河北高览在此!冀州官吏慢士,安及刘使君招贤诚意?!”

  只见一条魁梧大汉,身着冀州流行式样的札甲,满脸虬髯,怒目圆睁,排开阻拦的卫兵,大步闯入馆内!

  正是河间高览。他身后还跟着一群剽悍的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