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回陈留-《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

  初平五年(公元194年)。

  七月流火,灼烤着中原大地。

  却灼不灭魏王刘复凯旋归来的威仪与陈留王城沸腾的民心。

  车驾缓缓驶入这座一直在加紧营建、已初具雄浑气象的都城。

  宽阔的街道两侧,万民跪伏。

  如山呼海啸般的“魏王千岁”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几乎要掀翻新筑的城垣。

  尽管遥远的长安小朝廷早已改元“兴平”,

  但在这片被魏王刘复牢牢掌控的中原腹地,根本没人搭理。

  董肥时期的“初平”纪年依旧在百姓中使用,

  ——在百姓心中,这位横扫群雄、开疆拓土、带来秩序与希望的魏王,

  才是天命所归的真正共主。

  这几年已经习惯了听刘复命令,

  刘复没说改元,那就继续用呗。

  刘复麾下那套军政机器,正高效运转,支撑着这新生的王霸之业。

  巍峨的宫门前,王后荀采早已率领后宫人员静候。

  她身着素雅而不失雍容的宫装,眉目如画,气质沉静如深潭之水。

  既有母仪天下的端庄,又隐隐透露出执掌新政大权者的干练与威仪。

  作为新政的总执行、吏治改革与屯田统筹的深度参与者,

  她的地位在称刘复称王后非但未减,反而因中枢架构的完善而更加举足轻重。

  看到刘复的身影出现在车驾前,她盈盈一拜,声音清越而稳定:

  “臣妾率后宫诸人,恭迎大王凯旋。大王巡视四州,

  扫平叛逆,扬威宇内,实乃魏国之幸,万民之福。”

  刘复大步上前,亲手扶起爱妻,眼中带着一点点的疲惫,

  也盛满了见到她的温情与欣赏:

  “王后不必多礼。数月奔波,王城气象更胜往昔,辛苦你了。”

  他的目光扫过荀采身后那些或敬畏或期盼的面孔。

  最终,目光回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落在了自己队伍末尾那位低眉顺目、身姿窈窕的陌生女子身上。

  荀采何等敏锐,顺着刘复的目光望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面上却依旧带着得体的微笑,温声道:

  “大王车马劳顿,这位妹妹是……?”

  刘复轻咳一声,语气平静:

  “此乃荆州蔡氏嫡女,名姝。荆州牧刘景升此番‘归顺’,诚意之一。

  暂且交于你,妥善安置。”

  他言简意赅,点明了蔡姝的身份来源——正是那场虎头蛇尾的“联合讨伐”失败后,

  刘表为求自保、蔡家为谋后路而献上的政治纽带。

  荀采心念电转。

  刘表前番还参与“讨伐”,

  败局已定便迅速倒戈,献上嫡女,其心叵测。

  蔡家乃荆州顶级门阀,此举既是示好,也是试探,

  更可能是在魏国后宫埋下一颗可能影响未来荆襄局势的棋子。

  作为总领新政、深谙权术的王后,她瞬间便理清了这背后的可能的千丝万缕。

  她脸上笑意不减,甚至更显温和,上前一步,主动执起蔡姝略显冰凉的手:

  “原是荆州蔡氏的贵女,一路颠簸辛苦了。

  妹妹唤我姐姐便是,既入魏宫,便是一家人。

  且随我去后宫歇息,梳洗风尘,莫要拘束。”

  蔡姝连忙深深下拜,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却努力维持着世家女的仪态:

  “妾身蔡姝,拜见王后娘娘。

  蒙娘娘不弃,感激涕零。”

  她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从被家族当作筹码献出,

  到如今直面这位传闻中手段高明、深得魏王倚重的王后,

  前途未卜,唯有小心谨慎。

  刘复满意地看着荀采如此识大体、懂分寸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深知荀采的政治智慧足以驾驭这复杂局面,将蔡姝交给她,

  既能安抚荆州蔡氏,也能将潜在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有劳采儿。”

  他目送着荀采携着蔡姝,在一众宫人的簇拥下款款步入深宫,

  那素雅的背影此刻在他眼中,不仅是温婉的妻子,

  更是支撑他王业不可或缺的柱石。

  待后宫诸人散去,刘复脸上的温情迅速褪去,换上属于一方霸主的沉凝。

  他并未立刻休息,而是沉声道:

  “召国相、军师祭酒、长史至勤政殿议事。”

  侍从立刻领命飞奔而去。

  勤政殿内,灯火通明。

  巨大的沙盘舆图占据了殿中显要位置,其上插满代表各方势力的旗帜。

  不多时,三道身影联袂而来。

  为首者,国相戏志才,面容清癯,眼神深邃如渊,步伐沉稳。

  作为行政首脑,总领国政与战略决策。

  他身上凝聚着魏国庞大官僚体系的运转意志。

  紧随其后的是军师祭酒郭嘉,依旧带着几分不羁的风流之态,

  但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时刻都在推演着天下的棋局。

  最后是长史程昱,面容刚毅,目光如炬,掌管着监察百官、情报总控与新政法令推行的要害部门,

  是魏王手中最锋利的暗刃,他的出现总带着一丝令人敬畏的肃杀之气。

  “臣等参见大王!”

  三人齐齐躬身行礼。

  “免礼。”

  刘复走到沙盘前,目光投向代表冀州的那片区域,

  那里插着代表袁绍(黑)、韩馥(青)、吕布(赤)、张燕(褐)的数面小旗,犬牙交错,混乱不堪。

  “孤离都数月,中原稍定,然冀州烽烟更炽。

  袁本初新败于孤,元气大伤,

  竟能在短短数月间于渤海再拉数万之众,反压韩文节(韩馥),倒也不负其名。

  韩馥夺回魏郡、常山、赵国,如今却节节败退,

  竟又引吕布入局,甚至欲勾结黑山张燕?

  哼,饮鸩止渴!”

  刘复的语气带着嘲讽。

  戏志才上前一步,指着沙盘上的邺城:

  “大王明鉴。

  袁绍虽败,其四世三公之余威,于河北仍有根基。

  韩馥懦弱无断,

  前番引吕布袭邺城,掳袁绍家小,已结死仇。

  吕布豺狼之性,反复无常,

  韩馥倚之为援,实乃开门揖盗。

  至于张燕,黑山贼众数十万,

  流窜为祸,韩馥欲借其力,无异于与虎谋皮。

  此局看似混乱,实则袁绍败而不倒,

  反因韩馥昏招迭出,渐收河北人心。

  吕布、张燕,皆一时枭雄,岂甘久居人下?

  冀州乱局,恐将愈演愈烈。”

  作为国相,他总览全局。

  对各方势力的本质和相互制衡看得极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