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王庭争论-《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

  他意识到,这次南边的宋国皇帝,带来的是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

  他们是武装到牙齿、甚至比狼群更凶狠的狩猎者!

  “新型马具……强弩……车阵……”

  轲比能喃喃自语,眼神闪烁不定。他终于开始真正重视起这个对手。

  “传令下去!”

  他猛地抬头,声音嘶哑而急促,

  “所有分散在外的小部落,立刻向王庭靠拢!

  停止一切劫掠,收拢兵力!”

  “再派探马!给我死死盯住宋国皇帝的主力!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

  还有,给步度根、素利、弥加他们传信……告诉他们,别再想着看热闹了!

  狼来了!

  真正的狼来了!

  再不联合起来,我们都要被宋国皇帝一个个吃掉!”

  他的命令一道接一道,显示出内心的焦虑。

  刘复的北伐大军,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终于让漠北的枭雄,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就在轲比能因秃发兀术的惨败而惊怒交加、紧急收缩兵力之时,西面阴山以北的广袤草原上,另一位鲜卑大人步度根的王庭,同样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气氛之中。

  与轲比能的王庭相比,步度根的王庭规模稍逊,但其部众同样骁勇,控制着水草丰美的河套以北地区。

  步度根其人,年纪比轲比能稍长,性格更为谨慎多疑,少了些轲比能的锐意进取,多了些守成的沉稳。

  金顶大帐内,牛油火把噼啪作响,映照着步度根阴沉不定的脸色,以及帐下分坐两侧的各部落头人们或焦虑、或激昂、或沉默的神情。

  关于南边宋国皇帝御驾亲征、以及轲比能先胜后败——他们尚未得知秃发兀术惨败的详情,只知轲比能一部受挫——的消息,已经通过逃散的牧民和自家的探马,断断续续地传到了这里。

  “大人!”

  一名性如烈火、脸上带着刀疤的头人豁然起身,他是步度根的族弟,名叫步鹿根,以勇猛好战着称,

  “宋国皇帝欺人太甚!

  竟敢深入我草原腹地!

  轲比能虽然与我们不和,但此刻大敌当前,我们应该立刻派遣使者,与他联合!

  集合我们和轲比能的力量,再加上素利、弥加他们,定能将汉军主力围歼在草原上!

  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的主张立刻得到了几名同样主战头人的附和。

  “步鹿根大人说得对!

  宋国军队再多,能多过草原上的草吗?

  他们的步兵到了这里,就是瞎子瘸子!

  只要联合起来,定能取胜!”

  “对!不能让他们各个击破!”

  然而,话音刚落,一个苍老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联合?说得轻巧!”

  发言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人,他是步度根的叔父,阅历丰富,在部落中颇有威望。

  “轲比能狼子野心,一直想吞并我们,统一鲜卑。

  与他联合?

  只怕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到时候打败了宋国皇帝,他轲比能顺势就能把我们一口吃掉!

  别忘了去年冬天,他还抢了我们的过冬牧场!”

  老头人顿了顿,继续道:

  “而且,汉人这次来势汹汹,听说他们的骑兵很不一般,连轲比能都吃了亏。

  我们贸然去硬拼,万一……万一打不过呢?

  那可是举族的灾难!

  依我看,不如暂时向西迁徙,避开宋军的锋芒。

  草原这么大,汉人不可能一直待下去,等他们耗不下去退兵了,我们再回来就是了。”

  这番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较为保守、注重保存实力的头人的想法,帐内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不少人点头表示赞同。

  “西迁?说得轻松!”

  又有一个声音响起,带着几分嘲讽。

  这是一个中等部落的头人,他的牧场靠近西部,与一些匈奴余种、丁零人毗邻,关系紧张。

  “西边哪里还有好草场?

  就算有,也被那些狼崽子占着!

  我们过去,岂不是又要和他们开战?

  到时候两面受敌,死得更快!”

  “那你说怎么办?打又怕打不过,联合又怕被吞并,走又没地方走!”

  有人烦躁地反驳。

  这时,一个一直沉默寡言、眼神精明的头人缓缓开口:

  “大人,或许……我们可以再看看。”

  他是步度根麾下以智谋着称的慕容头人。

  “宋军主力找的是轲比能,我们何必急着出头?

  不如就让轲比能去和宋国皇帝硬碰硬。他们两虎相争,无论谁胜谁负,必然都会元气大伤。

  到时候,我们再做决定也不迟。

  若是轲比能胜了,我们再去分杯羹;

  若是宋国胜了,轲比能实力大损,对我们也是好事,届时我们再与汉人谈判,或许条件会更有利。”

  这种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的想法,同样引起了不少头人的兴趣。

  帐内顿时分成了几派,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沉默不语的步度根。

  他是大人,最终的决定,需要他来拍板。

  步度根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铺在面前的狼皮,眉头紧锁。

  他心中的犹豫,远比帐下头人们表现出来的更为复杂。

  步鹿根联合抗敌的主张,听起来热血,但风险极大。

  且不说与轲比能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就算真能暂时联合,面对能将轲比能部击败的汉军,他们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吗?

  万一战败,那就是万劫不复。

  宋国皇帝这次看起来是动了真怒,是要来灭族的!

  叔父西迁避祸的建议,看似稳妥,实则艰难。数万部众的大迁徙,谈何容易?

  一路上损耗的牛羊、可能遭遇的其他部落袭击、以及到达新牧场后能否站稳脚跟,都是未知数。

  而且不战而逃,对他个人的威望将是巨大的打击,部落内部可能先就分裂了。

  慕容头人坐观成败的计策,最合他心意,也最符合他谨慎的性格。

  但是,这真的能如愿吗?

  宋国皇帝会那么傻,只盯着轲比能打,而放任自己这支强大的力量在侧翼窥伺吗?

  曹操率领的西路军,已经像一把刀子,正在逐步逼近他的南部牧场,其意图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