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陛下回归-《穿越三国,我窃取宗室身份》

  程昱将民夫与士兵分为多个队伍,分段施工。

  先由勘探队勘察路线,确定最佳方案;

  然后由工兵队清理路面,平整土地;

  最后由筑路队铺设水泥。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效率极高。

  然而,施工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经过一处山地时,由于坡度较大,水泥铺设极为困难。

  民夫们不得不先将山体凿平,再用石头砌筑台阶,然后才能铺设水泥。

  程昱亲自来到施工现场,与工匠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

  他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模板,将水泥倒入模板中,待其凝固后再拆除,既保证了路面的平整度,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漠北的修路工程则更为艰难。

  由于漠北多戈壁与沙漠,水源极为匮乏。

  民夫们不得不从数十里外的河流取水,再用牛车运到施工现场。

  而且,漠北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烈日炎炎,晚上却寒风刺骨,水泥的凝固受到了严重影响。

  太史慈见状,组织工匠们研究对策。

  他们发现,在水泥中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可以提高水泥的抗冻性。

  于是,太史慈立刻下令在所有水泥中加入草木灰,解决了凝固问题。

  除了自然环境的挑战,修路工程还面临着来自鲜卑残部的威胁。

  轲比能的残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极为狡猾,时常在夜间偷袭修路队伍,抢夺物资,杀害民夫。

  程昱与太史慈不得不加强防备,在修路队伍的周边设立哨所,派士兵日夜巡逻。

  同时,他们还联合当地归顺的鲜卑部落,共同防范轲比能残部的袭击。

  一次,轲比能的残部率领数百骑兵偷袭漠南修路大营。

  程昱早有防备,立刻下令士兵坚守阵地,同时派骑兵从侧翼包抄。

  经过一番激战,宋军大获全胜,斩杀鲜卑骑兵数十人,俘虏数十人。

  此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轲比能残部的嚣张气焰,也让民夫们的士气更加高涨。

  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两条水泥大道的修建进度不断加快。

  大宋开运三年,秋,天高云淡,正是收获与凯旋的季节。

  北伐大军,在彻底平定漠南漠北、设立都护府、并完成初步的移民实边和驿站道路的规划后,终于迎来了班师回朝的时刻。

  皇帝刘复将漠北后续事宜全权交由太史慈处置,漠南政务托付程昱,自己则亲率中路主力及有功将士,踏上了南归之路。

  龙纛所指,南向中原。

  消息早已传遍帝国,自边塞至开封,沿途数千里,百姓翘首以盼。

  这是一场空前的胜利,一场真正意义上“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壮举,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北方边患。

  大军所过州郡,景象空前。

  官道两旁,自发聚集了无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老人们颤巍巍地递上煮熟的鸡蛋和粟米饼,孩子们追逐着队伍,用稚嫩的声音高喊着“万岁”,年轻的男女则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那些身经百战、征尘未洗的将士。

  “看!那就是陛下的龙旗!”

  “听说就是这支天兵,一直打到了北海(贝加尔湖)!”

  “那个骑红马的老将军,是不是射雕手黄忠?”

  “还有那位女将军,真是了得!生擒了鲜卑大王!”

  欢呼声、赞叹声、锣鼓声、鞭炮声(爆竹),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将士们挺直了腰板,尽管疲惫,但脸上洋溢着自豪与荣耀。

  这种万民拥戴的场景,比任何封赏都更令人心潮澎湃。

  刘复时而骑马缓行,向道旁百姓挥手致意;时而乘坐御辇,感受着这如火的热情。

  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属于军队,更属于所有支持这场战争的黎民百姓。

  北疆的安定,将为他们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发展的机会。

  队伍行进速度并不快,每至大城,往往停留一两日,接受当地官民的犒劳。

  刘复亦会召见地方官吏,询问民情,宣示朝廷必将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

  凯旋之旅,同时也成了一次宣抚地方、凝聚人心的巡幸。

  历经月余,凯旋大军终于抵达了帝国的心脏——开封城。

  距离京城尚有数十里,盛大的欢迎仪式便已开始。

  留守的文武百官,在宰相戏志才的率领下,身着朝服,出城远迎。

  旌旗仪仗,绵延十数里。

  及至开封城外,景象更是令人震撼。

  城墙之上,彩旗招展;

  护城河畔,人山人海。

  全城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聚集在通往皇宫的御道两侧,翘首以盼。

  京畿卫戍部队盔明甲亮,维持着秩序,更添威严。

  “陛下凯旋——!”

  随着礼官悠长的唱喏,钟鼓齐鸣,雅乐高奏。

  刘复换上了最为隆重的十二章纹衮服,乘坐由八匹纯色骏马拉动的玉辂,在羽林卫的护卫下,缓缓驶入城门。

  身后,张合、曹操、黄忠、太史慈、吕绮玲、吕布、高顺等一众功勋卓着的将领,皆披甲乘马,紧随其后。

  再后方,则是军容整肃、士气高昂的凯旋将士。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开封城的天空!

  鲜花瓣如同雨点般从街道两旁的楼阁上撒下,落在将士们的盔甲和旗帜上。

  御驾穿过欢呼的人群,直达皇宫前的承天门广场。

  这里,早已搭建起高大的献俘台和阅兵台。

  更为盛大和正式的献俘与庆功仪式在此举行。

  在庄严肃穆的礼乐声中,一队队垂头丧气的鲜卑贵族俘虏被押解上台。

  他们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与台下昂首挺胸的宋军将士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轲比能、素利等首要人物已被提前定下处置,但仍有众多被俘的部落头人、贵族在此列。

  礼官高声宣读他们的罪状和皇帝的宽仁(未将其全部处死)。

  随后,刘复接受献俘,并宣布对这些俘虏的最终处置:

  部分罪大恶极者明正典刑;

  其余大部分,将发往各地官营工场、矿山或筑路工地,服苦役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