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天下名师-《东汉末年小山匪》

  缑山诗(宋之问)

  缑山连嵩岑,近带洛阳陌。

  洛京游宦子,不知虚直宅。

  北入养龙溪,势如夏云积。

  褰涉穷水府,跻攀倚霞壁。

  缑氏山?,洛阳城东南20里,在一个盆地中间,突兀而起的红砂岩体的孤山,为道教名山?;相传西王母曾在此修道,因她姓缑而得名“缑氏山”;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也在此驾鹤升仙,成为道教的重要传说。?四周地势平坦,景色清秀;山上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被石径和树木环绕,几个水池点缀在其中,好一个讲学的风水宝地。

  卢植,幽州涿郡范阳城人,生于汉建光辛酉年,到清平二年时,已有60岁。年少时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与郑玄、管宁、华歆等人为同门师兄。以博士入仕,先后担任九江郡、庐江郡太守。在此期间,与马日磾、蔡邕一起续写《东观汉记》。54岁时辞官,来到缑氏山创办了庐江书院。

  此前,卢植为官清廉,身无余财,招收弟子要收取束修,因为包吃包住包学,束修不低,每年要收取6000五铢钱。

  在这个年代,1万五铢钱可兑换?约130克黄金?,刘智总共送给刘备7根金条,1根1斤,还有未数的1把金币,可以这样说,仅论钱,刘备已经是小富豪了。

  在得到校长赠送的马匹和芦叶枪之后,刘备等8人来到了洛阳,一匹五铢钱,把8匹河曲马卖了;1杆3000五铢钱,把8杆芦叶枪也卖了。每人分得1000五铢钱,其他钱全归了刘备,存入了袁氏钱庄;面对忿忿不平的7人,他振振有词:“咱们是干大事的人,钱得省着花!”

  在锦绣坊,花了200五铢钱定制了1面红色大锦旗,上绣黄字:中间竖排直书“天下名师”4个大字,左侧竖排直书“刘备、刘德然、刘徳宣、刘徳平、刘揆、刘耕、刘垌、张飞敬赠”19个小字。

  来到清平连锁商店,48度长湖美酒500五铢钱一坛,买了2坛,这钱花得刘备有点心痛了,原本购买10打清平纸,最后只购买了2打。

  换上旧衣服,花了10个五铢钱雇了一辆老牛车,刘备8人挤在板车上,慢悠悠地前往缑氏山庐江书院。

  刘备和刘德然每人抱着1坛长湖美酒,刘徳宣抱着2打清平纸,张飞双手托着一面红色大锦旗,8个人鬼鬼祟祟地登上缑氏山,来到庐江学院里东张西望。

  正值庐江书院在课休时间,一名六旬老者站在课堂门口仰望天空,身高1米9左右,体格高大魁梧,须发皆白,双目有神,一身儒装,因此更具儒雅气质?。

  身高只有1米65的刘备,抱着一坛酒,更像是猩猩走路,来到卢植的面前,躬身行礼。

  “您是天下名师卢植卢子干?么?”

  “俺是卢植,可是,天下名师不敢当!”

  “您是天下名师,实至名归,俺们是拜师求学来了。”

  “你是哪里人?”

  “俺们7人是范阳刘家村,他是附近张家集人。”

  “哦……咱们是同乡。”

  有眼力劲的张飞,赶紧上前,双手奉上大红锦旗。

  展开一看,“天下名师”赫然在目,卢植情不自禁地手捋银须、有点志得意满。

  谈到束修,刘备心痛了:“要这么多钱!”;谈起庐江书院的纪律,刘徳宣、刘徳平、刘揆、刘耕、刘垌和张飞心生退却之意:“上学这么不自由,不如在外面玩耍。”

  最终,只有刘备、刘德然愿意在庐江书院求学,放下2坛长湖美酒和2打清平纸,刘备8人在躬身施礼后匆忙离去。

  在洛阳城外,花了3000五铢钱购得一个农家大院,刘备8人入住之后感慨万千:“俺们也是洛阳人了!”

  第二天,刘备和刘德然带上五铢钱和若干礼物,又是10个五铢钱雇了一辆牛车,慢悠悠地前往庐江书院。

  从此以后,大字不识一个的刘备和刘德然开始了苦逼的求学生涯。

  刘徳宣、刘徳平、刘揆、刘耕和刘垌,每天在清平连锁商店进货,跑到乡下去倒卖,收入还可以;张飞则是重操旧业,在农家大院里做寿材,生意很是红火。

  山炮进城,一旦适应了新环境、新生活,他们再也不想回到老家去受罪。

  刘备在庐江书院里学习刻苦,也很会来事,深得卢植和同学们的喜爱。刘德然资质平庸,不是读书这块料,但是他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