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齐敏之策(下)-《综武皇帝:朕是幕后大黑手》

  “殿下过虑了。”

  齐敏从容一笑,胸有成竹地分析道。

  “只要殿下持之以恒地勤政亲贤,展现出明君之姿,自然会有有志之士陆续来投。”

  “至于内阁——”

  他刻意顿了顿,郑重说道。

  “我们真正需要对付的,其实只有严东楼一人而已。”

  “哦?”

  裕王听完更诧异了几分。

  内阁几人除了齐敏之外,其他人都唯皇帝马首是瞻。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怎么会只需要对付严东楼一人呢?

  接着齐敏不疾不徐地说道。

  “赵孟静,是出了名圆滑世故,不必与他为敌,只需维持表面和气,他便不会主动生事。”

  “张太岳虽得圣心,但资历尚浅,在朝中根基未稳,暂时不足为虑。”

  “至于胡汝贞,既然殿下是皇上钦定监国之人,只要所作所为于国家有利,他也不会反对殿下您。”

  “他们是实干派,和严东楼有着本质区别,严东楼是实打实的楚王派。”

  萧景亭听到这里,也明白了齐敏的意思。

  内阁几人除了严东楼之外,都可交好。

  人家虽然不会公然站队,但是也不会故意为难他这个监国亲王。

  接着齐敏继续剖析道。

  “不过胡汝贞此人,还得寻个合适的时机,运作他调任西京成都府担任兵部尚书,不能继续放任其在北境。”

  裕王闻言,眉头微微一蹙。

  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

  “胡部堂?”

  “可他若离开北境,边境战事岂不危矣?”

  “如今全赖他坐镇,北境才能无虞。”

  “殿下所虑极是,此时并不急于一时,但一定要做。”

  齐敏身体微微前倾,郑重道。

  “正因为胡汝贞威望过人,有他在一日,殿下便难以在军中培植亲信。”

  “北境大军只知有胡部堂,而不知有殿下。”

  “唯有待合适的时机,将胡汝贞调离北境,殿下方能以监国之名,亲自擢拔将才,派遣心腹前往历练。”

  “届时借边境战事为熔炉,让殿下的人马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掌握兵权。”

  “如此一来,殿下在军中才能培植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裕王沉吟片刻,接着微微颔首。

  确实!

  胡汝贞不调离北境,他就无法大力在军中培植势力。

  是得想个办法弄走。

  反正西境还有秦国名将赵陀虎视眈眈,将胡汝贞调去抵御赵陀也合情合理。

  “纵使如此,军中势力盘根错节,又该扶持何人,才能确保他们听本王的呢?”

  齐敏闻言,眼底掠过一丝精光。

  沉声吐出了四个字。

  “萧氏宗亲!”

  “宗亲?”

  裕王微微一怔,这个答案显然出乎了他的意料。

  “正是。”

  齐敏点点头。

  “殿下应当清楚,当年皇上自身便得位不正,非以太子之位登基,故而这些年来,对萧氏宗亲一贯采取防范打压之策。”

  “如今先皇诸位皇子中,如今也仅剩纪王爷一人得以保全。”

  “其余萧氏宗亲更是接触不到实权。”

  “你说的不错。”

  齐敏一番话说完,萧景亭深以为然。

  他可是知道皇帝这么多年对宗亲有多狠的。

  养猪流基本把那些人都养废了。

  齐敏继续道。

  “正因如此,我们更该反其道而行之,施恩于宗室,大力扶植宗亲,将那些有才干的萧氏子弟推上高位。”

  “萧氏宗亲身为太祖血脉,必不甘心于现状,他们久受压抑,如今得殿下提拔知遇之恩,他日必当誓死效忠,以殿下马首是瞻。”

  “只要殿下宽待他们,以后他们就是殿下在朝中最稳固的根基。”

  朱七(朱厚聪)闻言,心中不禁一愣。

  眼底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惊异。

  他万万没想到,齐敏这老小子竟然已经进化到了如此地步。

  如今行事之老辣,绝对算得上老阴逼了。

  扶持萧氏宗亲的势力来制衡朝堂,这法子确实妙,而且是直切要害。

  按照他的设想胡汝贞确实不能留在北境。

  否则有胡汝贞这个兵部尚书兼北境大都督在,宗亲子弟也得受制于他。

  朱厚聪不禁在心底暗叹。

  自己当年整了这老小子几次,还真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让他彻底开了窍。

  裕王沉吟片刻,目光转向静坐一旁的朱七(朱厚聪)。

  “先生以为如何?”

  朱七(朱厚聪)闻言心中暗自苦笑。

  此刻他扮演的是一位忠心辅佐的谋士,这个身份注定他不能反对这个最为合理的建议。

  他微微垂首,声音平稳的说道。

  殿下,齐大人此策确是眼下最稳妥的选择。”

  “扶植宗亲能凝聚萧氏人心,对殿下您来说堪称上策。

  他稍作停顿,又补充道。

  “不过宗亲的人选还需细细考察,务必择其贤能者而用之,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裕王闻言,神色愈发凝重起来。

  他知道,他的父皇限制宗亲权力的做法是没错的。

  这些人都是太祖血脉,保不齐就会有什么狼子野心。

  关键是不能随便杀,又不得不防。

  而且一旦选了庸才上位,导致北境防线有失。

  莫说太子之位,怕是他这项监国的帽子,也戴不了几天了。

  “此事确实关乎重大,宗亲之中若选人不当,非但不能成事,反而可能酿成大祸。”

  齐敏点点头,他自然知道萧景亭心中所虑,但眼下这是最快的办法。

  “臣明白殿下所虑,但此法最快、也最有效,一旦皇上玄修出关,殿下再想培植军方势力可就难了。”

  “而且臣这里有两个人选,可以解决殿下的烦恼。”

  “哦?快说,是谁?”

  “臣以为纪王爷家的两位殿下,或可担此重任。”

  “平章与平旌?”

  裕王闻言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眼中顿时闪过惊喜之色。

  是了!

  萧平旌他知之甚少,但萧平章早年与同在宫中读书,他自然知道。

  绝对是文韬武略,志虑忠纯之人。

  只是这些年纪王府行事低调,倒让他险些忘了还有这般人才。

  平章和平旌?

  朱厚聪也是一愣,他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萧平章和萧平旌?

  这特么给我干哪儿来了啊?

  这不是扯吗?

  纪王那个大胖子能生出黄教主和日天弟弟这样的儿子?

  “殿下明鉴!”

  齐敏捻须颔首。

  “纪王世子萧平章虽未入朝为官,但其才名早已传遍京华。”

  “论文能通晓经史子集,论武可布阵排兵,实乃宗室中难得一见的全才。”

  “至于次子萧平旌,早年曾求学于琅琊阁,琅琊阁遭劫后,他喜好漂泊江湖,成了一介游侠。”

  “若这兄弟二人能为殿下所用,殿下便如虎添翼。”

  “臣建议,可先委萧平章以要职,再寻机召萧平旌归来。”

  “至于其他宗室子弟,不妨尽数派往北境历练,沙场最是试金石,其中若有真才实学者,自会脱颖而出。”

  萧景亭听得连连点头。

  “部堂此言拨云见日,真是让本王茅塞顿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