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痛定思痛:该上科技与狠活了-《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

  第136章:痛定思痛:该上科技与狠活了

  大年初一的硝烟散去,留下的是浦城下累累的尸体和弥漫在明军大营中的沉重气氛。胜利的期盼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伤亡名单上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主将张明远重伤昏迷的噩耗。

  赵高翔将自己关在帅帐内整整半日。当他再次走出来时,脸上已不见昨日的挫败与懊悔,只剩下一种沉淀下来的冷静与坚毅。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前往伤兵营,探望张明远。

  军医刚刚为张明远换完药,这位悍将面色惨白如纸,胸腹间缠着厚厚的纱布,依旧昏迷不醒。赵高翔坐在榻边,默默握紧了他冰凉的手,低声道:“明远,是我赵高翔轻敌冒进,累你至此……你好生休养,这个仇,我们一定会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周围的医官和亲兵闻言,无不动容。

  当日下午,所有高级将领及谋士被召集到中军大帐,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赵高翔端坐主位,目光扫过帐下众人,率先开口,声音沉静却带着分量:“昨日之败,责任在我。是我低估了李绣,被连番胜利冲昏头脑,急于求成,方有此失。诸位不必惶恐,今日召集大家,非为问责,而是议一议,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走。”

  他主动揽下责任的态度,让原本有些忐忑的将领们稍稍松了口气,也奠定了这次会议务实反思的基调。

  老将朱大典率先发言,他须发微颤,语气沉痛却理智:“侯爷不必过于自责,胜败乃兵家常事。李绣狡诈,隐藏实力,确出我等预料。然我军根基未损,主力尚存。眼下寒冬未过,补给线漫长,强攻伤亡太大。依老夫之见,不若暂缓攻势,后撤休整,待开春后,再图良策。”他的话代表了军中一部分稳健派的想法,认为应当避其锋芒。

  话音刚落,张鼐便猛地站起,虎目圆睁,满是愤懑:“后撤?朱老将军,我们死了那么多弟兄,张明远将军还躺在那里!现在后撤,岂不是让李绣那狗贼看笑话?这口气,我咽不下!末将愿率敢死队,再攻浦城,不破此城,誓不罢休!”他的冲动代表了军中复仇心切的少壮派。

  “张将军勇武可嘉,但不可意气用事。”王祁面带愧色地接口,“王某……王某此前数次与李绣交手,竟也不知他城中藏有如此多重炮!此乃王某失察,若早知如此,断不会让侯爷如此强攻。”他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语气中充满了自责。

  负责情报的军情司首领林锐也出列请罪:“侯爷,诸位将军,此事我军情司亦有重大疏失。我等只探得浦城守备森严,却未能查明其火炮具体数量与布防位置,致使大军误判敌情,林锐难辞其咎,请侯爷责罚!”

  帐内一时陷入了沉默,自责、愤怒、谨慎,各种情绪交织。

  赵高翔静静听着众人的争论与反省,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他没有立刻表态,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朱老将军言之有理,暂避锋芒,确是稳妥之策。”他先是肯定了朱大典的建议,让老将军微微颔首。随即,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但张鼐将军的怒火,王祁将军的自责,林锐的请罪,也都在提醒我,此仇不可不报,此城不可不克!若就此退去,军心士气何存?李绣气焰必然更盛!”

  他站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浦城地图前,背对众人,缓缓道:“强攻不可取,撤退不甘心。那我们就换一种方法。”

  他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智谋的光芒:“传令下去,全军后撤五里下寨,营寨需立得更加坚固,多设鹿角拒马,做出长期围困、无力再攻的态势。同时,放出风声,就说我军攻城受挫,伤亡惨重,粮草不济,有意退兵。”

  这是要迷惑敌人,示敌以弱。

  众将领命后,赵高翔单独留下了朱大典。

  “朱老将军,昨日您提及的‘炸药包’或‘轰天雷’,不知军中火药储备如何?”赵高翔压低声音问道。

  朱大典眼睛一亮:“侯爷还想用此法?火药充足!从金华、衢州转运来的火药尚有大量库存,足够试用!”

  “好!”赵高翔点头,“此事需秘密进行,由老将军全权负责,挑选可靠工匠,在我亲卫营地内秘密试验。将多个药包捆绑,改进引信,我要的是一种能由敢死之士携带,至城下或塞入地道,足以炸塌城墙的利器!”

  “老夫不明白!具体事宜,这就先收拢火药。”朱大典领命,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送走朱大典,赵高翔又召来了张鼐。

  “张鼐,交给你一项绝密任务。”赵高翔神色严肃,“挑选你麾下最可靠、最擅挖掘的士卒,组成三队。三队轮番上阵。人休息不能停工,就从我们后撤的新营寨背后,秘密挖掘地道,目标——直通浦城城墙地基之下!”

  张鼐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兴奋地低声道:“侯爷是想……”

  “不错!”赵高翔打断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李绣不是仗着城墙坚固,火炮犀利吗?我偏要从他脚下入手!南方冬日土地虽未上冻,但挖掘亦非易事,需小心谨慎,绝不可走漏风声!”

  “末将明白!定不负侯爷重托!”张鼐重重抱拳,领命而去。

  “要几日能完成挖掘?”赵高翔问

  “侯爷放心。不出半个月能完成。”

  “半个月是进城的日子,你这边要做的是提前。三队人马轮番不停、不行了就四队人马”,我们要快马加鞭。李猛将军还在堵着建瓯来的援军呢!”

  “末将知道了,侯爷放心”张鼐一抱拳,

  帐外,寒风依旧,但一种新的希望和更加沉稳的力量,开始在明军大营中悄然滋生。撤退的表象之下,一场指向浦城根基的致命攻势,已经悄然展开。

  朱大典办事效率极高,不到半日,便带着几名脸上带着烟火色、手指粗糙的老工匠,以及十几桶火药、各种规格的铁钉、碎瓷片、麻绳、厚油纸、引线等物来到了实验场。

  实验场设在了远离主营的一处偏僻山坳里,周围由赵高翔的亲兵层层把守,闲杂人等严禁靠近。寒风卷过枯草,更添了几分肃杀与隐秘。

  “侯爷,人和东西都带来了。”朱大典指着那几位有些局促的工匠,“这几位都是跟了老夫多年的老人,手艺可靠,嘴巴也严。”

  赵高翔点了点头,目光落在那些黑乎乎的火药上。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这个“文科生”要指导专业人士,必须抓住核心。

  “朱老将军,诸位师傅,”赵高翔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今日我们要做的,并非改进火炮,而是要造一种新的东西。此物不需炮管发射,可由兵士携带至敌城墙下或塞入孔洞,靠自身爆炸来摧毁城防、杀伤敌军。”

  工匠们面面相觑,眼中既有好奇也有一丝怀疑。他们习惯了将火药填入炮膛或制成火箭,这种用法闻所未闻。

  赵高翔知道空谈无用,他拿起一张厚油纸,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道:“关键就在于‘密闭’和‘冲击’!你们看,寻常爆竹,为何声音响?因为它被紧紧卷在纸里,火药瞬间燃烧的气无处可去,只能炸开纸张,发出巨响。”

  他拿起一包用油纸和麻绳紧紧捆扎好的标准火药包(通常用于火炮发射的药包)。“如果我们把这个药包做得更坚固,让它更难被炸开,同时在里面混入这些铁钉碎瓷……”

  他抓起一把铁钉,撒入一个空桶,发出叮当的声响。“当火药在这样一个坚固的密闭空间里瞬间燃烧,产生的巨量气和火会疯狂地想冲出来,但外壳一时又冲不破,这股力量就会变得极其巨大!直到最终,‘轰’的一声,连外壳带里面的东西一起炸开!这些铁钉碎瓷,就会像炮子一样四处飞射,威力惊人!”

  一个年纪稍长的工匠,姓胡,是这群人的头儿,他皱着眉头思索片刻,迟疑道:“侯爷……您说的这个理,小的们大概明白了。只是……这外壳要用何物?既要够结实能顶住一时,又要能被最终炸开。薄了不行,瞬间就破,威力不足;厚了……万一炸不开,或者需要太多火药,兵士也背不动啊。”

  “问得好!”赵高翔赞许地看了胡工匠一眼,“这正是我们要试验的!我们可以先用多层油纸、厚布浸湿再晾干增加韧性,外面再用麻绳紧紧捆扎,试试效果。也可以尝试用小木桶,但要注意重量。引线也至关重要,必须计算好燃烧时间,让弟兄们有足够时间撤离。”

  他看向朱大典:“老将军,您是行家,觉得此思路可行否?”

  朱大典眼中精光闪动,捋着胡须:“侯爷此想,堪称奇思!原理上确有可能!以往我们只注重火药的推送之力(抛射弹丸),却未曾想将其破坏之力集中于方寸之间瞬间释放!老夫以为,可以一试!先从小的试起,逐步加大药量和改进外壳。”

  “好!”赵高翔一拍手,“那就劳烦朱老将军和诸位师傅,就按照这个方向,立刻着手试制!先做几个小号的,选好引线,我们找个安全处试爆!记住,安全第一,尤其是引线长度,宁长勿短!”

  在赵高翔指明了方向和原理后,朱大典和工匠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根据经验,开始讨论用何种材料组合能达到最佳的“延迟破碎”效果,如何均匀混入增加杀伤的预置破片,如何确保引线既防潮又燃烧稳定。

  赵高翔没有再插手具体操作,他知道细节调整远非自己所长。但他提出的“密闭冲击”核心原理,就像一把钥匙,为这些能工巧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站在不远处,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和那些危险的黑火药,心中默默期盼,这跨越时代认知的“炸药包”,能成为叩开浦城坚城的最后一把重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