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们幸运逃了出来。
北境的寒风卷着雪粒,刀子般刮过第七队的驻地。整个营地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中,连往日操练的呼喝声都稀疏了许多。沈清辞独自站在了望台上,望着远方苍茫的天地,眉头紧锁,心中正计算着剩余的粮草还能支撑几日。
那日从蛮族手中拼死劫来的粮食,在优先分给伤兵和维持基本训练后,如今已所剩无几。而军需处的配给依旧杳无音讯,张骏等人的刁难更是变本加厉,仿佛要将第七队彻底困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
“校尉。”孙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又有一名士兵在操练时晕倒了。林医官诊断,说是长期饥饿和严寒所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沈清辞的拳头猛地握紧,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刺骨的寒意也无法驱散心中的怒火。她缓缓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孙铭:“传令下去,把我的坐骑牵来,宰了分食给士兵们。”
孙铭震惊地睁大眼睛,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校尉!那是您从京城带来的战马,跟随您出生入死...”
“执行命令。”沈清辞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一匹马救不了所有人,但能多撑一天,就多一分希望。”
她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找到更长久的办法。
夜幕降临,营地陷入沉睡,只有巡哨的士兵在风雪中默默行走。沈清辞在油灯下铺开信纸,犹豫再三,终于提笔。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向姐姐求助,但眼下的局势已让她别无选择。
她没有使用寻常笔墨,而是用特制的药水,在看似普通的家书中隐藏了密信:“...北境粮草断绝,将士冻饿,恐难支撑。张骏等人挟私报复,军需不至。若姐姐有法,望速施援手,解燃眉之急。此事或牵涉朝中党争,三皇子一系似在暗中阻挠...”
信写好后,她仔细封好,唤来最为可靠的王五:“速将此信送往京城悦来客栈,务必亲手交给掌柜,不得有误。”
王五接过信件,郑重地行了一礼:“校尉放心,就算拼了性命,我也会把信送到。”
望着王五消失在风雪夜色中的背影,沈清鸢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愿将姐姐卷入这凶险的边军纷争,更不愿让侯府因她而陷入政治漩涡,但为了第七队的弟兄们,她只能走这一步。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安定侯府内。
沈清鸢手持密信,在暖阁中来回踱步,秀美的脸庞因愤怒而微微泛红。她轻轻将信纸放在桌上,指尖冰凉。
“备车,我要立刻去见父亲。”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决断。
安定侯沈睿看完密信后,面色凝重,久久不语。过了许久,他才长叹一声:“朝中党争竟已祸及边军至此!这是要置数万将士于死地,动摇国本啊!”
沈清鸢走到父亲身边,冷静分析道:“父亲,三皇子此举,显然是想借粮草之事打击太子在军中的威望。若边军因缺粮生变,太子殿下必将失势。届时,我安定侯府作为太子一系,也恐难独善其身。”
沈睿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说得对。但此事棘手,我们若直接插手,必会引火烧身,成为三皇子的眼中钉。”
“女儿倒有一计。”沈清鸢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商号名单,“这些商号均与侯府渊源深厚,且常年与边军有供货往来。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将粮草以‘商号捐赠’的名义混入官方补给,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往前线。”
沈睿接过名单,仔细查看,眼中渐渐露出赞许之色:“此计甚妙。只是,兵部后勤司那边如何打通?没有他们点头,粮草根本无法顺利出关。”
“女儿已有对策。”沈清鸢又取出一本账册,“这些年,女儿暗中打理府中产业,也结识了一些朝中夫人。兵部侍郎夫人王李氏与我素有往来,或许可以从她入手。”
沈睿惊讶地看着长女,他从未想过,这个平日里温婉娴静的女儿,竟有如此深沉的谋略和果决的手腕。他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此事便交给你全权处理。若需为父出面,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鸢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她先是秘密联系了名单上的商号东家,这些人多是侯府旧部或受过沈家恩惠,听闻边军困境,又有侯府牵头,纷纷慨然应允。
随后,她精心准备了一场拜访。在兵部侍郎夫人王李氏举办的茶会上,沈清鸢身着素雅衣裙,举止温婉,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北境。
“近日听闻北境大雪封山,不知边军将士们是否安好?”她轻啜一口清茶,看似随意地问道。
一位与太子妃交好的夫人立刻接话:“是啊,前几日还听我家老爷说边军打了胜仗,想来粮草供应应该不成问题吧?”
沈清鸢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捷报或许不假,但缺粮也是实情。我有一位远房亲戚在边军任职,来信说将士们已多日未饱食,甚至要挖草根、煮雪水度日。”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王李氏,只见这位精明的夫人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异样。沈清鸢知道,话已送到。
茶会结束后不久,王李氏便派人送来帖子,邀沈清鸢过府一叙。在侍郎府的后花园中,王李氏开门见山:“沈小姐前日所言边军之事,我家老爷已有所耳闻。只是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有些事,并非他一人能做主。”
沈清鸢心中了然,取出早已备好的一份礼单,递了过去:“夫人放心,清鸢明白其中难处。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并非行贿,只是希望侍郎大人能在其位谋其政,早日让粮草送达边关,解将士们的燃眉之急。”
王李氏瞥了一眼礼单,眼中闪过满意之色,但随即又面露难色:“只是三皇子那边...”
“太子殿下一直很欣赏侍郎大人的才干和公正。”沈清鸢轻声打断她,语气意味深长,“夫人也知道,太子殿下仁厚,他日若能登基,定会重用忠良。”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王李氏的心上。她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沈小姐放心,此事我会劝劝老爷。粮草之事,定会尽快解决。”
打通了兵部的关键环节,后续事宜便顺利多了。在沈清鸢的周密安排下,一批足额的粮草和御寒物资以“商号捐赠”的名义,顺利混入了官方补给车队,踏上了前往北境的路途。同时,她还通过侯府的秘密渠道,单独运送了一批珍贵的伤药和保暖衣物给沈清辞,并附信一封,信中只简单写道:“...闻北地苦寒,特备薄礼,望吾弟善自珍重,保重身体。”
没有提及任何朝中纷争,也没有邀功,只有姐妹间最真挚的牵挂。但沈清辞收到这批物资时,看着那些明显经过精心挑选的药品和衣物,瞬间便明白了姐姐在背后所做的一切。
半个月后,当满载粮草的运输队缓缓驶入边军大营时,整个前锋营都沸腾了。不仅延误已久的补给终于送达,数量更是远超往常配额。
更让沈清辞惊喜的是,随行的还有一位兵部特使。在全军将士面前,这位特使当众宣布:“经查,前段时日边军补给延误,系因天气恶劣及个别官员玩忽职守所致。圣上震怒,已下令彻查相关责任人!从即日起,边军粮草补给将作为头等大事,优先保障,任何人不得克扣延误!”
站在人群中的张骏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身边的几个亲信也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震惊和不安。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原本万无一失的刁难计划,竟会被如此轻易地打破。
大会结束后,陈启明特意留下了沈清辞。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校尉,眼神复杂:“沈校尉,这次补给能够及时送达,你功不可没啊。”
沈清辞故作惊讶:“百夫长何出此言?末将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并未做过什么特别的事。”
陈启明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京城来的那位特使,早年曾在安定侯麾下任职。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
沈清辞心中一惊,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或许真的只是巧合吧。”
“是不是巧合,你我心中都清楚。”陈启明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缓和了许多,“不必隐瞒,这是好事。有了京城的支持,日后你在边军的路,会好走很多。”
回到第七队的驻地,士兵们正在欢天喜地地分发粮草和御寒衣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沈清辞的感激和敬佩。
“校尉!这次真是多亏了您!”赵大扛着一袋粮食,兴奋地跑过来,“我听人说,是您在京城的关系打通了关节,才让我们有了活路!”
沈清辞笑着摇了摇头:“这都是朝廷体恤边军艰苦,与我无关。大家快把粮食分下去,让弟兄们都饱餐一顿,好好休息。”
她不愿过多暴露与侯府的关系,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心中对姐姐的感激之情,却如潮水般汹涌。
当晚,沈清辞在灯下给姐姐写回信。这一次,她没有使用密写,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写道:“...姐姐所赠物资已悉数收到,解我第七队燃眉之急。北境天寒,然弟心中温暖如春。姐姐及侯府之恩,我与第七队全体将士,没齿难忘...”
她知道,姐姐一定能读懂这简单文字背后沉甸甸的情谊。
写完信,沈清辞独自走出军帐。雪已经停了,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冷的月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晶莹的光芒。远方的群山静静矗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有了这批补给,第七队终于可以安稳度过这个严酷的冬天。而更重要的是,姐姐在京城为她建立的这条隐秘渠道,证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援,更是政治上的保障。
“校尉,有新情况。”孙铭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快步走到沈清辞身边,压低声音道,“张骏那边派人四处打探,似乎怀疑这次补给恢复与您有关,正在暗中调查。”
沈清辞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他查。他想查,就让他查个明白。”
如今有了安定侯府这棵大树的庇护,她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处处忍让、谨小慎微的小校尉。张骏等人的伎俩,在她眼中已不足为惧。
月光下,沈清辞的身影挺拔而坚定。有了姐姐在后方的鼎力支持,她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这北境战场上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条姐妹同心、内外呼应的道路,虽然充满了荆棘和危险,却也让她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沈清辞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需要她和姐姐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北境的寒风卷着雪粒,刀子般刮过第七队的驻地。整个营地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中,连往日操练的呼喝声都稀疏了许多。沈清辞独自站在了望台上,望着远方苍茫的天地,眉头紧锁,心中正计算着剩余的粮草还能支撑几日。
那日从蛮族手中拼死劫来的粮食,在优先分给伤兵和维持基本训练后,如今已所剩无几。而军需处的配给依旧杳无音讯,张骏等人的刁难更是变本加厉,仿佛要将第七队彻底困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
“校尉。”孙铭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又有一名士兵在操练时晕倒了。林医官诊断,说是长期饥饿和严寒所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沈清辞的拳头猛地握紧,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刺骨的寒意也无法驱散心中的怒火。她缓缓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孙铭:“传令下去,把我的坐骑牵来,宰了分食给士兵们。”
孙铭震惊地睁大眼睛,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校尉!那是您从京城带来的战马,跟随您出生入死...”
“执行命令。”沈清辞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一匹马救不了所有人,但能多撑一天,就多一分希望。”
她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找到更长久的办法。
夜幕降临,营地陷入沉睡,只有巡哨的士兵在风雪中默默行走。沈清辞在油灯下铺开信纸,犹豫再三,终于提笔。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向姐姐求助,但眼下的局势已让她别无选择。
她没有使用寻常笔墨,而是用特制的药水,在看似普通的家书中隐藏了密信:“...北境粮草断绝,将士冻饿,恐难支撑。张骏等人挟私报复,军需不至。若姐姐有法,望速施援手,解燃眉之急。此事或牵涉朝中党争,三皇子一系似在暗中阻挠...”
信写好后,她仔细封好,唤来最为可靠的王五:“速将此信送往京城悦来客栈,务必亲手交给掌柜,不得有误。”
王五接过信件,郑重地行了一礼:“校尉放心,就算拼了性命,我也会把信送到。”
望着王五消失在风雪夜色中的背影,沈清鸢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愿将姐姐卷入这凶险的边军纷争,更不愿让侯府因她而陷入政治漩涡,但为了第七队的弟兄们,她只能走这一步。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安定侯府内。
沈清鸢手持密信,在暖阁中来回踱步,秀美的脸庞因愤怒而微微泛红。她轻轻将信纸放在桌上,指尖冰凉。
“备车,我要立刻去见父亲。”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决断。
安定侯沈睿看完密信后,面色凝重,久久不语。过了许久,他才长叹一声:“朝中党争竟已祸及边军至此!这是要置数万将士于死地,动摇国本啊!”
沈清鸢走到父亲身边,冷静分析道:“父亲,三皇子此举,显然是想借粮草之事打击太子在军中的威望。若边军因缺粮生变,太子殿下必将失势。届时,我安定侯府作为太子一系,也恐难独善其身。”
沈睿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说得对。但此事棘手,我们若直接插手,必会引火烧身,成为三皇子的眼中钉。”
“女儿倒有一计。”沈清鸢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商号名单,“这些商号均与侯府渊源深厚,且常年与边军有供货往来。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将粮草以‘商号捐赠’的名义混入官方补给,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往前线。”
沈睿接过名单,仔细查看,眼中渐渐露出赞许之色:“此计甚妙。只是,兵部后勤司那边如何打通?没有他们点头,粮草根本无法顺利出关。”
“女儿已有对策。”沈清鸢又取出一本账册,“这些年,女儿暗中打理府中产业,也结识了一些朝中夫人。兵部侍郎夫人王李氏与我素有往来,或许可以从她入手。”
沈睿惊讶地看着长女,他从未想过,这个平日里温婉娴静的女儿,竟有如此深沉的谋略和果决的手腕。他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此事便交给你全权处理。若需为父出面,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鸢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她先是秘密联系了名单上的商号东家,这些人多是侯府旧部或受过沈家恩惠,听闻边军困境,又有侯府牵头,纷纷慨然应允。
随后,她精心准备了一场拜访。在兵部侍郎夫人王李氏举办的茶会上,沈清鸢身着素雅衣裙,举止温婉,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北境。
“近日听闻北境大雪封山,不知边军将士们是否安好?”她轻啜一口清茶,看似随意地问道。
一位与太子妃交好的夫人立刻接话:“是啊,前几日还听我家老爷说边军打了胜仗,想来粮草供应应该不成问题吧?”
沈清鸢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捷报或许不假,但缺粮也是实情。我有一位远房亲戚在边军任职,来信说将士们已多日未饱食,甚至要挖草根、煮雪水度日。”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王李氏,只见这位精明的夫人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异样。沈清鸢知道,话已送到。
茶会结束后不久,王李氏便派人送来帖子,邀沈清鸢过府一叙。在侍郎府的后花园中,王李氏开门见山:“沈小姐前日所言边军之事,我家老爷已有所耳闻。只是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有些事,并非他一人能做主。”
沈清鸢心中了然,取出早已备好的一份礼单,递了过去:“夫人放心,清鸢明白其中难处。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并非行贿,只是希望侍郎大人能在其位谋其政,早日让粮草送达边关,解将士们的燃眉之急。”
王李氏瞥了一眼礼单,眼中闪过满意之色,但随即又面露难色:“只是三皇子那边...”
“太子殿下一直很欣赏侍郎大人的才干和公正。”沈清鸢轻声打断她,语气意味深长,“夫人也知道,太子殿下仁厚,他日若能登基,定会重用忠良。”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王李氏的心上。她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沈小姐放心,此事我会劝劝老爷。粮草之事,定会尽快解决。”
打通了兵部的关键环节,后续事宜便顺利多了。在沈清鸢的周密安排下,一批足额的粮草和御寒物资以“商号捐赠”的名义,顺利混入了官方补给车队,踏上了前往北境的路途。同时,她还通过侯府的秘密渠道,单独运送了一批珍贵的伤药和保暖衣物给沈清辞,并附信一封,信中只简单写道:“...闻北地苦寒,特备薄礼,望吾弟善自珍重,保重身体。”
没有提及任何朝中纷争,也没有邀功,只有姐妹间最真挚的牵挂。但沈清辞收到这批物资时,看着那些明显经过精心挑选的药品和衣物,瞬间便明白了姐姐在背后所做的一切。
半个月后,当满载粮草的运输队缓缓驶入边军大营时,整个前锋营都沸腾了。不仅延误已久的补给终于送达,数量更是远超往常配额。
更让沈清辞惊喜的是,随行的还有一位兵部特使。在全军将士面前,这位特使当众宣布:“经查,前段时日边军补给延误,系因天气恶劣及个别官员玩忽职守所致。圣上震怒,已下令彻查相关责任人!从即日起,边军粮草补给将作为头等大事,优先保障,任何人不得克扣延误!”
站在人群中的张骏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身边的几个亲信也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震惊和不安。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原本万无一失的刁难计划,竟会被如此轻易地打破。
大会结束后,陈启明特意留下了沈清辞。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校尉,眼神复杂:“沈校尉,这次补给能够及时送达,你功不可没啊。”
沈清辞故作惊讶:“百夫长何出此言?末将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分,并未做过什么特别的事。”
陈启明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京城来的那位特使,早年曾在安定侯麾下任职。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
沈清辞心中一惊,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或许真的只是巧合吧。”
“是不是巧合,你我心中都清楚。”陈启明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缓和了许多,“不必隐瞒,这是好事。有了京城的支持,日后你在边军的路,会好走很多。”
回到第七队的驻地,士兵们正在欢天喜地地分发粮草和御寒衣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沈清辞的感激和敬佩。
“校尉!这次真是多亏了您!”赵大扛着一袋粮食,兴奋地跑过来,“我听人说,是您在京城的关系打通了关节,才让我们有了活路!”
沈清辞笑着摇了摇头:“这都是朝廷体恤边军艰苦,与我无关。大家快把粮食分下去,让弟兄们都饱餐一顿,好好休息。”
她不愿过多暴露与侯府的关系,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但心中对姐姐的感激之情,却如潮水般汹涌。
当晚,沈清辞在灯下给姐姐写回信。这一次,她没有使用密写,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写道:“...姐姐所赠物资已悉数收到,解我第七队燃眉之急。北境天寒,然弟心中温暖如春。姐姐及侯府之恩,我与第七队全体将士,没齿难忘...”
她知道,姐姐一定能读懂这简单文字背后沉甸甸的情谊。
写完信,沈清辞独自走出军帐。雪已经停了,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冷的月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晶莹的光芒。远方的群山静静矗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有了这批补给,第七队终于可以安稳度过这个严酷的冬天。而更重要的是,姐姐在京城为她建立的这条隐秘渠道,证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援,更是政治上的保障。
“校尉,有新情况。”孙铭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快步走到沈清辞身边,压低声音道,“张骏那边派人四处打探,似乎怀疑这次补给恢复与您有关,正在暗中调查。”
沈清辞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他查。他想查,就让他查个明白。”
如今有了安定侯府这棵大树的庇护,她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处处忍让、谨小慎微的小校尉。张骏等人的伎俩,在她眼中已不足为惧。
月光下,沈清辞的身影挺拔而坚定。有了姐姐在后方的鼎力支持,她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这北境战场上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条姐妹同心、内外呼应的道路,虽然充满了荆棘和危险,却也让她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沈清辞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需要她和姐姐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