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卯时刚过,中军帅帐内已是将星云集。
沈清辞一身合体的玄色骑装,外罩轻甲,腰间悬着御赐的游骑将军令牌,步入帐中。她刻意放缓了步伐,调整了呼吸,让自己显得沉稳持重。然而,在一群大多膀大腰圆、面带风霜的北境将领中,她清瘦的身形和略显白皙的面容,依旧显得格格不入。
帐内原本低沉的议论声在她进来的瞬间,微妙地停滞了一瞬,随即又恢复,只是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了她的身上。好奇、审视、怀疑,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沈清辞恍若未觉,依着赵磐的指引,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那位置颇为靠前,仅次于几位副将,显然靖安侯有意抬举。这更引来了几道含义不明的注视。
靖安侯沈睿依旧靠坐在榻上,面色比昨日稍好,但依旧难掩病容。他目光缓缓扫过帐中诸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开始吧。”
军务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各营汇报防务、敌情动向、粮草储备……沈清辞凝神静听,不发一言,只在心中快速梳理着信息,与昨夜父亲告知的情况相互印证。
很快,议题进行到了边境村落频繁遭袭的问题上。
“将军,黑水村本月已是第三次遭狼崽子洗劫了!”一名满脸络腮胡的参将瓮声瓮气地抱拳,语气愤慨,“村里青壮死伤十余,粮食牲畜被抢掠一空!再这样下去,边民都要跑光了!末将请令,增派一队兵马,常驻黑水村,看那些狼崽子还敢来!”
“李参将所言甚是。”另一名老成持重的将领附和,“黑水村地势紧要,若边民流失,此地便成真空,敌军可长驱直入。固守乃稳妥之策。”
帐中多数将领纷纷点头,显然认同增兵固守的方案。这是北境应对此类问题的传统做法,简单直接。
就在这时,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几乎一面倒的共识。
“末将以为,或可另寻他法。”
众人目光齐刷刷转向声音来源——正是那位新来的游骑将军,沈清辞。
她上前一步,走到沙盘前,指向标注着黑水村的位置。她的手指纤细,却稳定有力。
“黑水村地处河谷,三面环山,易攻难守。增兵固守,固然能保一时安宁,但目标也更为明显。敌军若集中力量强攻,我守军易成孤军;若敌军绕过黑水村,袭扰他处,我重兵被牵制于此,反为不美。”
她顿了顿,迎上那些质疑的目光,继续道:“且我军兵力本就不算充裕,分兵固守各处要点,恐难以为继。”
“那依沈将军之见,该当如何?”李参将语气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他和其他将领一样,认为这位年轻将军是在纸上谈兵。
沈清辞指尖在沙盘上划出几道弧线:“疑兵之计,辅以机动巡逻。”
“疑兵?”
“不错。”沈清辞解释道,“可在黑水村外围高地,多设旌旗,夜间增派火把,营造重兵驻扎之假象。同时,挑选精锐士卒,组成数支小型机动队,不在村中驻扎,而是隐匿于周边山林。一旦发现敌踪,不必死守村落,可相机歼敌,或尾随骚扰,断其归路。如此,既可保全村落,又能灵活歼敌,不至被动。”
帐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法子……听起来确实有些取巧,甚至带着点“狡猾”,与他们习惯的正面对抗、硬碰硬的风格迥异。
“沈将军此计,未免过于……儿戏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摇头,“战场搏杀,靠的是真刀真枪,这等虚张声势,只怕瞒不过那些狡诈的蛮子。”
“是啊,若被识破,岂不赔笑大方?”
“机动小队若遇敌军主力,如何应对?”
质疑声此起彼伏。
沈清辞神色不变,等声音稍歇,才平静回应:“兵者,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敌军亦非铁板一块,多为小股部队袭扰,其目的在于抢掠,而非攻坚。见我有重兵驻扎之象,多半会心存忌惮,转向他处。即便有小股敌军冒险来攻,我机动小队倚仗地利,或伏击,或骚扰,足以应对。即便不敌,亦可及时示警,通知援军。”
她看向最初发言的李参将:“李将军方才说,村里青壮死伤十余。若我小队能提前预警,或在外围拦截,或许便能避免这些伤亡。固守村中,等于是将边民与士兵一同置于险地,待敌军杀到眼前,往往为时已晚。”
李参将张了张嘴,一时语塞。其他将领也露出思索之色。
一直沉默的靖安侯沈睿,此刻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不容置疑:“沈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他目光转向沈清辞,“既然你提出此策,那黑水村防务,便由你酌情处置。”
这是直接将难题和考验,抛给了沈清辞。
“末将领命!”沈清辞毫不犹豫地抱拳。
沈睿微微颔首,又道:“你初来北境,身边需得力人手。第七营,暂划归你麾下听用。”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又是一变。
第七营?那可是北境军中出了名的“刺头营”!营中多是些犯过军纪、或性情桀骜之辈,虽然作战勇猛,但极难管束。前任统领就是被他们气得申请调离的。侯爷把这支营队交给沈清辞,是磨练,还是……
众人看向沈清辞的目光,顿时变得复杂起来,有幸灾乐祸,有同情,也有更深的好奇。
沈清辞面上依旧平静,仿佛没听到周围的窃窃私语,再次行礼:“谢侯爷!”
会议结束后,众将陆续离去。赵磐落在最后,走到沈清辞身边,低声道:“沈将军,第七营的兵符和名册,稍后便派人送至您帐中。那些人……野性难驯,您多担待。”
沈清辞听出他话中的提醒之意,微微一笑:“多谢赵将军提醒,清辞明白了。”
离开帅帐,沈清辞并未立刻回自己的营帐,而是径直去了伤兵营探望父亲昨日提到的几位重伤老兵,又绕着大营关键防区走了一圈,仔细查看了哨卡布置和军械情况。
她清楚地知道,仅凭一次会议上的言论,根本无法真正服众。父亲将第七营交给她,既是考验,也是机会。若能驯服这群“刺头”,她在北境军中才算真正有了立足的根基。
而黑水村,则是她证明自己能力的第一战。
回到分配给自己的营帐,桌案上果然已经摆放了第七营的兵符和厚厚一叠名册。她拿起兵符,入手冰凉沉重。翻开名册,一个个名字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不驯的故事。
帐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以及北境特有的、永不停歇的风声。
沈清辞走到帐边,掀开一角,望向第七营驻扎的方向,眼神沉静而坚定。
疑兵之计能否成功?第七营能否为其所用?这一切,都需她亲自去。
前路艰难,但她无所畏惧。况且,她之前能带领第七营,现在依然可以。
沈清辞一身合体的玄色骑装,外罩轻甲,腰间悬着御赐的游骑将军令牌,步入帐中。她刻意放缓了步伐,调整了呼吸,让自己显得沉稳持重。然而,在一群大多膀大腰圆、面带风霜的北境将领中,她清瘦的身形和略显白皙的面容,依旧显得格格不入。
帐内原本低沉的议论声在她进来的瞬间,微妙地停滞了一瞬,随即又恢复,只是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了她的身上。好奇、审视、怀疑,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沈清辞恍若未觉,依着赵磐的指引,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那位置颇为靠前,仅次于几位副将,显然靖安侯有意抬举。这更引来了几道含义不明的注视。
靖安侯沈睿依旧靠坐在榻上,面色比昨日稍好,但依旧难掩病容。他目光缓缓扫过帐中诸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开始吧。”
军务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各营汇报防务、敌情动向、粮草储备……沈清辞凝神静听,不发一言,只在心中快速梳理着信息,与昨夜父亲告知的情况相互印证。
很快,议题进行到了边境村落频繁遭袭的问题上。
“将军,黑水村本月已是第三次遭狼崽子洗劫了!”一名满脸络腮胡的参将瓮声瓮气地抱拳,语气愤慨,“村里青壮死伤十余,粮食牲畜被抢掠一空!再这样下去,边民都要跑光了!末将请令,增派一队兵马,常驻黑水村,看那些狼崽子还敢来!”
“李参将所言甚是。”另一名老成持重的将领附和,“黑水村地势紧要,若边民流失,此地便成真空,敌军可长驱直入。固守乃稳妥之策。”
帐中多数将领纷纷点头,显然认同增兵固守的方案。这是北境应对此类问题的传统做法,简单直接。
就在这时,一个清越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几乎一面倒的共识。
“末将以为,或可另寻他法。”
众人目光齐刷刷转向声音来源——正是那位新来的游骑将军,沈清辞。
她上前一步,走到沙盘前,指向标注着黑水村的位置。她的手指纤细,却稳定有力。
“黑水村地处河谷,三面环山,易攻难守。增兵固守,固然能保一时安宁,但目标也更为明显。敌军若集中力量强攻,我守军易成孤军;若敌军绕过黑水村,袭扰他处,我重兵被牵制于此,反为不美。”
她顿了顿,迎上那些质疑的目光,继续道:“且我军兵力本就不算充裕,分兵固守各处要点,恐难以为继。”
“那依沈将军之见,该当如何?”李参将语气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他和其他将领一样,认为这位年轻将军是在纸上谈兵。
沈清辞指尖在沙盘上划出几道弧线:“疑兵之计,辅以机动巡逻。”
“疑兵?”
“不错。”沈清辞解释道,“可在黑水村外围高地,多设旌旗,夜间增派火把,营造重兵驻扎之假象。同时,挑选精锐士卒,组成数支小型机动队,不在村中驻扎,而是隐匿于周边山林。一旦发现敌踪,不必死守村落,可相机歼敌,或尾随骚扰,断其归路。如此,既可保全村落,又能灵活歼敌,不至被动。”
帐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法子……听起来确实有些取巧,甚至带着点“狡猾”,与他们习惯的正面对抗、硬碰硬的风格迥异。
“沈将军此计,未免过于……儿戏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摇头,“战场搏杀,靠的是真刀真枪,这等虚张声势,只怕瞒不过那些狡诈的蛮子。”
“是啊,若被识破,岂不赔笑大方?”
“机动小队若遇敌军主力,如何应对?”
质疑声此起彼伏。
沈清辞神色不变,等声音稍歇,才平静回应:“兵者,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敌军亦非铁板一块,多为小股部队袭扰,其目的在于抢掠,而非攻坚。见我有重兵驻扎之象,多半会心存忌惮,转向他处。即便有小股敌军冒险来攻,我机动小队倚仗地利,或伏击,或骚扰,足以应对。即便不敌,亦可及时示警,通知援军。”
她看向最初发言的李参将:“李将军方才说,村里青壮死伤十余。若我小队能提前预警,或在外围拦截,或许便能避免这些伤亡。固守村中,等于是将边民与士兵一同置于险地,待敌军杀到眼前,往往为时已晚。”
李参将张了张嘴,一时语塞。其他将领也露出思索之色。
一直沉默的靖安侯沈睿,此刻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不容置疑:“沈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他目光转向沈清辞,“既然你提出此策,那黑水村防务,便由你酌情处置。”
这是直接将难题和考验,抛给了沈清辞。
“末将领命!”沈清辞毫不犹豫地抱拳。
沈睿微微颔首,又道:“你初来北境,身边需得力人手。第七营,暂划归你麾下听用。”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又是一变。
第七营?那可是北境军中出了名的“刺头营”!营中多是些犯过军纪、或性情桀骜之辈,虽然作战勇猛,但极难管束。前任统领就是被他们气得申请调离的。侯爷把这支营队交给沈清辞,是磨练,还是……
众人看向沈清辞的目光,顿时变得复杂起来,有幸灾乐祸,有同情,也有更深的好奇。
沈清辞面上依旧平静,仿佛没听到周围的窃窃私语,再次行礼:“谢侯爷!”
会议结束后,众将陆续离去。赵磐落在最后,走到沈清辞身边,低声道:“沈将军,第七营的兵符和名册,稍后便派人送至您帐中。那些人……野性难驯,您多担待。”
沈清辞听出他话中的提醒之意,微微一笑:“多谢赵将军提醒,清辞明白了。”
离开帅帐,沈清辞并未立刻回自己的营帐,而是径直去了伤兵营探望父亲昨日提到的几位重伤老兵,又绕着大营关键防区走了一圈,仔细查看了哨卡布置和军械情况。
她清楚地知道,仅凭一次会议上的言论,根本无法真正服众。父亲将第七营交给她,既是考验,也是机会。若能驯服这群“刺头”,她在北境军中才算真正有了立足的根基。
而黑水村,则是她证明自己能力的第一战。
回到分配给自己的营帐,桌案上果然已经摆放了第七营的兵符和厚厚一叠名册。她拿起兵符,入手冰凉沉重。翻开名册,一个个名字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不驯的故事。
帐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以及北境特有的、永不停歇的风声。
沈清辞走到帐边,掀开一角,望向第七营驻扎的方向,眼神沉静而坚定。
疑兵之计能否成功?第七营能否为其所用?这一切,都需她亲自去。
前路艰难,但她无所畏惧。况且,她之前能带领第七营,现在依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