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话 :光影传奇-《民间场》

  上阙:无声的呐喊

  1959年的北京,秋高气爽。新落成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一场关于电影未来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宁瑜与阿翎坐在后排,静静地聆听着这场关乎中国电影命运的辩论。

  电影是艺术,不是宣传工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导演激动地拍着桌子,我们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就牺牲艺术性!

  但是在新时代,电影要为人民服务!年轻的理论家立即反驳,《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已经证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才是好电影!

  阿翎今日穿着一件米白色针织衫,配着深蓝色长裙,发间别着一枚精致的电影胶片造型发卡。她轻声对宁瑜说:宁哥哥,我感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在碰撞。一种是追求纯粹艺术的孤高之魂,一种是扎根群众的朴实之魂。

  会议室的墙上,并排挂着两幅巨大的电影海报——一边是《早春二月》的唯美画面,一边是《铁道游击队》的热血场景。这两部同年上映的电影,代表着中国电影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

  辩论最终不欢而散。老导演拂袖而去,年轻理论家也愤然离场。制片厂厂长周慕云长叹一声,独自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

  周厂长。宁瑜上前打招呼。

  周慕云抬起头,勉强笑了笑:是宁先生和阿翎小姐啊。让你们见笑了。现在的电影界,就像这两天的天气,说变就变。

  周慕云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如今肩负着建设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重任。

  我十六岁入行,从默片时代走到现在,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周慕云带着二人参观制片厂,可是现在,我却越来越看不懂电影了。

  他们走过巨大的摄影棚,里面正在拍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青春之歌》。年轻的演员们穿着军装,在导演的指导下排练着激情澎湃的戏码。

  导演不满地喊道,小张,你的表情太做作了!要真实!要发自内心!

  扮演革命青年的演员委屈地说:导演,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实在体会不到那种感情啊。

  周慕云摇摇头:现在的年轻人,太依赖技巧,缺少生活的积淀。

  他们又来到另一个摄影棚,这里在拍摄艺术片《林家铺子》。老演员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但制片人却在为票房发愁。

  这种文艺片,群众看不懂啊。制片人愁眉苦脸地说,上级要求我们既要艺术性,又要群众性,这太难了。

  阿翎凝神观察两个剧组的拍摄,忽然道:周厂长,我发现一个问题。《青春之歌》剧组有热情但缺底蕴,《林家铺子》剧组有底蕴但缺共鸣。

  周慕云惊讶地看着她:阿翎小姐一语中的。这正是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困境。

  傍晚时分,周慕云带着宁瑜和阿翎来到他的私人放映室。这里收藏着从默片时代至今的数百部电影拷贝。

  这是我父亲留下的宝贝。周慕云轻抚着放映机,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人。你们看——

  他放映了一段1927年的默片《火烧红莲寺》。银幕上,武侠明星的动作夸张而富有表现力,虽然没有声音,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律。

  默片时代,电影人用最纯粹的画面语言讲故事。周慕云说,后来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技术越来越进步,但有些最本质的东西反而丢失了。

  他又放映了一段新拍摄的《五朵金花》片段。鲜艳的色彩,优美的歌舞,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现在的电影,太注重说教,忘记了电影最初是造梦的艺术。周慕云叹息道。

  就在这时,放映室的门被推开,一个年轻人急匆匆地跑进来。

  周厂长,不好了!《青春之歌》的样片...样片出问题了!

  中阙:影魂觉醒

  众人赶到剪辑室,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青春之歌》已经剪辑完成的样片,在放映时竟然出现了诡异的画面重叠——革命青年激昂演讲的画面中,不时闪过旧上海歌舞升平的场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镜头里,会突然插入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

  这...这是怎么回事?年轻导演面如土色,我们从来没有拍过这些画面!

  更奇怪的是,当技术人员检查胶片时,发现这些的画面竟然是从胶片内部出来的,就像是电影自己在说话。

  是影魂。宁瑜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这些被压抑的电影记忆,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周慕云若有所悟:我明白了。电影不只是记录影像的工具,它本身是有生命的。当我们过分压抑它的某一方面时,它就会以这种方式反抗。

  为了查明真相,他们来到胶片储藏室。这里存放着建国前后拍摄的数千部电影胶片。阿翎敏锐地发现,那些出现异常的胶片都散发着特殊的能量波动。

  这些胶片在哭泣。阿翎轻抚着一盘《小城之春》的胶片,它们渴望被理解,而不是被简单归类。

  就在这时,储藏室的灯突然全部熄灭。在黑暗中,那些胶片开始发出微弱的光芒,投射出无数流动的影像片段——有旧上海的繁华,有抗战的惨烈,有解放的欢欣,有建设的热情...这些画面在墙壁上交织、碰撞,仿佛在演绎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

  这是...中国电影的集体记忆!周慕云激动地说。

  突然,所有的影像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漩涡,从中走出一个模糊的身影。那身影时而像是执着的艺术家,时而像是热血的理论家,时而又像是朴实的工农兵。

  我是中国电影之魂。身影发出空灵的声音,我厌倦了你们无休止的争论。艺术与群众,本就不是对立的!

  原来,长期的路线之争让电影之魂产生了分裂。现在,它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要你们拍出一部真正属于新时代的电影!电影之魂说,既要艺术性,又要群众性;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如果做不到...

  所有的影像突然变得扭曲恐怖:我就让所有的电影都变成这样!

  危机迫在眉睫。周慕云立即召集全厂的创作骨干,商讨对策。

  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老编剧说,艺术性和群众性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不,我认为可以。一个年轻导演反驳道,卓别林的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既深刻又通俗。

  双方又开始争论不休。就在这时,阿翎提出了一个建议:

  为什么不问问观众想要什么?

  这个建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普通观众的喜好。

  在宁瑜和阿翎的协助下,制片厂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观众心声调查。他们走访了工厂、农村、学校,倾听各行各业的人对电影的期待。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工人们希望看到反映他们生活的电影,但不要过于说教;农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