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月下的薄荷-《雾里余温》

  薄荷的清香顺着晚风溜进凉棚时,思砚正帮苏晚把晾好的薄荷捆成束。翠绿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在月光下闪着亮,像撒了把碎钻。“挂在凉棚的柱子上,”苏晚踮脚把薄荷束系牢,“蚊子就不敢来了,还能闻着香。”

  外婆坐在竹椅上,手里剥着莲子,是前几天从塘里采的,嫩得能掐出水。“这薄荷是你娘当年种的,”她把莲子仁放进瓷碗,“她说夏天喝薄荷水,比什么都解暑。你小时候总偷着摘叶子嚼,辣得直伸舌头。”

  思砚挠挠头,确实有这事。那时候他才五岁,以为薄荷叶子像糖果一样甜,抓了把塞进嘴里,结果辣得眼泪直流,还是娘用糖水给他漱的口。“现在不辣了,”他摘了片叶子放进嘴里,清凉的味从舌尖漫到喉咙,“苏姨说,这是‘长大了,能尝出清苦里的甜了’。”

  林砚扛着个旧木盆从院里进来,盆里装着刚从井里吊上来的西瓜,表皮还挂着水珠。“湃了半个时辰,凉透了。”他把西瓜放在竹桌上,用刀切开,红瓤立刻把月光染得更艳,“来老先生刚送来的,说他孙子种的,让咱们尝尝鲜。”

  思砚挑了块最大的递给外婆,老人家摆摆手:“你们吃,我牙口不好,尝块边就行。”她拿起最小的一块,用小勺挖着吃,瓜汁沾在嘴角,像抹了点胭脂。凉棚外的槐树叶沙沙响,像是在笑这祖孙俩的模样。

  苏晚往每个人碗里倒了杯薄荷水,玻璃杯壁上凝着水珠,“加了点蜂蜜,”她把杯子推到思砚面前,“你外婆说,薄荷配蜂蜜,是‘苦中带甜,像日子’。”思砚喝了口,清凉混着甜,果然比单纯的薄荷水多了层滋味。

  “镇上的公路听说下个月就动工了。”林砚突然说,手里的西瓜籽被他吐在空碗里,“到时候拉货方便,我想跟张叔学做木工,以后给人打家具。”思砚眼睛一亮:“那你就能给凉棚做个新桌子了?这竹桌都晃了。”

  林砚笑着点头:“不光做桌子,还给你做个书架,放你那些画。”苏晚在一旁接话:“我想学做酱菜,把咱们院的黄瓜、豆角都腌了,说不定能卖到镇上去。”外婆听着,手里的莲子剥得更欢了:“好啊,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总比守着老地强。”

  思砚没说话,只是看着杯里的薄荷叶在水里转圈圈。他想起县城学堂的先生来过村里,说他画画有天赋,让他去县城上学。可他看着凉棚下的外婆,看着笑着规划未来的林砚和苏晚,突然觉得,留在这里也很好。

  “我想把院东头的空地开辟出来,种更多薄荷。”思砚突然开口,薄荷水的清凉让他的声音格外清亮,“夏天能泡水,冬天能晒干了当香料,还能给林叔的家具做装饰。”

  外婆的眼睛亮了:“这想法好!薄荷好养活,撒把籽就能长。”她把剥好的莲子仁往思砚碗里推了推,“你娘当年也爱折腾这些花草,说‘守着花草,心就静’。”

  月光穿过薄荷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林砚用手指敲了敲竹桌:“那明天我就去翻地,保证把土整得松松软软的。”苏晚笑着说:“我去镇上买些好的薄荷籽,咱们多种几个品种,有留兰香,有胡椒薄荷,闻着都不一样。”

  思砚觉得心里像被薄荷水浇过,清清爽爽的。他以前总以为,离开这里才算有出息,可现在看着眼前的人,看着这凉棚,这槐树,突然明白,能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在哪里都是出息。

  后半夜,露水重了,外婆先回屋歇息。林砚和苏晚收拾着碗筷,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挨得很近,像幅柔和的画。思砚坐在竹凳上,闻着薄荷的清香,听着远处的虫鸣,觉得这夏夜长极了,又短极了。

  他想起明天要翻的地,要种的薄荷籽,突然有了种踏实的期待。就像这薄荷,不张扬,却自有股清劲,种在土里,就能扎根,就能长出一片绿,就能在每个夏夜,把清香送进凉棚,送进每个人的心里。

  凉棚的柱子上,薄荷束还在轻轻晃。思砚摸了摸口袋里外婆塞给他的莲子,圆滚滚的,像藏着个圆满的梦。梦里,院东头的薄荷长得郁郁葱葱,他的画架支在凉棚下,林砚在做家具,苏晚在腌酱菜,外婆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笑看这一切。

  月光更浓了,把整个凉棚都裹在一片银白里。思砚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日子就开始了,像这薄荷一样,带着清劲,带着盼头,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