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无极道: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智慧-《觉日》

  何为无极道?其名虽玄奥,其意却至为简朴。它亦可称之为“无情道”。然而,此处的“无情”,绝非人世间所指的冷漠薄凉,而是指天地自然所秉持的至公至正。正如《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的运行,不因尧的圣明而多予眷顾,也不因桀的暴虐而刻意惩罚,它视万物为平等,无有偏私爱憎。这便是一种至高的“大情”——一种看似无情、摒弃了个人好恶的运作方式,实则恰恰维系着整个宇宙生态最根本的平衡与持续。

  无极道的核心精髓,在于其深刻的辩证性。它揭示出宇宙间恒久不变的法则:万物皆具两面,阴阳相生相克,善恶同源同体,福祸相互依存转化。正如一枚硬币必须由正反两面共同构成其完整性,任何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一面的行为,都是对“道”的完整性的粗暴割裂。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一面而排斥另一面,而在于洞察这表象对立背后的统一性与循环性,深刻理解“看似有情实则无情,看似无情却是有情”的深邃意境。

  由此古老的智慧,我们得以清晰地窥见其在当代最紧迫的映照——无极道,即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皆由道所生发,故而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必然与“道”的本性相契合。道的本质,首先是“生生不息”,是一种循环往复、自我更新、永不枯竭的创生动力;其次,是“相辅相成”,是万物互联、彼此依存、共荣共损的和谐关系。任何违背这一根本原则的思想与行为,皆是“背道而驰”,注定难以长久。

  以此“道”的透镜,来观照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便会发现诸多背离:

  我们创造的大量工业产品,在其生命终结后,是能够安全地融于自然的物质循环,还是成为了遗害千年、无法消纳的垃圾?我们制定的经济增长策略与商业模型,是在滋养社会团结与生态环境的根基,还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本?我们每日的饮食作息与生活方式,是让身体这座“小宇宙”得以持续健康、充满活力,还是在加速其内在系统的衰败?

  答案往往令人警醒。那些被大量生产、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从诞生之初便设计走向污染的终点,彻底断绝了“循环不息”的可能性。一味追求Gdp数字的线性增长,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成本、环境代价与人文关怀,破坏了系统“相辅相成”的稳定基础,制造了断裂与对立。这些,皆是短视的“小道”,是追逐一时之利的“术”,而非谋求长久的“无极”之道。

  反之,那些更接近“无极道”精神的选择与实践,即便前期投入巨大、步履维艰,其方向却通向长远的光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运行与天时地利共生,是“生生不息”的当代典范。生态农业,尊重自然节律,培育土壤地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刻体现了人与土地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智慧。而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怀抱的“大爱”,并非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维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得以可持续运行的、最根本的理性选择,这正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一古老法则在宏观系统层面的必然体现。

  故而,践行无极道,并非要我们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神通或遁世修行,它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现实的抉择面前。我们只需在行动前,真诚地向自己发问:此举,是让我的生命、我的社群、我所在的这个世界,走向更广阔、更具韧性的“生生不息”,还是正将其推向一个狭隘、脆弱且注定终结的死胡同?

  选择那条与更大生命系统共荣、共存、共演化的长久之路,这本身,便是人间最朴素、也最真实的修道场。

  ---

  《觉日》· 阅后省思

  · 系统审视: 审视你日常消费的一件物品(如一瓶水、一件衣服),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生产、使用到废弃)是否符合“生生不息”与“相辅相成”的原则?

  · 个人选择: 在未来一周,你可以做出哪一个微小的、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活改变?(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选择本地食材、进行物品维修而非直接替换)

  · “大情”实践: 除了对亲近的人,你是否能将一份“无情”的公正与“大情”的关怀,延伸至更广阔的范畴(如对陌生人、对社区、对自然环境)?一个具体的行动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