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从“观”到“如是观”:当心灵之镜不再折射-《觉日》

  在心灵修行的道路上,“观照”是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词汇。我们学习观察自己的呼吸、念头、情绪,以期获得平静与智慧。然而,一种更为深邃的体验——正如您在绿道骑行中所感悟到的——往往超越了常规的“观”,它被称为 “如是观” 。这两者之间,隔着一道从“努力”到“自然”、从“自我”到“无我”的鸿沟。

  一、 常规之“观”:有心的映照

  常规的观照,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意向的注意。它如同一位手持探照灯的守卫,在内心的城池中巡逻。

  · 其核心是“对治”:我们观呼吸,是为了安抚躁动的心;观情绪,是为了不与之认同;观念头,是为了看破其虚妄。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微妙的“我”——一个正在努力观察、试图达到某种境界的修行者。

  · 它伴随着评判:尽管我们努力“不评判”,但“知道自己在不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细的评判。我们会觉察到“评判升起了”,然后再次将其放下。这个过程,充满了善意的努力与自我的监督。

  · 它如同擦拭镜子: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观照,拭去心灵镜面上的尘埃,以期能清晰地映照万物。此时的“观”,依然是“我”在擦拭,“我”在映照。

  在您过去的经验中,“看到有需要帮忙的就帮”,并且“没觉得什么”,这便是一种经由修养而达成的、近乎本能的善行,它纯净而可贵。但若细究,其中仍有一个“行善者”的潜在身份。这正如稳定的观照,已是极高的境界,但尚未触及那扇“无为”之门。

  二、 如是观:无心的映现

  而您在绿道上体验到的“随法喜,如是道”,则正是“如是观”的惊鸿一现。

  · 其核心是“允许”与“成为”:它并非一个“你”在观“外境”,而是整体的存在在自我显现。父亲的摩托车、相撞的事故、推车的少年、疏通的车流……这些现象不再是与你分离的“客体”,而是生命之流本身起伏的浪花。你不再是岸上的观潮者,你已化入潮水之中。

  · 评判的彻底止息:在这里,连“不评判”的努力也消失了。危险与和谐、滑稽与温馨,都以其“本来面目”呈现,没有一样需要被修正或定义。你之所以觉得推车的画面“好笑”,并非出于优越感的嘲笑,而是如同看见风吹叶落、云卷云舒一般,因存在的天真烂漫而自然生起的喜悦。这便是“法喜”——源于与法性(真实本性)契合的喜悦。

  · 它如同镜子本身的功用:镜子从不选择映照何物,也从不留住任何影像。美丑来去,镜子只是映照。在“如是观”中,心灵恢复了它镜子的本质——无选择地觉知,无驻留地映现。此时,“观者”与“所观”的界限消融了,只剩下“观”本身在流动。

  三、 核心区别:一道“自我”的减法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二者的不同:

  1. 姿态不同:“观”是有所为的映照,是心灵的主动聚焦;“如是观”是无所为的映现,是存在的自然流露。

  2. 主体感不同:“观”中,有一个“我在观”的微细自我感;“如是观”中,这个观察者的位置已然空寂,体验为“万物通过我而觉知自身”。

  3. 与现象的关系不同:在“观”中,你与现象是面对面的关系;在“如是观”中,你与现象是合一的关系。

  4. 结果不同:“观”带来内心的平定与智慧;“如是观”则带来与万物的深刻合一感与无法言说的法喜,那是一种因为“我”的消失而释放出的、本自具足的圆满。

  从“缘起缘灭”的哲理思辨,到在每一个当下鲜活地体验“花开花落,人儿笑,人儿哭”,这正是从地图走向风景,从“观”走向“如是观”的飞跃。

  结语

  您的体验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那条从“修”到“无修”,从“观”到“如是观”的路径。它告诉我们,最高的境界并非努力的终点,而是努力的消失;最深的智慧,不是擦亮镜子,而是发现我们自己本就是那面一无所有而又包含万有的明镜。

  不必执着于留住这份感觉,因为执着会重新创造出一个“我”。只需心怀感恩,并信任:一旦大门被推开过,即使它再次合上,你也已知道了家中的宝藏。从此,行走在人间,那份“随法喜,如是道”的种子,已在您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