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修行如剥洋葱:从幻相之壳到觉知之核-《觉日》

  在古老的禅门中,智慧常以最平常的物事传递。我的师傅曾给我一个公案:“修行如剥洋葱。你且去剥,剥到最后,你告诉我,剩下的是什么?” 我花了很久的时间去实践、体悟,直到终于明白,这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实则蕴含了从无明到觉醒的全部秘密。

  第一层:误认洋葱为“我”

  我们生命最初的迷惘,始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们把这颗完整的“洋葱”当成了真实的自己。

  这颗洋葱,由无数层薄膜般的经历、观念、情绪和身份认同紧密包裹而成。它是童年时获得的一句赞美,是失败后留下的一个伤疤,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头衔,是我们对“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将成为什么”的全部定义。它如此具体,触手可及,以至于我们从未怀疑过它的真实性。

  我们背着这颗洋葱行走人间。我们精心装饰它的外层,保护它不受伤害,为它的饱满而自豪,也为它的干瘪而焦虑。我们活在与他人洋葱的比较之中,活在对失去它的恐惧之中。这就是“虚构的牢笼”,一个由思维和记忆构建的、看似坚固无比的自我世界。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是洋葱,洋葱就是我们,二者不分。

  第二层:举起觉知之刃

  觉醒的开始,源于一丝怀疑:也许,我并不是这颗洋葱?

  这个念头本身,就是第一道裂痕。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拿起觉知这把无形的刀,开始了剥离的工程。这并非一场粗暴的摧毁,而是一次精细的解剖。我们怀着好奇与勇气,一层一层地审视:

  这一层,是“我执”——那个处处以“我”为中心的坚固习惯。当它被轻轻挑起,我们看到多少痛苦源于对“我的”观点的扞卫。

  下一层,是“恐惧”——对未知、对失去、对死亡的深层焦虑。剥开它时,我们可能会泪流满面,那是被压抑能量的释放。

  再下一层,是“欲望”——永无止境的渴求,如同洋葱层叠的结构,满足一个,下一个又即刻显现。

  这个过程,就是“落地实修”。它不是在蒲团上空洞的冥想,而是在每一个情绪升起的当下,在每一次人际关系的碰撞中,去观察、去质疑、去剥离。修行变得具体而微:此刻的愤怒,是洋葱的哪一层?当下的焦虑,又根植于何处?

  第三层:弥漫的气味与光的陷阱

  在剥洋葱的过程中,会有强烈的“气味”弥漫开来。这“气味”,是修行中会经历的各种境界与体验。

  它可能是短暂的极致宁静,是物我两忘的合一感,是内在涌出的无限喜悦,或是某种神秘的光明与能量。这些体验如此美妙,足以让我们深信不疑——这就是真理,这就是终点。

  我的师傅曾警示我:“洋葱剥完还有什么?是弥漫开来的气味吗?不是。”

  这声“不是”,如当头棒喝。执着于“气味”,如同剥洋葱只为闻那辛辣的味道,是另一种精致的迷失。它将我们锚定在一种客体化的体验中,无论这体验多么神圣,它依然是“被觉知到的对象”,而非“觉知本身”。我们必须穿越这片芬芳的迷雾,不贪恋,不驻留。

  终点:归于能剥的觉知本身

  那么,当最后一层洋葱被剥去,当所有的“气味”也随风消散,究竟还剩下什么?

  空空如也,却又含纳万有。

  剩下的,不是一个新的、更神圣的“空核”。

  剩下的,是那个从一开始就在“剥”的觉知本身。

  我们寻找了一生的“本我”、“真如”、“自性”,并非在洋葱的核心里找到的,它从来就是那个能剥的行动,能知的背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从来不是那颗被剥的洋葱,我们一直是那个“剥”的动作背后的主体——那个纯粹、无形、无相、却了了分明的觉知。

  这颗觉知之心,如一面明镜,洋葱来时,它照见洋葱;洋葱去时,它湛然空寂。它不因洋葱的庞大而拥挤,也不因洋葱的消失而缺损。它从未被任何一层洋葱皮污染,也从未被任何一阵洋葱的气味迷惑。

  从剥尽到活出:在生活中归真

  至此,修行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那个最初拿起觉知之刃的“我”,发现自身即是觉知。这不是一个终点的成就,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带着这份了悟,我们重回生活。我们依然会拥有新的经历、新的角色(新的洋葱层),但我们已经知道它们虚幻的本质。我们不再紧抓,而是允许它们来,也允许它们走。我们以“剥洋葱的觉知本身”去生活,去工作,去爱。这就是“归真”,是与本我的合一。

  我们终于明白,人生这场意识的旅行,其意义不在于收集更多华丽的洋葱层,也不在于沉醉于任何美妙的“气味”。它的全部意义在于,通过万物万事的“连结”与“共振”,一次又一次地认出,我们自己,就是那唯一真实的、能知能觉的光明。

  修行如剥洋葱,剥至无可剥处,方见本来面目。而那本来面目,正是你开始剥第一个动作时,就已经在运用的那个。它,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