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晨光,将易京南郊的祭天祭坛染成金红。祭坛高三丈,由青石板铺就,四周插着九面 “燕” 字大旗,红绸飘带在春风中翻飞,鼓乐声雄浑激昂,穿透了城郊的杨柳林,传到十里之外。
孔融身着玄色礼官服,手持玉圭,步态沉稳地走上祭坛西侧,高声唱喏:“吉时已到,祭天始 ——” 声音清越,透过临时搭建的传声木塔,传遍观礼的军民。祭坛之下,文武百官按品级排列,徐衍着丞相朝服,玉带束腰,手持笏板;陈莽的太尉官服总算穿得规整,却仍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间的刀鞘;柳清颜、田畴等将领分列两侧,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十万军民围在祭坛外围,屏息静气,脸上满是肃穆与期盼。
张恒身着诸侯冕服,玄色面料上绣着日月星辰、山川龙凤,十二旒玉串垂在眼前,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手持镇圭,一步步踏上祭坛,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之上,沉稳有力。走到祭坛中央,他转身面向南方,躬身拜倒:“臣张恒,承天应人,立国为燕,建元永兴,愿护境安民,永固基业,兴盛不衰!”
三遍祭文诵毕,礼官献上玺绶 —— 一方鎏金玉印,刻着 “燕公之玺” 四个篆字,温润厚重。张恒接过玺绶,高高举起,祭坛之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燕公万岁!燕国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惊飞了林子里的雀鸟,连祭坛上的礼器都在微微震颤。
大典后续的册封环节,简洁而庄重。张恒册封正妻为燕国夫人,长子为世子,赐封田百亩、宅一区;徐衍晋封 “安国公”,陈莽封 “忠勇侯”,王屠封 “渤海侯”,柳清颜、田畴、李拙、墨衡等皆有爵位封赏,或为公侯,或为伯子,人人手持印信,躬身谢恩。陈莽捧着 “忠勇侯” 金印,咧嘴笑道:“大哥,俺这侯位,可是砍出来的!以后更得替你守住燕国的门户!”
大赦令与普赏令一出,军民更是欢腾。士兵们领到新制的铠甲和赏银,百姓们分到官府发放的粟米,连流民安置点的孩童,都得到了一块红糖。李大嫂提着分到的粟米,拉着邻居的手:“以前跟着流民跑,没想到还能赶上这好日子!燕公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
庆典的喧嚣尚未散去,张恒已回到政事堂,案上早已摆好了三道政令草案。他拿起最上面的《劝农令》,用朱笔圈出核心条款,递给徐衍:“立刻颁布,各郡县守令必须亲自督导农桑,凡拖沓推诿者,降职查办。”
《劝农令》如同春风化雨,迅速传遍燕国境内。广昌的田野上,县令带着官吏,亲自丈量无主荒地,给退伍老兵和流民分发地契。王三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激动得手都在抖,他借贷了一头耕牛、三斗粮种,正跟着老农学习新式耕作技术 —— 李拙将霹雳车的杠杆原理,改良成了轻便的播种器,能节省一半人力。“有了地,有了牛,俺这辈子就算扎根了!” 王三抚摸着刚翻耕的土地,泥土的芬芳让他热泪盈眶。
各郡县的水利工程也陆续开工,墨衡带着工匠,将水力鼓风机的技术改造后,用于抽水灌溉,效率比人力水车提升了三倍。易京周边的河道上,新造的水车吱呀作响,将河水引入田垄,滋润着刚种下的粟米幼苗。徐衍亲自巡行田间,看到百姓们弯腰劳作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农为邦本,只要粮食充足,燕国的根基就稳了。”
第二项政令,是确立 “考选制” 为燕国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政事堂颁布条文:“郡县佐吏,三成以上需由考选产生;每年春秋两季开考,经义、算学、策论、律法四科,不问出身,择优录用。” 消息传出,寒门子弟奔走相告。讲武堂旁的临时考场上,陈默正带着一群少年备考,他去年考选中第,如今已是易京户曹的小吏,深知考选制的珍贵:“咱们没有家世背景,只能靠真才实学,为自己挣一条出路!” 崔林则被任命为考选主事,他亲手拟定考题,全是 “如何督造水利”“如何核算粮税” 等务实内容,杜绝空谈。
第三项政令,直指水军建设。张恒召来王屠,递给他一幅渤海郡沿海地图:“安民之战,我们虽守住了陆地,却缺水军牵制曹军粮道。你即刻返回渤海,在南皮筹建船厂,招募熟悉水性的工匠和士卒,仿制楼船,尝试建造能搭载霹雳车的战船 —— 黄河天险,未来必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不能没有水军!”
王屠领命而去,渤海郡的海岸线上,很快响起了凿木造船的叮当声。他从渔民中招募了数十名老船工,又从将作司调来工匠,将霹雳车小型化后,尝试安装在船舷两侧。第一艘试航的战船下水时,王屠亲自站在船头,看着战船劈开海浪,小型霹雳车成功发射石弹,他哈哈大笑:“有了这玩意儿,曹操的粮船再敢走黄河,俺就把它们都炸沉!”
新朝雅政推行数月,燕国境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流民纷纷归附,户口日渐充实;考选制吸引了四方寒门子弟,官吏队伍愈发精干;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粮仓日渐充盈;船厂的战船一艘艘下水,水军初具规模。易京的街道上,商铺林立,百姓往来不绝,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容 —— 这是乱世中难得的太平景象。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许都丞相府内,曹操看着燕国的捷报,猛地将手中的玉璧摔在地上,玉璧碎裂成数片,溅起的碎片划伤了他的手掌。“张恒小儿,竟敢建国称公,与我分庭抗礼!” 他脸色铁青,眼中满是怒火,“传令下去,加快南征刘表的准备,先平荆州,再挥师北上,踏平易京,活捉张恒!” 荀攸、程昱等人躬身应诺,他们知道,曹操与张恒的决战,已箭在弦上。
北疆的草原上,乌桓峭王苏仆延与鲜卑拓跋部的首领会面,看着燕国送来的铁器贸易清单,脸色复杂。“张恒如今势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试探。” 苏仆延抚摸着腰间的铁刀,那是燕国贸易的货物,锋利异常,“但他的势力扩展太快,迟早会威胁到我们的牧场。传令下去,加强边境巡逻,密切关注燕国的动向。”
西边的匈奴去卑部,在漠南休养生息数月后,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的骑兵悄悄靠近并州边境,劫掠了几个小村寨,试探着燕国的反应。张杨接到急报,立刻率军反击,将匈奴骑兵击退,却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宁。
易京的燕公府邸内,张恒站在舆图前,手指划过黄河、北疆、并州的边界。数据面板上,燕国的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心依附度” 持续上升,但 “外部威胁” 的红点也越来越密集 —— 曹操在荆州集结兵力,乌桓、鲜卑在北疆窥伺,匈奴在西线骚扰。
“天下棋局,越来越复杂了。” 张恒低声自语,握紧了手中的镇圭。他知道,燕国的繁荣安定,是建立在强敌环伺的基础上,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接下来,他既要继续推行新政,巩固内部;又要加强军备,应对曹操的南征后北犯;还要安抚北疆胡部,防范西线匈奴;更要招揽天下人才,为未来的决战积蓄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舆图上的 “燕” 国疆域。张恒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入乱世的黄巾杂兵,而是执掌一方诸侯、影响天下走向的燕公。前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带着燕国的军民,在这乱世棋局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兴盛之路。
天下风云再起,燕公张恒,已然成为搅动这盘大棋的关键力量。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孔融身着玄色礼官服,手持玉圭,步态沉稳地走上祭坛西侧,高声唱喏:“吉时已到,祭天始 ——” 声音清越,透过临时搭建的传声木塔,传遍观礼的军民。祭坛之下,文武百官按品级排列,徐衍着丞相朝服,玉带束腰,手持笏板;陈莽的太尉官服总算穿得规整,却仍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间的刀鞘;柳清颜、田畴等将领分列两侧,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十万军民围在祭坛外围,屏息静气,脸上满是肃穆与期盼。
张恒身着诸侯冕服,玄色面料上绣着日月星辰、山川龙凤,十二旒玉串垂在眼前,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手持镇圭,一步步踏上祭坛,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之上,沉稳有力。走到祭坛中央,他转身面向南方,躬身拜倒:“臣张恒,承天应人,立国为燕,建元永兴,愿护境安民,永固基业,兴盛不衰!”
三遍祭文诵毕,礼官献上玺绶 —— 一方鎏金玉印,刻着 “燕公之玺” 四个篆字,温润厚重。张恒接过玺绶,高高举起,祭坛之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燕公万岁!燕国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惊飞了林子里的雀鸟,连祭坛上的礼器都在微微震颤。
大典后续的册封环节,简洁而庄重。张恒册封正妻为燕国夫人,长子为世子,赐封田百亩、宅一区;徐衍晋封 “安国公”,陈莽封 “忠勇侯”,王屠封 “渤海侯”,柳清颜、田畴、李拙、墨衡等皆有爵位封赏,或为公侯,或为伯子,人人手持印信,躬身谢恩。陈莽捧着 “忠勇侯” 金印,咧嘴笑道:“大哥,俺这侯位,可是砍出来的!以后更得替你守住燕国的门户!”
大赦令与普赏令一出,军民更是欢腾。士兵们领到新制的铠甲和赏银,百姓们分到官府发放的粟米,连流民安置点的孩童,都得到了一块红糖。李大嫂提着分到的粟米,拉着邻居的手:“以前跟着流民跑,没想到还能赶上这好日子!燕公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
庆典的喧嚣尚未散去,张恒已回到政事堂,案上早已摆好了三道政令草案。他拿起最上面的《劝农令》,用朱笔圈出核心条款,递给徐衍:“立刻颁布,各郡县守令必须亲自督导农桑,凡拖沓推诿者,降职查办。”
《劝农令》如同春风化雨,迅速传遍燕国境内。广昌的田野上,县令带着官吏,亲自丈量无主荒地,给退伍老兵和流民分发地契。王三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激动得手都在抖,他借贷了一头耕牛、三斗粮种,正跟着老农学习新式耕作技术 —— 李拙将霹雳车的杠杆原理,改良成了轻便的播种器,能节省一半人力。“有了地,有了牛,俺这辈子就算扎根了!” 王三抚摸着刚翻耕的土地,泥土的芬芳让他热泪盈眶。
各郡县的水利工程也陆续开工,墨衡带着工匠,将水力鼓风机的技术改造后,用于抽水灌溉,效率比人力水车提升了三倍。易京周边的河道上,新造的水车吱呀作响,将河水引入田垄,滋润着刚种下的粟米幼苗。徐衍亲自巡行田间,看到百姓们弯腰劳作的身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农为邦本,只要粮食充足,燕国的根基就稳了。”
第二项政令,是确立 “考选制” 为燕国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政事堂颁布条文:“郡县佐吏,三成以上需由考选产生;每年春秋两季开考,经义、算学、策论、律法四科,不问出身,择优录用。” 消息传出,寒门子弟奔走相告。讲武堂旁的临时考场上,陈默正带着一群少年备考,他去年考选中第,如今已是易京户曹的小吏,深知考选制的珍贵:“咱们没有家世背景,只能靠真才实学,为自己挣一条出路!” 崔林则被任命为考选主事,他亲手拟定考题,全是 “如何督造水利”“如何核算粮税” 等务实内容,杜绝空谈。
第三项政令,直指水军建设。张恒召来王屠,递给他一幅渤海郡沿海地图:“安民之战,我们虽守住了陆地,却缺水军牵制曹军粮道。你即刻返回渤海,在南皮筹建船厂,招募熟悉水性的工匠和士卒,仿制楼船,尝试建造能搭载霹雳车的战船 —— 黄河天险,未来必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不能没有水军!”
王屠领命而去,渤海郡的海岸线上,很快响起了凿木造船的叮当声。他从渔民中招募了数十名老船工,又从将作司调来工匠,将霹雳车小型化后,尝试安装在船舷两侧。第一艘试航的战船下水时,王屠亲自站在船头,看着战船劈开海浪,小型霹雳车成功发射石弹,他哈哈大笑:“有了这玩意儿,曹操的粮船再敢走黄河,俺就把它们都炸沉!”
新朝雅政推行数月,燕国境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流民纷纷归附,户口日渐充实;考选制吸引了四方寒门子弟,官吏队伍愈发精干;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粮仓日渐充盈;船厂的战船一艘艘下水,水军初具规模。易京的街道上,商铺林立,百姓往来不绝,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容 —— 这是乱世中难得的太平景象。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许都丞相府内,曹操看着燕国的捷报,猛地将手中的玉璧摔在地上,玉璧碎裂成数片,溅起的碎片划伤了他的手掌。“张恒小儿,竟敢建国称公,与我分庭抗礼!” 他脸色铁青,眼中满是怒火,“传令下去,加快南征刘表的准备,先平荆州,再挥师北上,踏平易京,活捉张恒!” 荀攸、程昱等人躬身应诺,他们知道,曹操与张恒的决战,已箭在弦上。
北疆的草原上,乌桓峭王苏仆延与鲜卑拓跋部的首领会面,看着燕国送来的铁器贸易清单,脸色复杂。“张恒如今势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试探。” 苏仆延抚摸着腰间的铁刀,那是燕国贸易的货物,锋利异常,“但他的势力扩展太快,迟早会威胁到我们的牧场。传令下去,加强边境巡逻,密切关注燕国的动向。”
西边的匈奴去卑部,在漠南休养生息数月后,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的骑兵悄悄靠近并州边境,劫掠了几个小村寨,试探着燕国的反应。张杨接到急报,立刻率军反击,将匈奴骑兵击退,却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宁。
易京的燕公府邸内,张恒站在舆图前,手指划过黄河、北疆、并州的边界。数据面板上,燕国的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心依附度” 持续上升,但 “外部威胁” 的红点也越来越密集 —— 曹操在荆州集结兵力,乌桓、鲜卑在北疆窥伺,匈奴在西线骚扰。
“天下棋局,越来越复杂了。” 张恒低声自语,握紧了手中的镇圭。他知道,燕国的繁荣安定,是建立在强敌环伺的基础上,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接下来,他既要继续推行新政,巩固内部;又要加强军备,应对曹操的南征后北犯;还要安抚北疆胡部,防范西线匈奴;更要招揽天下人才,为未来的决战积蓄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舆图上的 “燕” 国疆域。张恒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入乱世的黄巾杂兵,而是执掌一方诸侯、影响天下走向的燕公。前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带着燕国的军民,在这乱世棋局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兴盛之路。
天下风云再起,燕公张恒,已然成为搅动这盘大棋的关键力量。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