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温柔乡里请诸葛,奇思妙想气球捞-《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就在专家组在临时指挥部里为了技术难题愁眉不展、争论得面红耳赤之时,孟礼欢却难得地“清闲”了下来。他被要求待命,不得参与具体讨论,主要是为了保密,也因为他“渔民”的身份,在那些国宝级专家面前,似乎还够不上参与核心决策的资格。

  他乐得清静,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补偿一下前段时间因沉船项目而冷落了的家人。

  初夏的靠山屯,白天海风送爽,夜晚蛙鸣虫唱。孟家新盖的大瓦房已经彻底晾干入住,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王秀娥坐在新打的炕席上,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给海娃缝着夏天穿的小肚兜,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韩晶晶则里里外外地收拾着,将晒好的干鱼、腌好的咸菜归置得井井有条。

  最惬意的要数孟礼欢。傍晚时分,他扛着锄头,象征性地去自家院后的菜地里除了除草,看着绿油油的黄瓜、紫莹莹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心里说不出的踏实。丫蛋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他身后,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爸爸,我们老师今天夸我了,说我画的鱼最好看!”

  “哦?俺闺女真厉害!画的是啥鱼啊?”

  “是…是大鲨鱼!牙齿可尖了!”丫蛋挥舞着小手,一脸得意。

  孟礼欢哈哈大笑,一把将女儿举过头顶,惹得她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吃饭。桌上摆着金黄的玉米饼子,一大盆鲜美的海蛎子豆腐汤,一盘韩晶晶最拿手的酱焖小黄花鱼,还有自家菜园里刚摘下来拍的黄瓜凉菜。简单的饭菜,却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滋味。

  “还是家里的饭香。”孟礼欢咬了一口玉米饼,就着咸鲜的鱼汤,满足地叹了口气。比起在船上啃干粮、在指挥部吃食堂,这炕头灶边的烟火气,才是他最深的眷恋。

  韩晶晶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抿嘴一笑,又给他夹了一筷子鱼肚子上的嫩肉:“慢点吃,没人跟你抢。这几天看你闲下来了,脸色都好了不少。”

  饭后,王秀娥带着丫蛋和海娃去东屋睡了,把空间留给了小两口。孟礼欢洗漱完毕,躺在烧得温热的火炕上,闻着新炕席散发出的芦苇清香,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只觉得浑身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韩晶晶收拾完碗筷,也吹了灯,挨着他躺下。

  黑暗中,两人都没有立刻睡着。韩晶晶侧过身,轻轻靠在孟礼欢结实的臂弯里,低声问:“欢子,那边…事情是不是很麻烦?我看秦大哥他们来了好几天了,仓库那边灯总是亮到后半夜。”

  孟礼欢搂着媳妇柔软的身子,感受着她的担忧,心里暖暖的,又有些愧疚。他不能透露细节,只能含糊道:“嗯,是有点麻烦,专家们正在想办法呢。咱不管他们,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他翻过身,借着月光看着韩晶晶清秀的脸庞,这些日子忙着项目,都没好好看看她。他伸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脸颊,低声道:“晶晶,这些日子,辛苦你了,家里家外都靠你操持。”

  韩晶晶脸一红,往他怀里钻了钻,声音细若蚊呐:“俺不辛苦,你在外头才辛苦…只要你平平安安的,比啥都强。”

  温香软玉在怀,耳鬓厮磨间,孟礼欢只觉得一股热流从小腹升起,这段时间压抑的疲惫和紧张仿佛都找到了宣泄口。他低下头,准确地噙住了那两片柔软的唇瓣。韩晶晶起初还微微挣扎了一下,随即便软化在他灼热的气息里,生涩而又热情地回应着。

  久违的亲昵如同干柴烈火,迅速点燃了这初夏的夜晚。火炕似乎也变得更加滚烫,急促的喘息和压抑的呻吟在黑暗中交织,诉说着小别胜新婚的浓情蜜意…

  然而,这温馨的静谧并未持续太久。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孟礼欢还搂着韩晶晶沉浸在酣睡中,院门外就传来了急促而克制的敲门声,伴随着秦海龙压低的嗓音:“礼欢!礼欢!醒醒!有急事!”

  孟礼欢一个激灵坐起身,韩晶晶也惊醒了,有些慌乱地披上衣服。孟礼欢示意她别动,自己套上裤子,趿拉着鞋走到院门口。

  打开门,只见秦海龙和周卫国站在门外,两人都是眼窝深陷,胡子拉碴,显然是一夜未眠,脸上写满了焦灼和疲惫。

  “海龙哥,周哥,这么早?出啥事了?”孟礼欢心里一沉。

  “礼欢,没时间解释了!”秦海龙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语气急促,“专家们吵了一晚上,所有常规方案都被推翻了!现在是一筹莫展!吴教授都快急出病来了!最高层的期限压在那里,再拿不出可行方案,麻烦就大了!”

  他看着孟礼欢,眼神里带着最后一丝希望:“你小子鬼点子多,上次就提了不少好建议。走!跟我去指挥部!现在顾不上什么保密条例和资历了,死马当活马医,你也去听听,有什么想法,不管靠不靠谱,都说出来!”

  孟礼欢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秦海龙会在这个关头直接来“抓”他。他回头看了一眼屋里,韩晶晶正担忧地望着他。

  “快去啊!还愣着干啥!”周卫国也急了。

  孟礼欢一咬牙:“好!等我穿件衣服!”

  他迅速回屋,套上外衣,对韩晶晶交代了一句:“我去去就回,别担心。” 便跟着秦海龙和周卫国,大步流星地朝着码头仓库的方向走去。

  再次走进那间充满烟味、汗味和焦虑气息的临时指挥部,孟礼欢能明显感觉到气氛的凝重。几位老专家围在铺满图纸的桌子旁,脸色灰败,沉默不语。几个年轻助手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吴教授看到孟礼欢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没说什么,显然对这个被临时拉来的“渔民”并不抱太大希望。

  秦海龙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吴教授,各位专家,情况紧急,我把孟礼欢同志请来了。他长期在海上作业,对水下环境有很直观的认识,思维也比较灵活。我们不妨听听他有没有什么…嗯…特别的想法。”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孟礼欢身上,有审视,有怀疑,也有一丝死马当活马医的期待。

  孟礼欢深吸一口气,走到桌前,看着那些复杂的水流图、压力曲线图和沉船结构草图。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仔细地观察着,脑子里飞快地转动着。

  他想起前世在远洋时,听说过一些打捞沉船的故事,虽然大多是传闻,但有一个案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像是在更晚的年代,有人利用过浮力原理,用一种特殊的方法…

  他又想起小时候玩的猪尿泡(膀胱),吹满了气就能浮在水面上。一个模糊的念头逐渐变得清晰。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专家,最后落在吴教授脸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自信:

  “吴教授,各位专家,俺是个粗人,不懂那些高深的公式和理论。但俺在海里泡了这么多年,知道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东西沉下去,是因为比水重;想让它浮上来,就得让它比水轻。”

  他顿了顿,拿起一支铅笔,在空白的图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沉船轮廓,然后在船体周围画了几个巨大的圆圈。

  “俺在想,咱们能不能不用硬拉硬吊?那玩意在深水底下,使不上劲,还容易把船弄散架。”他指着那些圆圈,“咱们能不能…学着小孩玩猪尿泡那样,给它底下…挂上几个特大号的‘气球’?”

  “气球?!”一个年轻的专家忍不住失声叫了出来,脸上满是荒谬的表情。其他专家也纷纷皱起了眉头,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孟礼欢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继续解释道:“不是街上卖的那种橡皮气球。俺说的是那种…嗯…很结实的,像汽车内胎那种橡胶做的,或者更高级的材料做成的密封大气囊。咱们想办法,让潜水员下去,用最结实的缆绳,在船体最坚固的几个地方,把这些没充气的大气囊牢牢地绑住。”

  他一边说,一边在图上比划:“然后,咱们在上面,用很粗的管子,像给自行车打气那样,但劲儿要大得多,往这些气囊里拼命打气!气打足了,气囊鼓起来,产生的浮力不就大了吗?一个气囊不够,就绑十个!二十个!只要总的浮力超过了船本身的重力和海底的吸力,这船…它自己不就慢慢地、稳稳当地…浮起来了吗?”

  他描述得虽然粗糙,用的也是大白话和比喻,但那个核心原理——利用可控浮力使沉船自浮——却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指挥部里连日来的阴霾和思维定势!

  整个指挥部,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所有专家,包括原本不抱希望的吴教授,都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孟礼欢画在纸上的那个简图,以及那几个代表“大气球”的圆圈!

  这个想法…太简单了!简单到他们这些陷入复杂技术参数里的专家根本就没往那个方向去想!

  但这个想法…又似乎…直指核心!

  不用蛮力吊装,避免了船体受力不均碎裂的风险!

  利用浮力自浮,过程相对平稳,对脆弱文物的冲击最小!

  而且,操作的核心是在水面上充气,大大降低了对潜水员深水作业的依赖和风险!

  “浮力…自浮…气囊…”吴教授喃喃自语,浑浊的眼睛里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一把抢过孟礼欢手里的铅笔,在图纸上飞快地演算起来,“假设每个气囊提供x吨浮力…船体自重加上吸附力…需要N个气囊…充气速率与浮力增加的关系…”

  其他专家也瞬间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加入讨论:

  “材料!关键是气囊材料!要能承受深水压力,还要有足够的弹性!”

  “充气系统!需要大流量的高压空气压缩机!”

  “缆绳!绑缚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找到船体的龙骨或最强结构点!”

  “控制!如何控制浮起的姿态和速度?可能需要多个气囊分组控制!”

  刚才还死气沉沉的指挥部,瞬间如同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变得热火朝天!没有人再去看孟礼欢,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个“异想天开”却又似乎极具可行性的新思路带来的兴奋之中。

  秦海龙和周卫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震惊和狂喜!他们没想到,这个被他们从被窝里“抓”来的渔民,竟然真的提出了一个可能打破僵局的方向!

  孟礼欢看着眼前这群瞬间陷入狂热讨论的专家,知道自己该做的已经做了。他悄悄地退后几步,靠在墙边,脸上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的、略带憨厚的笑容。

  他知道,这个“气球打捞法”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有无数技术细节需要攻克。但至少,方向有了,希望有了。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天色已经大亮,海平面上跃出了一轮红日,金光万丈。

  他想,该回家吃早饭了,晶晶一定等急了。至于后面的事情,就交给这些专业的“高个子”去顶吧。他嘛,还是回去当他的渔民,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顺便…兼职当个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