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管委会的小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林峰召集了分管部门负责人,正式抛出了他履新后的第一个重磅改革方案——《关于设立“果城高新区产业创新引导基金”的初步构想》。
这份方案,是他结合党校信息研判的“数字经济赋能”和“绿色转型”两大方向,以及赵启明透露的省级专项资金政策风向,精心构思的产物。方案核心是改变过去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转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精准扶持符合高新区未来产业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应用的创新主体。
“……传统的补贴方式,容易滋生‘跑部钱进’,也难以精准衡量资金效益。设立市场化基金,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不仅能让资金滚动增值,更能通过市场的力量,筛选出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形成‘培育-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林峰站在投影幕布前,侃侃而谈。他的论述既有省级政策高度,又有具体的操作路径,展现出了超越普通基层干部的视野。
然而,话音未落,质疑声便起。首先发难的是管委会副主任钱有为,他是刘国栋的嫡系,资历老,在高新区经营多年。
“林主任的想法很有前瞻性啊。”钱有为皮笑肉不笑地说,“不过,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财政的钱,拿来直接补贴企业,立竿见影。搞什么基金,还要找管理团队,流程复杂,风险也大!万一投资失败了,这责任谁来承担?而且,这等于把我们政府的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合适吗?我看,还是稳妥点好。”
紧接着,与钱有为交好的几位中层干部也纷纷附和,强调风险、质疑可行性、担忧改革步子太大,会议室内一时充满了保守和抵触的情绪。
林峰平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反驳。他早已预料到会遭遇阻力,尤其是来自刘国栋派系的。他知道,仅凭自己空口白牙,很难说服这些固守既有利益格局的人。
“同志们的担忧,很有道理。”林峰等众人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任何改革都有风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识别风险、管控风险。关于基金运作的专业性和风险控制,我们可以借鉴深圳、苏州等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和退出机制。至于责任……只要我们程序合规、决策科学、监管到位,就是为了高新区长远发展负责,这个责任,我愿意承担。”
他语气沉稳,态度坚决,但并未与钱有为等人发生正面冲突。他知道,真正的破局之力,不在这个会议室里。
市委办公室,陈国华正在审阅林峰通过正式渠道提交上来的《基金构想》摘要报告。他看得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有点意思。”陈国华放下报告,对坐在对面的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明宇说道,“跳出传统补贴思维,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的问题,还能对接省里的政策风向。林峰这小子,在省城确实没白学,眼光放得更远了。”
郑明宇点头赞同:“书记,这个思路确实很有创新性,也切中我们高新区目前产业升级的痛点。只是,阻力肯定不会小,尤其是来自……”他话没说完,但意思明确。
“怕阻力就不改革了?”陈国华淡淡一笑,“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有阻力是正常的,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推动。明宇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市委是支持探索的。你们高新区党工委要拿出明确态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有了陈国华这句定调的话,郑明宇心中大定。他回到管委会后,立刻在不同场合明确表态,支持林峰牵头进行基金设立的可行性研究,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这把“尚方宝剑”虽然未公开挥舞,但其无形的力量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市政府市长办公室,钱有为正在向刘国栋电话汇报会议情况。
“市长,林峰这小子太狂了!一来就要搞什么基金,这分明是想绕开现有的审批程序,揽权!还想让市场来主导,这不是乱弹琴吗?”钱有为添油加醋地说道。
刘国栋阴沉着脸听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基金一旦设立,将极大地增强林峰在高新区的影响力,并且会触动很多依附于传统补贴模式的关系网。
“绝对不能让他搞成!”刘国栋斩钉截铁,“你想办法,在论证环节、风险评估上多做文章,找专家挑刺,在班子会上明确反对!要让大家觉得这个方案风险极大,不成熟!”
他放下电话,越想越觉得林峰此举“包藏祸心”,脑补着林峰借此基金拉拢企业、建立独立王国,最终架空他这位市长的画面。‘哼,毛都没长齐,就想着另起炉灶?看我怎么给你把这锅饭搅黄了!’
高新区,吴婷感受到了来自钱有为等人的无形压力,一些原本答应提供数据配合可行性研究的部门开始推诿拖延。她向林峰汇报了这种情况。
林峰沉吟片刻,对吴婷说:“正常的。你继续按计划推进基础研究工作,数据能要多少要多少。另外,你以高新区经发办的名义,整理一份关于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转型乏力的内部调研简报,数据要扎实,案例要典型。”
同时,林峰拿起手机,拨通了两个电话。
第一个打给在省报工作的唐雯。“唐记者,我们高新区正在研究一个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的新思路,可能有点新闻价值,先把初步构想材料发你参考一下,方便的时候帮忙看看,从媒体角度提提建议?”他语气轻松,像是朋友间的交流。
第二个电话,他打给了夏灵。他没有直接提及基金方案,而是聊起了果城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和一些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资金瓶颈,引发了夏灵作为调查记者的职业兴趣。“灵记者,如果你有时间来果城走走,或许能发现一些值得深度挖掘的题材。”
林峰巧妙地借用了媒体的力量。唐雯所在的省报综合版很快刊发了一篇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赋能产业升级”的评论员文章,虽未点名果城,但观点与林峰的构想高度契合。而夏灵则开始私下搜集相关资料,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题材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股无形的舆论压力开始悄然形成,这让钱有为等人感到有些意外和不安,他们没想到林峰会动用媒体这一招。
林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他知道,第一把火已经点燃,阻力和压力接踵而至。但他并不慌张。陈国华和郑明宇的默许支持是他的定心丸,媒体开始关注的舆论动向是他制造的外部势能。而钱有为等人的阻挠,早在他预料之中。
“借力打力……”他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下一步,他需要将可行性方案做得更扎实,同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场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推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这场上任之初的“火”,不仅要烧起来,更要烧得旺,烧出成效。
(本章完)
这份方案,是他结合党校信息研判的“数字经济赋能”和“绿色转型”两大方向,以及赵启明透露的省级专项资金政策风向,精心构思的产物。方案核心是改变过去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转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精准扶持符合高新区未来产业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应用的创新主体。
“……传统的补贴方式,容易滋生‘跑部钱进’,也难以精准衡量资金效益。设立市场化基金,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不仅能让资金滚动增值,更能通过市场的力量,筛选出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形成‘培育-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林峰站在投影幕布前,侃侃而谈。他的论述既有省级政策高度,又有具体的操作路径,展现出了超越普通基层干部的视野。
然而,话音未落,质疑声便起。首先发难的是管委会副主任钱有为,他是刘国栋的嫡系,资历老,在高新区经营多年。
“林主任的想法很有前瞻性啊。”钱有为皮笑肉不笑地说,“不过,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财政的钱,拿来直接补贴企业,立竿见影。搞什么基金,还要找管理团队,流程复杂,风险也大!万一投资失败了,这责任谁来承担?而且,这等于把我们政府的部分权力让渡给市场,合适吗?我看,还是稳妥点好。”
紧接着,与钱有为交好的几位中层干部也纷纷附和,强调风险、质疑可行性、担忧改革步子太大,会议室内一时充满了保守和抵触的情绪。
林峰平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反驳。他早已预料到会遭遇阻力,尤其是来自刘国栋派系的。他知道,仅凭自己空口白牙,很难说服这些固守既有利益格局的人。
“同志们的担忧,很有道理。”林峰等众人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任何改革都有风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识别风险、管控风险。关于基金运作的专业性和风险控制,我们可以借鉴深圳、苏州等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和退出机制。至于责任……只要我们程序合规、决策科学、监管到位,就是为了高新区长远发展负责,这个责任,我愿意承担。”
他语气沉稳,态度坚决,但并未与钱有为等人发生正面冲突。他知道,真正的破局之力,不在这个会议室里。
市委办公室,陈国华正在审阅林峰通过正式渠道提交上来的《基金构想》摘要报告。他看得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沉思。
“有点意思。”陈国华放下报告,对坐在对面的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郑明宇说道,“跳出传统补贴思维,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的问题,还能对接省里的政策风向。林峰这小子,在省城确实没白学,眼光放得更远了。”
郑明宇点头赞同:“书记,这个思路确实很有创新性,也切中我们高新区目前产业升级的痛点。只是,阻力肯定不会小,尤其是来自……”他话没说完,但意思明确。
“怕阻力就不改革了?”陈国华淡淡一笑,“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调整。有阻力是正常的,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推动。明宇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市委是支持探索的。你们高新区党工委要拿出明确态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有了陈国华这句定调的话,郑明宇心中大定。他回到管委会后,立刻在不同场合明确表态,支持林峰牵头进行基金设立的可行性研究,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这把“尚方宝剑”虽然未公开挥舞,但其无形的力量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市政府市长办公室,钱有为正在向刘国栋电话汇报会议情况。
“市长,林峰这小子太狂了!一来就要搞什么基金,这分明是想绕开现有的审批程序,揽权!还想让市场来主导,这不是乱弹琴吗?”钱有为添油加醋地说道。
刘国栋阴沉着脸听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基金一旦设立,将极大地增强林峰在高新区的影响力,并且会触动很多依附于传统补贴模式的关系网。
“绝对不能让他搞成!”刘国栋斩钉截铁,“你想办法,在论证环节、风险评估上多做文章,找专家挑刺,在班子会上明确反对!要让大家觉得这个方案风险极大,不成熟!”
他放下电话,越想越觉得林峰此举“包藏祸心”,脑补着林峰借此基金拉拢企业、建立独立王国,最终架空他这位市长的画面。‘哼,毛都没长齐,就想着另起炉灶?看我怎么给你把这锅饭搅黄了!’
高新区,吴婷感受到了来自钱有为等人的无形压力,一些原本答应提供数据配合可行性研究的部门开始推诿拖延。她向林峰汇报了这种情况。
林峰沉吟片刻,对吴婷说:“正常的。你继续按计划推进基础研究工作,数据能要多少要多少。另外,你以高新区经发办的名义,整理一份关于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转型乏力的内部调研简报,数据要扎实,案例要典型。”
同时,林峰拿起手机,拨通了两个电话。
第一个打给在省报工作的唐雯。“唐记者,我们高新区正在研究一个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的新思路,可能有点新闻价值,先把初步构想材料发你参考一下,方便的时候帮忙看看,从媒体角度提提建议?”他语气轻松,像是朋友间的交流。
第二个电话,他打给了夏灵。他没有直接提及基金方案,而是聊起了果城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和一些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资金瓶颈,引发了夏灵作为调查记者的职业兴趣。“灵记者,如果你有时间来果城走走,或许能发现一些值得深度挖掘的题材。”
林峰巧妙地借用了媒体的力量。唐雯所在的省报综合版很快刊发了一篇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赋能产业升级”的评论员文章,虽未点名果城,但观点与林峰的构想高度契合。而夏灵则开始私下搜集相关资料,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题材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股无形的舆论压力开始悄然形成,这让钱有为等人感到有些意外和不安,他们没想到林峰会动用媒体这一招。
林峰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他知道,第一把火已经点燃,阻力和压力接踵而至。但他并不慌张。陈国华和郑明宇的默许支持是他的定心丸,媒体开始关注的舆论动向是他制造的外部势能。而钱有为等人的阻挠,早在他预料之中。
“借力打力……”他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下一步,他需要将可行性方案做得更扎实,同时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场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推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这场上任之初的“火”,不仅要烧起来,更要烧得旺,烧出成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