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李世民的调查,杨辰的画像
河东,李渊大军的临时驻地。
营帐连绵,旌旗低垂,气氛压抑得像暴雨将至前的天空。败退的阴云,取代了出征时的意气风发,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士兵的脸上。空气中,烧伤药膏的刺鼻气味与马匹的腥臊味混杂在一起,提醒着所有人那场耻辱的溃败。
李世民的帅帐内,更是安静得能听见灯芯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他没有点太多的灯,只留了案前一盏,昏黄的光线将他半张脸投在阴影里,看不真切。他面前的地上,散落着几片破碎的瓷片,那是他回来后摔碎的唯一一个茶杯。
自那之后,他便一直坐在这里,一动不动,像一尊石雕。
耻辱。
前所未有的耻辱。
粮草被焚,大军败退,这在兵家乃是常事。可未婚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人掳走,这已不是战术上的失败,而是对他李世民,对他整个李唐门楣的践踏。
他闭上眼,脑海中便浮现出长孙无垢那张总是带着浅笑的、从容娴静的脸。然后,画面破碎,变成那个在混乱中掳走她的,模糊不清的背影。
杨辰。
瓦岗参军。
他在心中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带着血的味道。
“来人。”他的声音沙哑,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突兀。
帐帘被掀开,亲兵队长房玄龄躬身而入,他身后,还跟着两名瑟瑟发抖的兵卒。正是那夜,在长孙无垢营帐外侥幸逃得一命的幸存者。
两人一进帐,看见端坐的李世民,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死死贴着冰冷的地面,身体抖得如同风中落叶。
“殿下……殿下饶命!”
李世民没有看他们,目光依旧落在案前跳动的烛火上。“抬起头来。”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那两名兵卒却抖得更厉害了,迟迟不敢抬头。
房玄龄轻咳一声,低声呵斥道:“秦王殿下问话,尔等还不从实招来!”
两人这才战战兢兢地抬起头,脸上满是惊恐,根本不敢与李世民对视。
“那夜,那个闯入营帐的人,”李世民终于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我要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他的身高,体型,用的什么兵器,还有……他的脸。”
提到“脸”字,其中一名兵卒的身体猛地一颤,像是回忆起了什么极其恐怖的事情。
“回……回殿下,”他结结巴巴地开口,声音尖利而破碎,“小人……小人没看清。那人……那人就像个鬼!从黑暗里冲出来,太快了!他的剑……他的剑比月光还冷,一闪……弟兄们就倒下了……”
“废物!”李世民的声音陡然转冷,帐内的温度仿佛都降了几分。
另一名兵卒吓得一个哆嗦,连忙抢着说道:“殿下!殿下!小人看到了!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小人看到了!”
李世民的目光终于从烛火上移开,落在了他的脸上,那眼神像两把淬了冰的刀子。
“说。”
“他……他很高,比寻常的军汉要高一些,穿着一身瓦岗军的普通兵服,但身形很挺拔,不像个普通士卒。”那兵卒努力回忆着,语无伦次,“他手里……是柄剑,很普通的环首刀,可在他手里,就……就跟活了一样!小人只看到一道光,脖子就凉了……”
他说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脖颈,那里有一道浅浅的血痕,是当时被剑风所伤。
“脸呢?”李世民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耐。
“脸……脸……”那兵卒的眼神变得有些迷茫,又有些古怪,“当时天黑,火把又灭了,看不太真切。只觉得……只觉得那人……长得……很好看……”
“好看?”李世民的眉峰一挑,这两个字从一个粗鄙兵卒的口中说出,显得尤为刺耳。
“是……是的,殿下。”兵卒怕他不信,急忙补充,“就是那种……说不出来的俊。眉毛像剑,眼睛……眼睛特别亮,就算在黑夜里,也像有光。他杀人的时候,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就那么看着你,好像……好像在看一只蚂蚁。”
另一个兵卒也像是想起了什么,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那双眼睛!太吓人了!小人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双眼睛!”
李世民沉默了。
他没有再追问。他知道,从这些被吓破了胆的废物口中,已经问不出更多有用的东西了。
但他已经得到了他最想要的。
一个轮廓。
一个很高,很挺拔,剑法快如鬼魅,相貌俊美,眼神冷漠的男人。
“房卿。”
“臣在。”房玄龄躬身。
“去,传军中画师张萱过来。让他带上最好的木炭和绢布。”
“喏。”
房玄龄退下,帐内只剩下李世民和那两个依旧跪在地上的兵卒。李世民没有让他们起来,也没有再看他们一眼,只是静静地坐着。
那两名兵卒跪在地上,冷汗浸透了背心,每一息都像一年那般漫长。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命运,是因办事不力而被斩首,还是因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而被灭口。
没过多久,房玄龄便领着一个背着画具,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走了进来。画师张萱一进帐,便感受到了那股几乎要将人冻结的低气压,他不敢多看,连忙跪下行礼。
“起来吧。”李世民指了指那两名兵卒,“你,看着他们,听着他们的描述,给本王画一幅像。”
“喏。”张萱应了一声,在案几旁铺开绢布,取出炭笔。
“你们两个,”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在兵卒身上,“把他那张脸,给我仔仔细细地,一分一毫地,说给张画师听。若是画出来的像,有半分差池……”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未尽的威胁,比任何酷刑都更让人恐惧。
“是!是!殿下!”
一场诡异的画像,就此开始。
张萱的炭笔在洁白的绢布上沙沙作响。
“眉毛……是剑眉,很浓,眉尾微微向上挑着……”
“眼睛……是细长的丹凤眼?不不,好像也不是,就是……很大,很深,眼角有点尖……”
“鼻子呢?鼻子高不高?”张萱追问。
“高!很高!侧面看,像山一样!”
“嘴呢?嘴唇是厚是薄?”
“不厚也不薄……对!嘴角好像总是带着一点点……说不出来的感觉,明明没笑,可就是觉得他好像在笑……”
两个兵卒你一言我一语,用他们贫乏的词汇,努力拼凑着那个印刻在他们噩梦中的面容。他们的描述颠三倒四,充满了矛盾和恐惧。
张萱的额头渐渐渗出了汗珠。
他画了擦,擦了又画。
李世民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的目光,比帐外的寒风更冷,让张萱握着炭笔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
帐内,只有炭笔的沙沙声,和兵卒们紧张的吞咽声。
终于,在反复修改了十几次之后,张萱停下了笔。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殿下……画……画好了。”
房玄龄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那幅画捧起,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画上。
只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
画中,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头像。
炭笔勾勒的线条简单而精准,却将那人的神韵抓得淋漓尽致。那是一张俊美到让人几乎忘记呼吸的脸,剑眉入鬓,目若朗星,鼻梁高挺如削,唇形完美得像是上天最杰出的造物。
然而,最传神的,是那双眼睛。
画师用最重的笔墨,描绘了那双眼睛。深邃,平静,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冷漠,和一丝隐藏在最深处的,若有若无的戏谑。
仿佛世间万物,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场可以随手摆弄的游戏。
这张脸,完美地符合了那两名兵卒所有的描述。
俊美,冷漠,高高在上。
李世民死死地盯着那幅画,握着扶手的手,青筋暴起。
他终于看到了,这个让他蒙受奇耻大辱的男人的脸。
原来,是这个样子。
一股混杂着嫉妒、暴怒与凛冽杀意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轰然炸开。他几乎能想象到,就是这样一张脸,这样一双眼睛,迷惑了观音婢,让她背弃了与自己的婚约,心甘情愿地跟着一个“匪寇”亡命天涯。
“是他吗?”他抬起头,看向那两名兵卒。
两人看到画像的瞬间,便如同见了鬼一般,脸色煞白,连连磕头。
“是他!殿下!就是他!化成灰小人也认得!”
“好……很好。”李世民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
他站起身,从房玄龄手中接过那幅画,仔仔细细地看着,仿佛要将这张脸,刻进自己的骨髓里。
良久,他将画卷重重拍在案上。
“传令!”
他的声音,冰冷而决绝。
“将此画像,连夜摹写千份!发往关中、河东、河北、中原……所有州郡!”
“檄文昭告天下!瓦岗反贼杨辰,妖言惑众,掳掠重臣家眷,罪大恶极!凡能提供其行踪者,赏金千两,官升三级!能擒杀此人,献上首级者……”
他顿了顿,眼中杀机沸腾。
“赏金万两,封万户侯!”
万户侯!
房玄龄心中一震,他知道,秦王殿下这次,是动了真正的雷霆之怒。这个叫杨辰的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李唐的敌人,更是秦王殿下此生必杀的宿敌。
……
三日后,一座位于洛阳与河东交界处的繁华城镇。
城门口的布告栏前,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一张崭新的、墨迹未干的巨幅通缉令,被两名官差用力地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哎哟,快看快看,新的海捕文书!”
“赏金万两,封万户侯?!我的天爷,这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瓦岗反贼杨辰……咦,这名字有点耳熟……”
一个识字的教书先生,挤到前面,一字一句地念着上面的文字。
当他念完,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掳掠秦王殿下的未婚妻?这反贼的胆子是铁打的吗?
“啧啧,真是色胆包天啊!”
“不过……你们看这画像,”一个年轻的货郎,指着那张栩-栩如生的面容,小声嘀咕道,“这反贼……长得可真俊啊……”
旁边立刻有人附和:“是啊,比城里戏台上的潘安还好看哩……”
议论声中,无人注意到,人群的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身负行囊的客商,在看到那张画像的瞬间,身体猛地一僵。他下意识地压低了斗笠的帽檐,转身挤出人群,匆匆消失在了街角的尽头。
风,将通缉令吹得猎猎作响。
画中那个俊美而冷漠的男子,正用他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漠然地注视着这片即将因他而风起云涌的天下。
杨辰的脸,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暴露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河东,李渊大军的临时驻地。
营帐连绵,旌旗低垂,气氛压抑得像暴雨将至前的天空。败退的阴云,取代了出征时的意气风发,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士兵的脸上。空气中,烧伤药膏的刺鼻气味与马匹的腥臊味混杂在一起,提醒着所有人那场耻辱的溃败。
李世民的帅帐内,更是安静得能听见灯芯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他没有点太多的灯,只留了案前一盏,昏黄的光线将他半张脸投在阴影里,看不真切。他面前的地上,散落着几片破碎的瓷片,那是他回来后摔碎的唯一一个茶杯。
自那之后,他便一直坐在这里,一动不动,像一尊石雕。
耻辱。
前所未有的耻辱。
粮草被焚,大军败退,这在兵家乃是常事。可未婚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人掳走,这已不是战术上的失败,而是对他李世民,对他整个李唐门楣的践踏。
他闭上眼,脑海中便浮现出长孙无垢那张总是带着浅笑的、从容娴静的脸。然后,画面破碎,变成那个在混乱中掳走她的,模糊不清的背影。
杨辰。
瓦岗参军。
他在心中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带着血的味道。
“来人。”他的声音沙哑,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突兀。
帐帘被掀开,亲兵队长房玄龄躬身而入,他身后,还跟着两名瑟瑟发抖的兵卒。正是那夜,在长孙无垢营帐外侥幸逃得一命的幸存者。
两人一进帐,看见端坐的李世民,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死死贴着冰冷的地面,身体抖得如同风中落叶。
“殿下……殿下饶命!”
李世民没有看他们,目光依旧落在案前跳动的烛火上。“抬起头来。”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那两名兵卒却抖得更厉害了,迟迟不敢抬头。
房玄龄轻咳一声,低声呵斥道:“秦王殿下问话,尔等还不从实招来!”
两人这才战战兢兢地抬起头,脸上满是惊恐,根本不敢与李世民对视。
“那夜,那个闯入营帐的人,”李世民终于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我要知道关于他的一切。他的身高,体型,用的什么兵器,还有……他的脸。”
提到“脸”字,其中一名兵卒的身体猛地一颤,像是回忆起了什么极其恐怖的事情。
“回……回殿下,”他结结巴巴地开口,声音尖利而破碎,“小人……小人没看清。那人……那人就像个鬼!从黑暗里冲出来,太快了!他的剑……他的剑比月光还冷,一闪……弟兄们就倒下了……”
“废物!”李世民的声音陡然转冷,帐内的温度仿佛都降了几分。
另一名兵卒吓得一个哆嗦,连忙抢着说道:“殿下!殿下!小人看到了!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小人看到了!”
李世民的目光终于从烛火上移开,落在了他的脸上,那眼神像两把淬了冰的刀子。
“说。”
“他……他很高,比寻常的军汉要高一些,穿着一身瓦岗军的普通兵服,但身形很挺拔,不像个普通士卒。”那兵卒努力回忆着,语无伦次,“他手里……是柄剑,很普通的环首刀,可在他手里,就……就跟活了一样!小人只看到一道光,脖子就凉了……”
他说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脖颈,那里有一道浅浅的血痕,是当时被剑风所伤。
“脸呢?”李世民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耐。
“脸……脸……”那兵卒的眼神变得有些迷茫,又有些古怪,“当时天黑,火把又灭了,看不太真切。只觉得……只觉得那人……长得……很好看……”
“好看?”李世民的眉峰一挑,这两个字从一个粗鄙兵卒的口中说出,显得尤为刺耳。
“是……是的,殿下。”兵卒怕他不信,急忙补充,“就是那种……说不出来的俊。眉毛像剑,眼睛……眼睛特别亮,就算在黑夜里,也像有光。他杀人的时候,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就那么看着你,好像……好像在看一只蚂蚁。”
另一个兵卒也像是想起了什么,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那双眼睛!太吓人了!小人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双眼睛!”
李世民沉默了。
他没有再追问。他知道,从这些被吓破了胆的废物口中,已经问不出更多有用的东西了。
但他已经得到了他最想要的。
一个轮廓。
一个很高,很挺拔,剑法快如鬼魅,相貌俊美,眼神冷漠的男人。
“房卿。”
“臣在。”房玄龄躬身。
“去,传军中画师张萱过来。让他带上最好的木炭和绢布。”
“喏。”
房玄龄退下,帐内只剩下李世民和那两个依旧跪在地上的兵卒。李世民没有让他们起来,也没有再看他们一眼,只是静静地坐着。
那两名兵卒跪在地上,冷汗浸透了背心,每一息都像一年那般漫长。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命运,是因办事不力而被斩首,还是因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而被灭口。
没过多久,房玄龄便领着一个背着画具,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走了进来。画师张萱一进帐,便感受到了那股几乎要将人冻结的低气压,他不敢多看,连忙跪下行礼。
“起来吧。”李世民指了指那两名兵卒,“你,看着他们,听着他们的描述,给本王画一幅像。”
“喏。”张萱应了一声,在案几旁铺开绢布,取出炭笔。
“你们两个,”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在兵卒身上,“把他那张脸,给我仔仔细细地,一分一毫地,说给张画师听。若是画出来的像,有半分差池……”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未尽的威胁,比任何酷刑都更让人恐惧。
“是!是!殿下!”
一场诡异的画像,就此开始。
张萱的炭笔在洁白的绢布上沙沙作响。
“眉毛……是剑眉,很浓,眉尾微微向上挑着……”
“眼睛……是细长的丹凤眼?不不,好像也不是,就是……很大,很深,眼角有点尖……”
“鼻子呢?鼻子高不高?”张萱追问。
“高!很高!侧面看,像山一样!”
“嘴呢?嘴唇是厚是薄?”
“不厚也不薄……对!嘴角好像总是带着一点点……说不出来的感觉,明明没笑,可就是觉得他好像在笑……”
两个兵卒你一言我一语,用他们贫乏的词汇,努力拼凑着那个印刻在他们噩梦中的面容。他们的描述颠三倒四,充满了矛盾和恐惧。
张萱的额头渐渐渗出了汗珠。
他画了擦,擦了又画。
李世民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的目光,比帐外的寒风更冷,让张萱握着炭笔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
帐内,只有炭笔的沙沙声,和兵卒们紧张的吞咽声。
终于,在反复修改了十几次之后,张萱停下了笔。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殿下……画……画好了。”
房玄龄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那幅画捧起,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画上。
只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
画中,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头像。
炭笔勾勒的线条简单而精准,却将那人的神韵抓得淋漓尽致。那是一张俊美到让人几乎忘记呼吸的脸,剑眉入鬓,目若朗星,鼻梁高挺如削,唇形完美得像是上天最杰出的造物。
然而,最传神的,是那双眼睛。
画师用最重的笔墨,描绘了那双眼睛。深邃,平静,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冷漠,和一丝隐藏在最深处的,若有若无的戏谑。
仿佛世间万物,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场可以随手摆弄的游戏。
这张脸,完美地符合了那两名兵卒所有的描述。
俊美,冷漠,高高在上。
李世民死死地盯着那幅画,握着扶手的手,青筋暴起。
他终于看到了,这个让他蒙受奇耻大辱的男人的脸。
原来,是这个样子。
一股混杂着嫉妒、暴怒与凛冽杀意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轰然炸开。他几乎能想象到,就是这样一张脸,这样一双眼睛,迷惑了观音婢,让她背弃了与自己的婚约,心甘情愿地跟着一个“匪寇”亡命天涯。
“是他吗?”他抬起头,看向那两名兵卒。
两人看到画像的瞬间,便如同见了鬼一般,脸色煞白,连连磕头。
“是他!殿下!就是他!化成灰小人也认得!”
“好……很好。”李世民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
他站起身,从房玄龄手中接过那幅画,仔仔细细地看着,仿佛要将这张脸,刻进自己的骨髓里。
良久,他将画卷重重拍在案上。
“传令!”
他的声音,冰冷而决绝。
“将此画像,连夜摹写千份!发往关中、河东、河北、中原……所有州郡!”
“檄文昭告天下!瓦岗反贼杨辰,妖言惑众,掳掠重臣家眷,罪大恶极!凡能提供其行踪者,赏金千两,官升三级!能擒杀此人,献上首级者……”
他顿了顿,眼中杀机沸腾。
“赏金万两,封万户侯!”
万户侯!
房玄龄心中一震,他知道,秦王殿下这次,是动了真正的雷霆之怒。这个叫杨辰的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李唐的敌人,更是秦王殿下此生必杀的宿敌。
……
三日后,一座位于洛阳与河东交界处的繁华城镇。
城门口的布告栏前,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一张崭新的、墨迹未干的巨幅通缉令,被两名官差用力地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哎哟,快看快看,新的海捕文书!”
“赏金万两,封万户侯?!我的天爷,这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瓦岗反贼杨辰……咦,这名字有点耳熟……”
一个识字的教书先生,挤到前面,一字一句地念着上面的文字。
当他念完,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掳掠秦王殿下的未婚妻?这反贼的胆子是铁打的吗?
“啧啧,真是色胆包天啊!”
“不过……你们看这画像,”一个年轻的货郎,指着那张栩-栩如生的面容,小声嘀咕道,“这反贼……长得可真俊啊……”
旁边立刻有人附和:“是啊,比城里戏台上的潘安还好看哩……”
议论声中,无人注意到,人群的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身负行囊的客商,在看到那张画像的瞬间,身体猛地一僵。他下意识地压低了斗笠的帽檐,转身挤出人群,匆匆消失在了街角的尽头。
风,将通缉令吹得猎猎作响。
画中那个俊美而冷漠的男子,正用他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漠然地注视着这片即将因他而风起云涌的天下。
杨辰的脸,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暴露在了所有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