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炼钢设备到港,电弧炉成-《带着机械文明去58年做幕后黑手》

  津门港,

  生化人050伪装的老人颤巍巍地沿着绳梯下了船,

  岸上接待的龙国方面的人比往常明显多出来不少,这是因为本次“曙光航运”的三艘远洋货轮装的全部都是龙国方面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全是新的,转炉,电炉,轧机,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全在这儿了。另外我们再奉送四名专家,工资我们已经支付过了。

  老板们说了,这一整套东西做价一亿米,你们支付给我们价值一千万的文物就成,

  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总之这是老板们吩咐的,各位,同意的话就卸船吧,这次的时间比较充裕,你们可以慢慢来,别弄坏了。”

  经常跟来人接洽的龙国方面负责人名叫孟凯旋。

  此时的孟凯旋身后传来一阵粗重的呼吸声,显然工业部下来的这些人情绪极为激动。

  能不激动吗?

  去年上面打算从阿美莉卡进口一台先进的轧机,阿美莉卡方面报价六亿米,还不是最先进的,

  去年一整年的外汇才多少?刨除红星轧钢厂赚回来的,全国加起来还不足一亿米,

  人家就是盯着你的黄金等等贵金属来的,

  眼前这三船可是包括轧机在内的一整套设备,才一亿米,谁能不激动?

  幸亏对方要价太高,龙国方面还在考虑中,否则那些人恐怕就要自刎谢罪了。

  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龙国这边该沟通的已经沟通完毕,

  双方在会议室坐定,孟凯旋站起身来轻咳一声:

  “咳,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现在的炼钢设备行情,似乎……价格并不像您的报价这么……低……”

  这话孟凯旋说得极艰难,毕竟价格相差太过悬殊,不问明白大家今后恐怕连觉都睡不好了。

  老人皱眉沉思一阵,这才说道:

  “具体怎么操作的我也不知道,这些设备来自毛子国,我们的老板们似乎往毛子国高层砸了不少钱……”

  说了等于没说,剩下的就得龙国方面去脑补了,

  总之东西是运回来了,人家还顺便拐带回来了四名专家,

  参考上一次那位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的能耐,假如是同一个水平,那么龙国方面这次真的是赚翻了,

  可以这样说, 有了这些设备和专家,龙国钢铁技术起码能前推十年。

  “对了,我们的老板对家乡的中医非常感兴趣,想要收集一些医学古籍,

  老板还说了,可以不要原版,你们只需要提供照片就成。”老人继续补充。

  孟凯旋郑重点头:“我们会尽全力去推进这件事情,请放心……”

  ……

  给何雨水打下手做了一桌子丰盛的美食,何雨水提议喝一杯,——当然不包括赵衍。

  赵衍苦笑着在旁充当起了服务员,

  五个女人推杯换盏,聊着聊着,说到了厂子里的一些事情,

  赵衍暗暗观察刘玉华,发现她似乎并没有被这次的事情影响到。

  刘玉华察觉到了赵衍的眼神,对赵衍展颜笑道:

  “哥,我其实更喜欢待在车间卖力气,每天无忧无虑的多好啊。”

  何雨水咯咯咯的笑:

  “这一点跟芙姐挺像,芙姐恨不得把这个化验科科长辞了,又怕新上任的科长妨碍她做研究,所以才勉为其难在位置上待着的。”

  善芙不胜酒力,面色已经酡红,张口反驳道:“你不也是这样吗?”

  何雨水伸手去挠善芙痒痒:“我有你和哥,还有玉华姐罩着啊……”

  魏柔魏娆宠溺地看着四人,眼中满是淡淡的温情。

  ……

  赵衍的小型电弧炉终于成了,

  看着缓缓流淌而出的合金钢水,所有人都露出振奋的神色,这些人中最开心的要数刘大强。

  在吃了赵衍偷偷加过料的药丸后,跟随赵衍一路走来,

  从基础几乎为零,只知道卖一把子蛮力到如今理论和经验同时具备,随时都可能跃上八级,拿到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八级工工资,简直跟做梦一样,

  不过这也不是刘大强第一次这样激动,上一次如此激动是三个儿子终于走出了翻砂车间,不用再做苦哈哈的翻砂工的时候。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赵衍,此时刘大强只恨自己没有个闺女……

  杨厂长叉腰从原料进炉一直盯到铁水出炉进入模具,看看手表,也就一个小时出点头。

  “这么快的吗?”

  刘玉华对一旁的翻砂车间主任道:

  “安排人跟着刘大强同志学习,人员培养好后我们要三班倒,人可以休息,炉子不能休息。”

  翻砂车间主任非常别扭,

  从摩托车发动机到现在的电弧炉,全都是出自翻砂车间之手,

  眼前这位副厂长更是始作俑者,但他竟然一点光都沾不着,这就太让人难受了。

  然而职位就在这里,车间主任不听副厂长的话,不是找死是什么?

  杨厂长这时候跳了出来:“干嘛要三班倒?多造几个电弧炉不就行了?”

  技术科邹主任连忙解释:“设备和原料预热需要大量的电力,相比来说,人工反而是最便宜的。”

  杨厂长捏着下巴,

  “那就暂时这样吧,先把阿美利卡的订单应付过去,等技术成熟以后再更换其它高炉。”

  津门正在交接的设备杨厂长并没有提,

  在杨厂长和工业部领导看来,一边是试生产的小型高炉,另一边是技术已经成熟的大型高炉,

  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最理智和节约成本的办法当然是等两边都正式投产以后再看效果,这是对国家财产负责。

  赵衍也不多做解释,也没法解释,总不能说两遍其实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吧?

  不过有了眼前的电弧炉,很多材料都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能做的东西又可以多不少,赵衍也能接受。

  至于发动机生产这一块,赵衍当然不会参与其中。

  从带头的人员培训到设备搭建,赵衍都已经安排妥当,

  想要大规模投产,只需要继续细分工序就好,有刘玉华的技术支持,梁拉娣和夏小兰等人完全能够胜任,按部就班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