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方向-《带着机械文明去58年做幕后黑手》

  龙国,津门港,

  一群人站在码头上迎接三艘来自阿美莉卡的远洋轮船,陈雪茹的倩影也人群当中。

  “小陈呐,你说,百来万米的价格,就购买人家20条药品生产线,他们会不会给咱残次品或者过时的生产线啊…… ”

  为首的领导到现在还在不放心, 毕竟这场买卖,只从价格上来说,龙国方面简直跟买了三船垃圾一样。

  以买垃圾的价格买到人家的20条生产线,这谁能不心里发毛?

  陈雪茹却是翻个白眼,“领导,咱还没有付款……”

  领导尴尬一笑,“咳,哎呦,小陈呐,你可真是咱的大功臣啊,咱整个部门这么多人,现在可就数你的能力最强了。

  你放心,这次项目要是能圆满结束,我肯定给你请功。

  还有啊,你不用担心失败后会被追责,你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谁也否定不了。

  这次的项目还是我亲手签的字,有问题,责任我来背。”

  陈雪茹明白领导的意思,订单是她一个人谈下来的,她身后的外贸部其他人所做的最大贡献,也只是没有拖后腿而已。

  不过别人想要拖后腿也没办法,因为谈的是货到付款,付款日期还是半年后,等于说,龙国要等这一批设备正式投产,才会支付货款。

  都谈到这一步了,别人再跳出来作妖,那不是找死吗?

  领导今天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将陈雪茹的功劳分摊到整个外贸部。

  部长的英明领导,全体下属的全力配合,执行人的呕心沥血,你好我好大家好。

  商人出身的陈雪茹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

  “领导,方案可都是您带领大家一起制定的,我只是动动嘴,不敢居功。”

  “由于预算太少。”说到这里,陈雪茹顿住语气,看了一眼领导。

  领导直接将头扭到了一边。

  陈雪茹当时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姑娘得了失心疯。

  三大药企名声在外,人家在用的生产线能差了?

  竟然想着用十分之一的价格购买回来,简直乱弹琴。

  按照当时许多人的说法,‘国内生产虽然落后,但那本书中可是记录了简易制备方法的,又不是生产不出来,干嘛要花这个冤枉钱?’

  结果陈雪茹直接釜底抽薪,“十分之一价格,就问你动不动心。”

  考虑到这姑娘以往的靠谱,最后领导倒是拍板同意了,但预算直接降了一个量级。

  领导的意思很明确,试试吧,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就知道了。

  “我只选择了最重要的部分。

  反应设备,分离和纯化设备,干燥设备,压片和胶囊填充设备这些,

  其它的,比如包装生产线,我都给丢弃了。

  每一分外汇,我们都用在了刀尖上,真的希望老百姓能早点摆脱病痛的折磨。”

  所有人都看着这个侃侃而谈的姑娘,

  ‘资本家出身的也有好人啊,看看人家,真的是为国为民的典范啊。’

  ……

  四九城,科学院的一处封闭大楼内,替身的车停在了门口警卫的面前。

  “同志,我是这里的……专家……”

  年轻的警卫还在端详赵衍的皮卡车,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车。

  听替身这样说,警卫很自然地伸出手,“我看看证件。”

  替身傻眼,“证件?什么证件?”

  警卫一个激灵,“你都不知道有证件?你怕不是特务吧……”

  最后还是何雨水跑出来将替身给接了进去,“哥,你不是说拿出一个方向就不管了吗,怎么又要管啊。”

  替身郁闷,‘粱拉娣那娘们最近总想着要孩子,

  我倒是没关系,她却累得腰都拾不起来了,整天顶着两个黑眼圈,谁能不心疼?

  我不往这儿躲,还能去哪里?’

  “最近有了点新想法,来跟大家提一提,希望有点帮助。”

  “可是哥,你拿出来的图纸是一整条完整的设想,我们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就能出成品啊。”

  “我讲出来你就知道了,你把人都召集过来。”

  ……

  “大家应该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那台计算机是怎么做出来的?

  电子管,大量的电子管堆叠而成,体积能有房间那么大。

  后来又有了晶体管,虽然体积变小了,但还是一层层堆叠,体积也不小。

  就算那样笨重的大家伙,也已经有了它的优势,已经能够代替人类很多工作了。

  我们呢?

  我们是集成电路。

  如果说他们是在绣花或者雕刻,那么我们就是画画。

  绣出来的好看还是画出来的好看?

  谁更精细?谁更逼真?

  同样的一幅画面,谁更快?

  体积呢?谁更小?成本呢?功耗呢?

  各位,

  我们有远超他们的优势。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到更好?

  他们计算机是二进制,虽然有先发优势,

  但我的三进制理论更加先进,我们能满足于追平他们的技术吗?

  当然不能,他们的计算机每秒可以执行十万条指令,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定位到百万或者千万……亿?

  我们是三进制,理论上,我们的工作效率是他们的1.3倍,

  各位,把他们踩在脚下的机会就在这一刻,动起来吧……”

  ……

  台下听讲的都是什么人?

  科学院大拿,高校师生,各界的精英。

  六十年代的学院派啊,

  资本还在萌芽状态,

  没有大量习题,没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想要在千军万马中闯过那座独木桥,进入那座象牙塔,

  努力的确必不可少,

  没有天份,在这个年代,想要通过单纯的努力,仅仅依靠老旧的课本就读上大学,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那个年代,高校的牛人辈出?

  人家真的是随便学一学就考上的啊。

  ……

  往后的很多天里,

  替身都待在那座大楼里满嘴的跑火车。

  想到哪说到哪,

  往往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却给团队的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让他们的进度明显加快。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替身,就是那棵用苹果砸向牛顿脑袋的树。

  提出各种的设想,挖各种的坑。

  不需要他们能够马上就懂,他们只需要一个潜意识,一个暗示,一颗萌芽,

  在往后的生活和研究中,这颗萌芽会时刻扣动他们的心弦,慢慢引导着他们往那个方向努力,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