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朝堂上争执-《本宫靠赶集养活了全王朝》

  嬴稷高踞龙椅,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

  那幅简化世界地图已被绘制成巨大的帛图,悬挂于殿侧,东海之外那串蛇形岛屿,如同一个无声的诱惑与挑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众卿,”嬴稷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海外拓土,国之大计,不容延误。然,楼船渡海,远征万里,非比陆战。主帅之人,关乎成败,关乎数万将士性命,亦关乎我大秦之国威。今日,需定下统军人选。”

  话音刚落,武将行列中便是一阵躁动。开疆拓土,乃是武将最高的荣誉和晋升之阶,谁不想执此牛耳?

  一位鬓发斑白、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率先出列,正是稳健派的代表,上将军 蒙骜。他声音洪亮,带着久经沙场的沉稳:

  “陛下!老臣以为,远征海外,千里波涛,地理不明,敌情未知,非同小可。首重稳妥!当选一老成持重、威望足以服众、能镇抚大军之宿将统领。

  臣举荐王翦将军!王将军用兵谨慎,谋定后动,灭楚之战,稳扎稳打,方有今日之大秦!以此沉稳之姿渡海,方可保大军无虞,徐图进取!”

  王翦本人立于队列前列,眼观鼻,鼻观心,并未表态,但其沉稳的气度本身就像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然而,年轻一代的将领早已按捺不住。一位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的青年将领李信大步踏出,声若洪钟:

  “陛下!末将以为不然!海外拓土,贵在神速,贵在锐气!蛮荒之地,土人散漫,岂能效法中原战法,步步为营?

  当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方能扬我国威,震慑四方!王将军用兵固然稳妥,然恐失之迁缓,贻误战机!末将不才,愿亲率锐士,乘风破浪,为陛下取此海外之地,若不能克,甘当军令!”

  李信勇猛善战,深得嬴稷赏识,但其年轻气盛、有时略显冒进的风格,也让一些老臣担忧。

  另一位以智谋和灵活着称的将军 司马靳也出列发言:

  “陛下,李将军勇锐可嘉,然海外作战,非仅凭血气之勇。渡海登陆、补给维系、应对陌生环境与瘴气,乃至可能发生的海战,皆需专才。臣观此远征,水师至关重要。

  当选派精通水战、熟悉舟船之将,如楼船将军舟师都尉程邈,负责航渡、护航;另遣一陆战骁将统领登陆士卒。如此水陆配合,各司其职,方为上策。”

  他的提议引发了新的讨论点:是设一主帅统筹水陆,还是分设水陆统帅协同作战?

  文官行列中,丞相 隗状出列,他更关心的是国力消耗:

  “陛下,开拓海外,固然雄心可嘉。然,打造楼船、募集兵员、囤积粮秣军械,所耗甚巨。且远征万里,补给线漫长,若战事迁延,恐空耗国力,动摇根基。

  主帅人选,不仅需知兵,更需懂得节制,知进退,明消耗。若一味求功冒进,恐非国家之福。”

  他的话语给热烈的争论泼了一盆冷水,提醒着众人这场远征背后的巨大风险与成本。

  朝堂之上,各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老将们强调经验与稳妥,新锐们鼓吹锐气与速度,智将们分析专业与协同,文官们忧虑国力与后勤。

  每一方都有其道理,每一位被提及的将领都战功赫赫,各有优势。

  嬴稷端坐其上,静静地听着,目光在争论的臣子脸上扫过,又在王翦、李信等将领身上停留。他心中飞速权衡:

  王翦之稳,可保大军根基,但确可能失之迟缓,海外情况不明,需要一定的应变和魄力。

  李信之勇,可打开局面,但其冒进的风险,在未知的海外可能被放大,一旦受挫,后果不堪设想。

  分设水陆统帅,利于专业,但恐令出多门,协调不易,关键时刻难以决断。

  ……

  时间在争论中流逝。终于,嬴稷缓缓抬起了手。

  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皇帝一身。

  “众卿所言,皆有道理。”嬴稷的声音平稳而有力,带着最终裁决的意味,“海外远征,确需沉稳,亦不可无锐气;需陆战之勇,亦需水战之精;需开拓之功,亦需恤民之力。”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王翦身上:“王翦。”

  “老臣在。”王翦出列,躬身。

  “朕命你为征东大将军,总揽此次海外远征一切军务,陆师、水师,皆归你节制。”

  此令一出,众人皆感意外,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陛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王翦。

  然而,嬴稷的话还未完:“然,海外情势瞬息万变,朕予你临机专断之权,不必事事奏报。” 这是给了王翦足够的自主性。

  接着,他看向李信:“李信!”

  “末将在!”李信精神一振。

  “朕命你为陆师前军主将,归王翦节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登陆破敌,乃汝之责!朕要看到你的锐气,但亦需遵从王翦将令,不可擅专!”

  “末将遵命!”李信大声应诺,虽然未能成为主帅,但担任先锋重任,亦是莫大荣耀。

  “程邈!”嬴稷又点出一位水师将领。

  “臣在!”

  “命你为楼船将军,总督舟师航渡、护航、补给事宜,务必保证大军海上无忧!”

  最后,他看向文官行列:“丞相,粮秣器械,民夫调度,由你总责,与王翦密切配合,不得有误!”

  “老臣领旨!”

  一番安排,既以老成持重的王翦为帅掌控全局,又以锐气十足的李信为先锋打开局面,再以专业水师将领负责航渡,同时让文官保障后勤。

  可谓考虑周详,平衡了朝堂各方的意见,也兼顾了远征的实际需求。

  “王翦,”嬴稷最后凝视着这位即将肩负重任的老将,“勿负朕望。”

  王翦深深一揖,声音沉稳如山:“老臣,定竭尽全力,扬威海外,拓土开疆,以报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