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岁末,闾左区域的首批官助新房终于迎来了落成的日子。选了个晴好的黄道吉日,第一批获得租住资格的贫苦住户们,欢天喜地地开始搬迁。
虽然只是砖木结构的简易排屋,每户面积不大,但相比于他们过去低矮潮湿、遇雨便忧的土坯茅屋,已是天壤之别。
墙壁是坚实的砖石砌成,抹了平整的水泥灰浆;屋顶是榫卯结构的木梁,铺着瓦片或压实的茅草掺胶泥,刷过了防水黑膏;地
面也用三合土:石灰、黏土、砂石夯实,不再泥泞;每户甚至还预留了一个小小的灶眼和排烟道。
搬迁的队伍虽不庞大,却充满了久违的喜庆气氛。
家家户户那点少得可怜的家当,几张破旧的木板床、几个豁口的陶罐、几床打着补丁的被褥,被小心翼翼地搬进新居。
孩子们最为兴奋,在新房子里跑来跑去,摸着光滑的墙壁,在空荡的房间里追逐嬉闹,笑声回荡在崭新的巷弄里。
李家婶婶分得了一间朝阳的小屋。她带着两个孩子,几乎是将那点家当擦了又擦才肯搬进去。
窗户只是糊了纸,但预留了未来安装玻璃的空间
她明亮、干燥、坚固的新家,她又一次忍不住落下泪来,但这次是喜悦的泪水。她在门口贴上了红纸剪的简单窗花,那是她对新生活最朴素的祈愿。
黑伯和阿禾也被将作少府的官员请来了,作为烧制这批功臣砖的匠人代表,接受居民的感谢。
看着自己亲手烧出的砖块变成了能庇护风雨的房屋,黑伯激动得嘴唇哆嗦,只是反复念叨:“好…真好…”阿禾则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居民们入住后反馈的一些细微不便之处,比如灶台高度、储物空间等,想着下次改进。
巷子口,几个老人蹲在刚刚铺好的水泥路边晒太阳,眯着眼看着眼前的新景象。
“老哥几个,这辈子都没想过,还能住上这样的砖瓦房,走这样的平整路吧?”一个没了牙的老汉咧嘴笑着。
“是啊,托陛下洪福,也托…托公主的福气呐!”另一个接口道,他们已从官差和工匠口中模糊得知,这些新东西似乎都和宫里一位心系百姓的小公主有关。
“听说这房子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再也不怕漏雨了。今年冬天,总算能睡个安稳觉喽!”
秦昭自然又偷偷跑出来看了。她躲在巷口一棵大树后,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闻着从新烟囱里飘出的第一缕炊烟,心里像喝了温热的蜜水一样,甜滋滋,暖洋洋。
那种亲手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惠及于民的成就感,让她陶醉不已。
然而,喜悦之中,新的问题也开始悄然萌芽。
几天后,秦昭再次溜出来,想看看大家住得习不习惯。她发现,虽然房子是新的,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却难以立刻改变。
比如,有人习惯性地将垃圾随手丢在门口巷子里,认为反正过去都是这样。崭新的巷子很快出现了零星的污渍。
有几户为了争抢门前一小块空地晒被子、堆杂物,发生了口角。
巷头巷尾无人打扫,落叶和灰尘渐渐堆积。
甚至有人偷偷将建房剩余的一点水泥、砖头拿回家,想在屋里再搭个灶台或鸡窝,差点引发邻里纠纷。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影响着新区的整体环境和居住品质。负责此处的里正忙得焦头烂额,他过去只管收税和传达政令,何曾处理过这些鸡毛蒜皮的“物业管理”问题?
秦昭看到两个妇人为了谁家多占了一点门前地界而争吵,言语越来越难听,孩子们吓得躲在一边。她原本的好心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嬷嬷,她们为什么吵架呀?房子都这么新这么好了…”她不解地问。
老宫女叹了口气:“小姐,人啊,有时候就是这样。没了破屋的愁,就生出占小便宜的念想来。地方就那么大,你多占一点,我就少一点,可不就得争嘛。以前住得分散破烂,争得少,现在聚在一起了,又是新的,心思就活泛了。”
秦昭似懂非懂。她隐约觉得,光有好的房子似乎还不够。
怎么让住在这里的人都爱护这个地方,怎么解决这些小纠纷,怎么让环境一直保持干净整洁…这些好像和盖房子是两回事,但同样重要。
她还注意到,虽然房子比过去结实暖和,但到了夜晚,屋里依旧寒冷,只能靠烧炕和灶台的余温。窗户糊着纸,采光也不好。
带着这些新发现的问题,秦昭回到了宫里。她没有直接去找父皇抱怨,而是先去了清辉学堂。
她找到学堂的先生,讲述了她的见闻和困惑:“…先生,房子盖好了,可是大家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一起好好住下去。会乱丢东西,会吵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教大家呢?比如,定个规矩?或者选个人出来管管这些小事?”
虽然只是砖木结构的简易排屋,每户面积不大,但相比于他们过去低矮潮湿、遇雨便忧的土坯茅屋,已是天壤之别。
墙壁是坚实的砖石砌成,抹了平整的水泥灰浆;屋顶是榫卯结构的木梁,铺着瓦片或压实的茅草掺胶泥,刷过了防水黑膏;地
面也用三合土:石灰、黏土、砂石夯实,不再泥泞;每户甚至还预留了一个小小的灶眼和排烟道。
搬迁的队伍虽不庞大,却充满了久违的喜庆气氛。
家家户户那点少得可怜的家当,几张破旧的木板床、几个豁口的陶罐、几床打着补丁的被褥,被小心翼翼地搬进新居。
孩子们最为兴奋,在新房子里跑来跑去,摸着光滑的墙壁,在空荡的房间里追逐嬉闹,笑声回荡在崭新的巷弄里。
李家婶婶分得了一间朝阳的小屋。她带着两个孩子,几乎是将那点家当擦了又擦才肯搬进去。
窗户只是糊了纸,但预留了未来安装玻璃的空间
她明亮、干燥、坚固的新家,她又一次忍不住落下泪来,但这次是喜悦的泪水。她在门口贴上了红纸剪的简单窗花,那是她对新生活最朴素的祈愿。
黑伯和阿禾也被将作少府的官员请来了,作为烧制这批功臣砖的匠人代表,接受居民的感谢。
看着自己亲手烧出的砖块变成了能庇护风雨的房屋,黑伯激动得嘴唇哆嗦,只是反复念叨:“好…真好…”阿禾则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居民们入住后反馈的一些细微不便之处,比如灶台高度、储物空间等,想着下次改进。
巷子口,几个老人蹲在刚刚铺好的水泥路边晒太阳,眯着眼看着眼前的新景象。
“老哥几个,这辈子都没想过,还能住上这样的砖瓦房,走这样的平整路吧?”一个没了牙的老汉咧嘴笑着。
“是啊,托陛下洪福,也托…托公主的福气呐!”另一个接口道,他们已从官差和工匠口中模糊得知,这些新东西似乎都和宫里一位心系百姓的小公主有关。
“听说这房子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再也不怕漏雨了。今年冬天,总算能睡个安稳觉喽!”
秦昭自然又偷偷跑出来看了。她躲在巷口一棵大树后,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闻着从新烟囱里飘出的第一缕炊烟,心里像喝了温热的蜜水一样,甜滋滋,暖洋洋。
那种亲手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惠及于民的成就感,让她陶醉不已。
然而,喜悦之中,新的问题也开始悄然萌芽。
几天后,秦昭再次溜出来,想看看大家住得习不习惯。她发现,虽然房子是新的,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却难以立刻改变。
比如,有人习惯性地将垃圾随手丢在门口巷子里,认为反正过去都是这样。崭新的巷子很快出现了零星的污渍。
有几户为了争抢门前一小块空地晒被子、堆杂物,发生了口角。
巷头巷尾无人打扫,落叶和灰尘渐渐堆积。
甚至有人偷偷将建房剩余的一点水泥、砖头拿回家,想在屋里再搭个灶台或鸡窝,差点引发邻里纠纷。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影响着新区的整体环境和居住品质。负责此处的里正忙得焦头烂额,他过去只管收税和传达政令,何曾处理过这些鸡毛蒜皮的“物业管理”问题?
秦昭看到两个妇人为了谁家多占了一点门前地界而争吵,言语越来越难听,孩子们吓得躲在一边。她原本的好心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嬷嬷,她们为什么吵架呀?房子都这么新这么好了…”她不解地问。
老宫女叹了口气:“小姐,人啊,有时候就是这样。没了破屋的愁,就生出占小便宜的念想来。地方就那么大,你多占一点,我就少一点,可不就得争嘛。以前住得分散破烂,争得少,现在聚在一起了,又是新的,心思就活泛了。”
秦昭似懂非懂。她隐约觉得,光有好的房子似乎还不够。
怎么让住在这里的人都爱护这个地方,怎么解决这些小纠纷,怎么让环境一直保持干净整洁…这些好像和盖房子是两回事,但同样重要。
她还注意到,虽然房子比过去结实暖和,但到了夜晚,屋里依旧寒冷,只能靠烧炕和灶台的余温。窗户糊着纸,采光也不好。
带着这些新发现的问题,秦昭回到了宫里。她没有直接去找父皇抱怨,而是先去了清辉学堂。
她找到学堂的先生,讲述了她的见闻和困惑:“…先生,房子盖好了,可是大家好像不知道该怎么一起好好住下去。会乱丢东西,会吵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教大家呢?比如,定个规矩?或者选个人出来管管这些小事?”